理论教育 双因素激励理论:激活激励深度和效果的关键

双因素激励理论:激活激励深度和效果的关键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来的,又称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图3-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比图

双因素激励理论:激活激励深度和效果的关键

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又称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20世纪50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200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他把前者叫作激励因素,后者叫作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和福利等。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作“激励因素”,就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

根据赫茨伯格的研究发现,经理人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得到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www.daowen.com)

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使用、个人成长与能力提升等,注意对人进行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随着人们物质“小康”问题的解决,人们对精神“小康”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图3-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比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