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村庄社会形态在1949年后的演变

村庄社会形态在1949年后的演变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9年以后的牛家庄可谓日新月异,随着每一次不同历史时期的推进,每一次都会发生重大的社会形态变迁。(一)土改时期的社会形态牛家庄土改时期的社会形态变迁受到政治运动的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权威重塑、医疗变迁以及通信和交通的变迁。1949年前,王老曾在牛家庄开设药铺诊所至终。1958年8月,实行政社合一的东风人民公社在南牛村成立,牛家庄村改为牛家庄生产队,归东风人民公社管辖,下设11个生产小队。

村庄社会形态在1949年后的演变

1949年以后的牛家庄可谓日新月异,随着每一次不同历史时期的推进,每一次都会发生重大的社会形态变迁。在政治运动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干预下,土改时期、合作化时期以及土地承包时期都发生了强烈的社会形态变化。

(一) 土改时期的社会形态

牛家庄土改时期的社会形态变迁受到政治运动的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权威重塑、医疗变迁以及通信交通的变迁。

1. 土改时期的权威重塑

一是在土地改革中,村落的所有政治版图全部被打碎重塑。绅士、大户人家、先生、族长等传统时期的村落高层全部被消除,形成了地主、富农、富裕中农、上中农、中农、下中农、贫农和雇农的新阶级。政治版图的重塑带来了经济关系的变化,以前的租佃经济、雇主经济全部消失,全村所有人的财产被重新分配。老人说:“所有的东西都被平分,尤其是土地。这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财产。”

二是以血缘、地缘为主的关系全部被阶级所替代。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宗族关系逐渐淡化甚至解体;建立在地缘关系上的地邻和邻居,在生活中不再拥有以前的“种种便利”,他们的功能基本被贫农团、农会主席、土改工作队所代替。

2. 土改时期的医疗变迁

清道光年间,王朝凤在家开设药铺诊所,是牛家庄村著名的中医,医术精湛,乡里闻名。清末民初,王如京跟随国务总理王士珍行医多年,并在北京开设药铺、诊所。1930年迁回故里牛家庄,仍以行医为业。1949年前,王老曾在牛家庄开设药铺诊所至终。1953年,人民政府号召组织联合诊所,秦明甫组织成立了牛家庄联合诊所,任所长,并兼任正定县卫生协会南牛分会主任。医务人员有任俊杰、龚大锁、山西人马俊岐、北王庄王玉林,后又增木庄曹凤菊、牛家庄王晨秀。

3. 土改时期的通信和交通变迁

1949年前后,村民对外联络主要以捎口信或邮寄信件为主,遇到紧急事项则到城里邮政局拍发电报。以前人们出行多为步行,带东西靠肩挑、背扛或推独轮车。中等以上生活水平的人家才有一辆木轮大车。木轮大车有两种:一种是“普通型”,配有简单车厢,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另一种是“豪华型”,俗称“细车子”,其车厢较高,配有花栏杆、小窗口及弧形车篷,做工精致,且红漆装饰,此车只被少数富裕人家用于赶集上店或探亲访友。

(二) 集体化时期的社会形态

集体化时期牛家庄跟随党的政策发生了重大的政治形态变化,在卫生医疗、交通和通信方面也有大幅度的改变。

1. 集体化时期政治形态的变化

(1)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1958年初,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指引下,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农村开展 “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大”即经济规模大,将原来只有几百户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为上千至上万户的大集体——人民公社;“公”是指公有化程度高,将经济状况贫富不等的合作社合并,财产上缴,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1958年8月,实行政社合一的东风人民公社在南牛村成立,牛家庄村改为牛家庄生产队,归东风人民公社管辖,下设11个生产小队。当时,“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浮夸风愈演愈烈,各村各队争放“卫星”,虚报粮食产量,由起先报亩产几百斤到几千斤到最后报上万斤。出现了谁先汇报谁落后,谁后汇报受表扬的极不正常的荒唐事。秋收种麦为赶进度,山药地还没收刨,连夜耕地就种上麦子,全村数百亩山药大多被丢烂到地里。1958年9月,全国开始大炼钢铁运动,当时“全民动员,大炼钢铁”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各行各业都“停车让路”让“钢铁元帅”升帐。在这种形势下,南牛公社在新安火车站以东空地上建起了十几座炼铁土高炉,还有许多小土炉。全村劳力都自带工具到炼铁场砸矿石,人手不够还调学生停课参加,每个高炉40多人吃住在一起,分三班昼夜奋战,整个现场一片火海。炼铁的原料一是从灵寿山区运来的铁矿石,二是从家家户户收缴的废铁,甚至把铁锅和农具都交出来炼铁。由于炼铁的设备简陋,又缺少技术,炼出的铁大多是废渣,劳民伤财,得不偿失,时间不长便停止了。(www.daowen.com)

(2) 食堂化

人民公社成立后,极左思潮膨胀,高调宣扬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掀起“食堂化”高潮。下半年村内建起了公共食堂,实行“半供给半工资制”,社员吃饭不要钱。食堂办起后,各户不许留余粮,不许立锅灶,每个队抽调几个劳动力到食堂当炊事员,食堂由队长和管理员负责,社员到食堂排队打饭,吃饱为止。后来,全村又合并为5个大食堂。第一食堂在焦搭腰家,主任任立铭、会计于永春。第二食堂在任白人家,主任刘小皂、会计任志勤。第三食堂在秦新贞家,主任龚小臭、会计王志忠。第四食堂在秦大堂家,主任高计堂、会计秦长顺。第五食堂在王修直家,主任吴凤岐、会计任立生。

