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华语教育研究情况

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华语教育研究情况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带一路”为华语及华语教育研究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

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华语教育研究情况

“一带一路”人文先行,应当发挥好遍布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的作用,采取亲情经济的方式,涵养侨务资源,重点做新生代华人工作,使之成为促进经贸往来的“催化剂”,化解疑虑的“黏合剂”。

华语教育是做好华人华侨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切入口。华语是指海外华侨使用的含有当地特色的“现代汉语”。华语教育与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国际教育有着本质不同。周明朗(《语言战略研究》,2014)认为,探讨如何帮助华人子弟解决华语学习中遇到的认同困惑是华语教育的关键。郭熙(《“中国热”背景下的华文教育面临新课题》,2014)指出,历史地看,华语在海外的传承是成功的,这种局面还会进一步得到保持;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各种交错的矛盾正从不同的侧面影响华语传承与传播,比如,地域变体纷繁复杂,语言使用中不占竞争优势,还有与“中国威胁论”遥相呼应的“中国语言扩张说”的干扰等。

“一带一路”为华语及华语教育研究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做好全球范围内的“汉语规划”。李宇明(《汉语的层级变化》,载《中国语文》,2014年第6期)认为,百余年来,汉语的层级发生了异常巨大的变化,从高到低已经形成了大华语、普通话、地方普通话、大方言、次方言、土语的层级态势,并指出,认识到大华语层次的存在,意义重大,但其发展前途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须由全世界华人的语言规划来决定其走向。李宇明进一步指出,我国的语言规划应当由主要关注中国普通话调整到全方位地关注汉语问题,由主要关注中国内地的语言问题调整到关注全世界华人的语言问题,当然还应扩展到世界的语言问题。第二,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华语地域变体的研究。重视普通话与大华语两个层面的协调,沿线不同华人社区之间的语言协调,“既要尊重各华人社区语言存在的现实,也需注意促使大华语向着趋近趋同的方向发展”。第三,加强对沿线国家和地区华语政策的国别研究,全面了解各国对待华语乃至华人华侨的政策态度,针对不同情况探讨不同对策。第四,加强沿线不同华人社区华语教育的针对性研究。

【注释】

[1]杨成绪:《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透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

[2]全毅、汪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和建设方略》,载《中国经贸》2014年第8期,第56页。

[3]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重要讲话,http://www.gov.cn/ldhd/2013-09/07/content_2483425.htm。

[4]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http://fta.mofcom.gov.cn/。(www.daowen.com)

[5]赵华胜:《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注点及切入点》,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第28页。

[6]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

[7]曲星:《中国外交5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8]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第四版),张华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9]许利平:《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的中国——东盟的社会人文合作》,载《东南亚纵横》2012年第8期。

[10]伍贻康、戴炳然:《理想、现实与前景:欧洲经济共同体三十年》,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