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1949年后中国传统经济形态的演变

1949年后中国传统经济形态的演变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1948年底,土改工作全部结束。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原高级社改为生产大队,下设33个生产队,实行工分制计酬,社员每天干活收工时,由队长开工分条,作为计酬凭证,月终将工分条交会计统计上报,年终汇总后统一结算。1982年撤销了生产队,取消了工分制。从供给制到“人七劳三”1954年至1955年,成立初级社,农民的牲畜和大型农具,经公众评议,以合理的价格入股。

1949年后中国传统经济形态的演变

(一) 土地改革运动中小农经济状况

1. 土地平分,解决了土地不均的问题

1947年4月17日,在西柏坡举行了全国土地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948年春,正定县土地改革运动全面展开,上级派来工作组4人(3男1女),成立了土改会,土改会由贫民团、农会、妇联会组成。

土改之后,全村共揪出地主3—4个,骡子是10家农户一起分一头,驴是5家分一头;其他的农具都作价分给了农民;分土地5200亩,按照土地分配原则——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抽近补远,平均每人分土地2亩左右。到1948年底,土改工作全部结束。县政府给所有农户颁发了土地房产所有证,废除并销毁了各种旧地契、旧债。

2. 减少单干,展开互助

土改时期,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全村70%农户以5—7户为一组组成互助组,有常年互助组和临时互助组两种。好处是便于合理使用劳动力,人畜变工,解决了个人单干缺少人畜的困难。

3. 交换和消费照常

土改期间,木匠、铁匠、泥瓦匠、榨油坊都照常工作。村民任永贺在村中经营了一家榨油的作坊,俗称“油坊”。左老志1903年到木庄村高家学习铁匠手艺,以锻制水车为主,1922年出徒,成为当地著名铁匠,土改期间,曾在“正定县水力推进社”打铁一年多。

除此之外,牛家庄的集市依然比较热闹,牲口市、猪市、粮市、糠市、菜市、线子市没有中断。人们织布纺棉,依然在集市上交换。

红儿1945年死了,不久红儿茶馆就因为无人料理而倒闭。1947年晏扣子和老伴不再卖茶,屋子给了子女入住,扣子茶馆很快就关张了。只有明亮茶馆还存在。

(二) 集体化时期村落经济状况

1. 家户经营向家庭互助、合作社转变

1952年春天,牛家庄村的400多农户加入了互助组,提高了生产效益,很快完成了春播任务,显示出互助组的优越性。年末,全村种植小麦2200亩,总产165吨,平均亩产150斤;玉米810亩,总产93吨,平均亩产230斤。1954年,7户农民组成了牛家庄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也是正定县最早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之一——新生社。该社是以土地、农具入股,按劳六地四的比例进行分配的农业生产组织。到1955年,发展到50多户,还得到县政府的通报表扬,并将任永吉带领大家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先进事迹编入农民识字课本,在全县学习。在新生社的带动下,全村农民自由结合,先后组成了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仁和社、民建社、新兴社、全益社、大众社、民生社等。 1956年1月31日,正定县委发出了《关于在春节前完成全县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合作化和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农业增产运动的决定》。2月,全村由初级社转为高级社。高级社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高级形式,它由初级社的土地、劳动力按比例分配的形式改为全部按劳分配。农民的土地、农具、牲畜全部作价入社,由个体经济转为集体经济,完成了对农民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政社合一的形式。牛家庄村为明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王忠信。下属13个生产队,本村11个队,附属的自然村五里铺村为12队,树林村为13队。年末,全村种植小麦2641亩,总产量239吨,平均亩产181斤,比1949年亩产增加23斤;玉米1681亩,总产251吨,平均亩产299斤,比1949年亩产增加79斤。

2. 分配方面实行全新方式(www.daowen.com)

(1) 从“劳六地四”到工分制

1955年,在初级社时期,实行的是“劳六地四”分配原则;1956年,全村合并为明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下分13个生产队,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原高级社改为生产大队,下设33个生产队,实行工分制计酬,社员每天干活收工时,由队长开工分条,作为计酬凭证,月终将工分条交会计统计上报,年终汇总后统一结算。1963年,劳动计酬改为记工制,各生产队设一名记工 员,负责全队劳动记工,年终汇总结算。1982年撤销了生产队,取消了工分制。

(2) 从供给制到“人七劳三”

1954年至1955年,成立初级社,农民的牲畜和大型农具,经公众评议,以合理的价格入股。土地按纯收益的40%分红,劳动报酬按60%分红。1956年转入高级社后,取消了土地分红,粮食除保证口粮外,剩余部分按劳分配。1958年,人民公社实行半供给、半工资制,当年办起了公共食堂,社员的伙食费由公社统一供给,剩余收益按劳取酬。1961年,牛家庄村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纠正“左”的偏差,取消了供给制度,解散了公共食堂,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劳力、粮食指标均由生产队统一支配,实行评工计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人七劳三”)的分配原则,即总收益的70%平均分配,30%按工分分配。

3. 学大寨,人海战术战偏坡

1964年初,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全国农村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牛家庄村为把大寨经验学到手,党支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大寨精神,利用农闲季节,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坡梁、洼地,建设优质方田。村南有一块坡地(俗称“偏坡”)就是方田建设的主战场。自古以来,偏坡地沟壑纵横,坡高地斜、缺边少沿,是“三天无雨苗发黄,下阵大雨地冲光”的坡梁地,耕种费工、浇地费时,多年来亩产不过百余斤。1966年冬,大队革委会做出决定,调动全村青壮劳力,发扬大寨精神,实行人海战术,大战偏坡。经过一冬的奋战,将50多亩的偏坡改造成了平整良田。

在“农业学大寨”的年代里,全村共平整坡梁地1000余亩,平坟5000余座。1970年实现了全村土地方田化。年末,夏收粮食种植面积3575亩,总产828吨,其中小麦2781亩,总产628吨,平均亩产452斤;秋收粮食种植面积3156亩,总产956吨,其中玉米1206亩,总产364吨,平均亩产604斤。经济收入675000元,纯收入338095元,人均收入90元。

(三) 家庭承包到户之后小农经济状况

1. 经营主体从公社向家庭转变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家进入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首先在农村实行农业结构调整,分田到户、土地承包责任制在农村试行、推广。1980年,本村开始试行定额计酬的小包工,这种形式是一种包工不包产,按劳动质量和数量计算报酬的生产责任制。1981年,实行生产队统一经营,将单项作物的经营管理权分包到户,以联产计酬。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承包期为15年。村委会依照中央有关承包政策,以生产队原有土地亩数为基础,经重新丈量校对,将全村5200多亩土地按肥瘦分级,折算出标准亩,按生产队现有农业人口平均分配到户。农户以承包的标准地亩数,缴纳税费及征购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撤销了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大队、生产队等组织,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充分发挥了农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使大量剩余劳动力去务工、经商,发展个体企业。1998年,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期限再延长30年。2011年,全村小麦种植面积4258亩,总产2100吨,平均亩产986斤,比1979年亩产增加258斤。玉米4430亩,总产2570吨,平均亩产1160斤,比1979年亩产增加645斤。当年经济总收入38899万元,经济纯收入3508万元,人均纯收入6807元,比1979年的121元增加6686元。

2. 分配上从“交够国家的,都是自己的”到“取消农业税

1983年,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各队实行按人口分地,每户一块或两块,除征购提留统一安排外,农事活动完全由农户自己安排,农业收入除按规定缴纳征购提留外其余全部归自己所有。2006年,国家统一取消收缴农业税政策,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2008年后中央又发放粮种补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