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灵武恐龙化石遗址:从国家到自治区级地质公园

灵武恐龙化石遗址:从国家到自治区级地质公园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5年6月,灵武恐龙化石遗址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8月,恐龙化石群遗址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宁夏恐龙地质公园;2009年8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由于该地质公园建设滞后,不能达到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标准和要求。2016年12月,国土资源部发布公告,取消了该公园的国家级资格,降为自治区级地质公园。

灵武恐龙化石遗址:从国家到自治区级地质公园

一、国家级地质公园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

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由国土资源部批准建设,面积10 362.86公顷,与宁夏火石寨丹霞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宁夏火石寨国家级森林公园重叠。由于山体岩石呈现暗红色,如同一团团燃烧的火焰,故而被人称为火石寨。景区是宁夏同时拥有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的景区,也是中国较高的丹霞地貌群。其自然资源和主要景点详见第一节(三)宁夏火石寨国家森林公园。

二、自治区级地质公园

(一)宁夏灵武地质公园

宁夏灵武地质公园位于灵武市宁东镇南磁湾,面积189.77公顷。2005年6月,灵武恐龙化石遗址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8月,恐龙化石群遗址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宁夏恐龙地质公园;2009年8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

其地质遗迹为化石遗迹,2004年由南磁湾一回族青年发现,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灵武市文物管理所先后联合进行了4次发掘,共清理出3个发掘坑,挖掘出包括恐龙头骨牙齿、肩胛骨化石在内的8只恐龙个体。化石保存状况较为理想,其中一号坑内恐龙化石骨骼关联程度较好,占一只完整恐龙椎体骨骼的61%。经过专家鉴定,这些恐龙化石属梁龙类中一个罕见的分支——叉背龙类,为中生代中侏罗纪大型新蜥脚类食草恐龙,距今约1.6亿年。灵武恐龙是中国已知蜥脚类恐龙中个体最大的属种之一,某些数据,如背椎长度甚至超过目前已知所有恐龙属种,是赤道以北首次发现,灵武恐龙堪称“北半球第一龙”,属国宝级恐龙化石。

灵武恐龙化石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面积较大、分布集中、保存完整、周边环境未遭破坏的恐龙化石遗址。对研究蜥脚类恐龙形态学分类学和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西北地区远古时期地理、气候,恐龙种属的繁衍、迁徙、灭亡及地球陆地板块漂移学说,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重要科学信息。灵武恐龙化石的发现,填补了宁夏没有恐龙化石的空白,为研究宁夏和西北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灵武恐龙化石遗址围栏保护面积9万平方米,在其遗址上建成灵武恐龙化石遗址博物馆,面积1 000平方米。博物馆展厅陈列有世界最大的恐龙股骨复制模型及原亚洲最大的恐龙模型——四川合川马门溪龙复制模型,该模型长22米、高10米。还陈列有奔龙、窃蛋龙及恐龙蛋、狼鳍鱼、潜龙、大唇犀牛头骨、乌龟等古动物化石。

2006年8月26日,中央电视台对灵武恐龙化石发掘现场进行全国现场直播。2008年1月,灵武恐龙化石遗址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科技厅联合批准为“宁夏科普教育基地”。

由于该地质公园建设滞后,不能达到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标准和要求。2016年12月,国土资源部发布公告,取消了该公园的国家级资格,降为自治区级地质公园。

(二)宁夏贺兰山北武当地质公园

宁夏贺兰山北武当地质公园是2006年批准建设的省级地质公园,面积6 879.93公顷。位于大武口区贺兰山北部,在整个贺兰山系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园内地质遗迹富集,奇石嶙峋,象形石亦真亦幻,山势陡险,气势宏厚壮观,是一个拥有典型地质历史演化过程的天然博物馆。以地质构造形迹及丹霞地貌等为主要特色,其类型、内容及规模等在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过对园区地质、构造及地貌等成因、发育与演化的研究,可对我国北方的古地理、古气候等古环境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佐证,为区域地质研究提供重要的地质科学依据,具有较高的地质科学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www.daowen.com)

宁夏贺兰山北武当地质公园包括大武口森林公园、北武当庙、韭菜沟、归德沟、小渠子沟树化石五个景区。

森林公园是与北武当庙毗邻的一处占地约1万亩的融游憩、娱乐、文化体育为一体的城市风景旅游区。

归德沟,主要有“四景一泉”,即古长城烽火台景区、古岩画群保护区、钻洞沟自然风景区、沙窑田园景区、芨芨滩山水泉。

韭菜沟,位于武当庙北侧,为贺兰山的一条自然山沟,峡谷全长10千米,四面环山,清凉幽静,溪流潺潺,水草丰美。峡谷中有“情侣峰”、明长城等景点。

发现于1994年的小渠子沟古树化石,为2亿多年前的古植物,属台木,出露地面约8米,化石树原长40多米,树径60厘米,具有较高的研究、观赏价值。

(三)海原地震地质公园

1920年12月16日20:05海原发生8.5级大地震。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之一。其震级为8.5级,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千米,震中位于海原县的西安州、大沟门至干盐池之间的石卡关沟、哨马营一带,极震区包括固原、隆德、西吉、靖远、景泰等县,呈条带状,北西向展开。

这次地震波及宁夏、甘肃、陕西、青海、山西、内蒙古、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四川、湖北、安徽、江苏、上海、福建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感面积达251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面积的1/4,是中国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大地震。极震区的海原、固原和西吉等县严重滑坡,仅在西吉县的夏家大路至兴平间64千米范围内,滑坡就达31平方千米,滑坡的山体将2 500米的一段河流堵塞,并在其上游形成了地震堰塞湖(最著名的为西吉震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滑坡。大地震使山区村镇埋没,山崩地裂,海原、固原等县城全毁,大量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极重,据不完全统计,共死亡28.82万人,有30余万人受伤。

2006年1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宁夏海原地震地质公园”。海原地震地质公园,面积268.24公顷,包括1920年大地震形成的地震遗迹和海原活动断裂带的地质构造遗迹共3处,同时在海原县城东郊建成一处“海原地震博物馆”。3处地震遗迹均位于海原县西安镇西华山北麓的哨马营、干盐池管委会和石卡关沟。

哨马营地震遗迹有5株明代的古旱柳,生长在干涸的哨马营河的河床上。地震造成大地扭曲错位,将这些古旱柳从树干中间撕裂,左旋位移量达0.45米。这5株古旱柳至今仍枝繁叶茂,长势良好,成为研究海原大地震的“活标本”。干盐池管委会和石卡关沟的地震遗迹为地震造成的山体错位和梯田错位,其地震遗迹十分明显。海原地震地质公园的地震遗迹类型丰富、稀有、保存完整,在世界上罕见。这些地震遗迹为全球地质学界开展大陆地震构造环境学、大陆动力学研究,地震预测预报、地震危险性评估,以及地震防御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曾将海原地震活动断裂带列为专家考察的两条路线之一。

海原县海原地震博物馆于2010年12月15日正式开馆,展馆以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向参观者展现地震的成因和危害,警示教育人们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地震的防灾减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