(3)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刚开始,粮食富裕,社员吃得还好一点,经常改善生活。后来由于平均主义和管理不善以及1858年的丢、烂、糟现象逐渐凸显,粮食短缺,饭菜质量日趋下降。1960年又遇自然灾害,造成严重缺粮,人们靠“低指标,瓜菜代”艰难维持。后来食堂改用饭票,定人、定量发饭票买饭。到1961年,食堂已经无法维持,年底全部解散。人民公社初建时期,由于“共产风”、浮夸风乱刮,大搞不切实际的大炼钢铁、食堂化,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国民经济三年(1960—1962年)困难。党中央察觉到农村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了“共产风”和浮夸风。1962年,及时提出“确立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社员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农村经济有了转变。

2. 集体化时期的卫生事业变迁

1961年,牛家庄联合诊所更名为曹村公社卫生所,秦明甫任所长。1963年,秦明甫培养张计书、秦书梅、龚梅琴、任小桃学医。1965年7月,曹村公社卫生所迁往公社所在地曹村,秦明甫、任俊杰、张计书、龚大锁、龚梅琴同时转到曹村公社卫生所工作。原址更名为曹村公社卫生所牛家庄分所,医生有高义公、王晨秀、秦书梅、任小桃,高义公任所长。同年12月,由大队推荐,卫生所批准秦更辰、焦碗子参加半农半医学习班,1968年结业后进入牛家庄卫生所工作。1971年,村卫生所新增秦春杰、秦小申、郑金华为医生,任小丙、龚民会为司药。1976年增王小燕为司药,王小娥为妇产科医生。

3. 集体化时期的通信和交通变迁

1958年,牛家庄安装第一部手摇电话机,设在大队办公室,农民接、打电话都要到大队,非常不便。20世纪60年代初期,生产队开始有了胶轮大车,这种车装载多,而且拉着轻快。当时生产队牲口少,经常是七八个人拉一辆大车,拉土送粪。

(三) 承包到户后的社会形态

承包到户以后的社会形态也发生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政治形态和卫生事业两方面。

一是土地承包制度不断改进。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件随着改革开放,国家进入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首先在农村实行农业结构调整,分田到户、土地承包责任制在农村试行、推广。1980年,本村开始试行定额计酬的小包工,这种形式是一种包工不包产,按劳动质量和数量计算报酬的生产责任制。1981年,实行生产队统一经营,将单项作物的经营管理权分包到户,以联产计酬。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承包期为15年。村委会依照中央有关承包政策,以生产队原有土地亩数为基础,经重新丈量校对,将全村5200多亩土地按肥瘦分级,折算出标准亩,按生产队现有农业人口平均分配到户。农户以承包的标准地亩数缴纳税费及征购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撤销了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大队、生产队等组织,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充分发挥了农民的自主权和积极性,同时,使大量剩余劳动力去务工、经商、发展个体企业。1998年,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期限再延长30年。2011年,全村小麦种植面积4258亩,总产2100吨,平均亩产986斤,比1979年亩产增加258斤。玉米4430亩,总产2570吨,平均亩产1160斤,比1979年亩产增加645斤。当年经济总收入38899万元,经济纯收入3508万元,人均纯收入6807元,比1979年的121元增加6686元。

二是卫生事业得到发展。1977年,秦春杰任牛家庄卫生所所长。1978年大队推荐王玉来、王恒杰到卫生所工作,1983年二人离职。1984年增任长岁、王增梅。1986年卫生所人员分化,郑金华与王小燕、王小娥与任长岁转为个体诊所,秦春杰与龚民会为牛家庄第一卫生所,龚蕴国与冯瑞新为第二卫生所。1988年高素志卫校毕业后分配到曹村卫生院,1994年调回牛家庄卫生所任所长至今。1997年王增梅,2001年王朝辉与仝辉华,2002年王荣镇与刘彦娜、任民会相继开办个体诊所。2011年何倩开办牙科诊所。2012年,牛家庄村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新建卫生室落成,一、二诊所合并。医务人员有高素志、陈建敏、龚蕴国、冯瑞新,高素志任所长。

三是通信、交通逐渐发展。到1980年代初,村内兴起了小双轮车,俗称“小拉车”。在生产队干活,一般三人拉一辆,一个人驾辕,两个人拉。装车时,架辕的保住车,两边人装车,卸车时,三人一齐用力将车仰起,车上的土粪便卸下来。改革开放以后,农民为种地方便,开始购买机动三轮车(“三马”),一些运输专业户开始购买汽车,起初,三两家合买一辆,慢慢发展为一家一辆或几辆。1989年,牛家庄开通28门全自动电话交接机,成为正定县第一个安装全自动电话交接机的村,从而结束了手摇电话机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农户陆续安装了固定电话,并迅速普及。进入21世纪后,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更加迫切,手机也逐渐进入农民家庭。到2012年,据初步统计,全村1164户已有手机3000部以上。21世纪以来,小轿车进入家庭,据统计,到2012年,全村轿车、面包车共计500余辆,电动车代替了自行车,几乎家家都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