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1949年后传统治理形态的演变:变化与趋势

1949年后传统治理形态的演变:变化与趋势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7年正定解放后,牛家庄成立了村公所,并设妇女主任一职,其间主要配合贫民团、农会进行土地改革,宣传新婚姻法,提倡男女平等等国家新政策。1946年,牛家庄成立武委会,人员十余人,主要配合区武装工作。1948年改为民兵中队,主要负责村内治安。1979年至1984年1月革委会改为牛家庄大队管理委员会,由大队长、副大队长及数名委员组成。1984年7月至2000年牛家庄大队管理委员会改为村民委员会,由村主任、副主任及数名委员组成。

1949年后传统治理形态的演变:变化与趋势

(一) 土改时期的村庄治理变迁

原有的治理生态被打破,乡绅治理被消灭,亲族被打倒,取而代之的是工作队队长、土改会主席为中心的村落治理;抓丁、摊派、拉当夫等政治治理行为统统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分田地打土豪”“自愿参军保卫革命果实”。

1947年4月17日,在西柏坡举行了全国土地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948年春,正定土地改革运动全面展开,上级派来工作组,成立了土改会,土改会由贫民团、农会、妇联会组成。贫民团团长是王兆维,委员有韩金祥、李金泽、王玉春、焦五保、于傻毛、晏堂恩、王在勤、王绍堂、王老功。农会主席为王玉春,妇联会主任为李凤珍。 1947年正定解放后,牛家庄成立了村公所,并设妇女主任一职,其间主要配合贫民团、农会进行土地改革,宣传新婚姻法,提倡男女平等等国家新政策。到七八十年代,妇女工作重点转入计划生育工作,由提倡计划生育到动员育龄妇女做结扎手术、绝育手术,及时兑现独生子女户、双女户的奖扶政策。1946年,牛家庄成立武委会,人员十余人,主要配合区武装工作。1948年改为民兵中队,主要负责村内治安。

表6-7 历届村政机构成员统计表

表6-8 土改期间民兵组织负责人名单

(二) 集体化时期的村落治理

村落治理体系再次被打破,村长、革委会主任成为村落的核心。信缘组织几乎被粉碎,业缘组织的治理被合作社治理所替代。

1956年成立高级社,政社合一,社长即是村长,另有副社长、会计、生产主任、劳动定额主任、公安员、教育主任、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各村称生产队(1961年改为生产大队),村政领导机构为牛家庄大队管理委员会,由大队长、副大队长、民兵连长、治保主任、会计、秘书、监察主任、教育主任、妇女主任组成。1968年牛家庄成立革命委员会,党政合一,由革委会主任及10名委员组成。1969年至1978年党支部恢复工作,革命委员会成为村政管理机构,主任由支部书记兼任,副主任主抓生产,另有9—12名委员。

表6-9 牛家庄集体化时期团支部书记名单(www.daowen.com)

表6-10 牛家庄集体化妇联会主任名单

民兵组织1959年改为民兵连。到1960年代,以民兵为主体参加了横山岭水库、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建设。到1970年代,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进行大练兵运动,并挖掘备战地道3000余米。

表6-11 牛家庄集体化时期民兵组织名单

(三) 土地承包到户之后的政治机构变迁

村委会成为村落治理中心,新的业缘组织不断建立。当家人的功能越来越弱,家庭成员不再依靠当家人分配劳动成果,当家人往日的辉煌不再。

1979年至1984年1月革委会改为牛家庄大队管理委员会,由大队长、副大队长及数名委员组成。1984年7月至2000年牛家庄大队管理委员会改为村民委员会,由村主任、副主任及数名委员组成。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转入发展经济的快车道,民兵工作以护村、护路(铁路)、护厂等社会治安维护为主。

表6-12 牛家庄土地承包到户时期团支部书记名单

表6-13 牛家庄土地承包到户时期民兵组织负责人名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