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1949年后村落经济的演变

1949年后村落经济的演变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包产到户及后来的村落经济变迁集体化时期的双井村民生产状况发生了变化,但也存在不少问题。1984年,上级提倡包括双井村在内的井灌区“井、地、机”三结合办法,以井划方,以井定机,联户承包,分户经营,由产量决定各户承包收入。

1949年后村落经济的演变

(一) 土地改革运动与小农经济变迁

当地处于老解放区,较早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7月,当地开始了土地改革。据《宁晋县志》记载,当时上级政府在大陆、双井、胡岳等村开展土地改革试点工作。8月末,县委书记张树楠在双井村搞试点,先成立贫农小组,让村干部在贫农会上“洗脸擦黑”,纠正强迫命令、多吃多占问题。接着发动群众批斗恶霸地主张化楠,将其枪决。

民国36年8月22日(农历七月七日),土地改革复查开始。次年11月中旬,划定阶级成分,三榜定案上墙。平分土地,签发土地证,实行耕者有其田,封建土地制度结束……土地改革使农村各阶级占有土地的情况发生根本变化。土改前,地主、富农占农户总数的7.17%,却占有农村土地总数的31.2%,人均土地0.8215公顷。土改后各阶层人均土地占有基本平均:地主、富农占0.21公顷,中农占0.3068公顷,贫雇农占0.2101公顷。(40)

双井村作为土地平分运动的试点村,受到县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土地平分运动开展顺利。村里根据上级指示,放手发动群众,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查漏斗、假斗地主和对地主、富农照顾过多的问题,惩处了以张化楠为首的多名地主,将地主老财的土地、房屋等进行了重新分配,清算了他们在地租、雇工、放高利贷等方面的剥削账。贫雇农等获得了土地,分得了浮财。

(二) 集体化时期的村落经济变迁

土地改革之后,双井村民分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高涨,但是部分村民缺少农具、牲畜等生产资料,他们的农业生产遇到了不少困难,为此,上级政府鼓励、组织当地村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进行互助劳动。如《宁晋县志》中有关内容所述:“1951年‘党代会’期间,强调在自愿、等价、互利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互助组织,逐步把分散、独立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转变为有组织的生产集体……1952年12月,当地采用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引导农民将互助组发展为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冬,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反对‘小脚女人’,合作化运动超高速发展,出现整村、整乡、整区入社的高潮,迅速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变为高级农(www.daowen.com)

业生产合作社。”(41)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革命委员会统一计划安排公社生产任务(如下表所示)。

表3-38 人民公社时期双井公社生产任务安排情况(42)

一九七九年双井公社农作物种植面积计划如下:粮食总产量计划为1340万斤,计划种植大豆750亩、棉花5700亩、油料500亩(其中花生种植面积为300亩、芝麻种植面积为300亩)、药材79亩、林业育苗200亩。集体化时期,除了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工商业的改造也逐步进行,此过程主要是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的一系列形式。

(三) 包产到户及后来的村落经济变迁

集体化时期的双井村民生产状况发生了变化,但也存在不少问题。1978年秋,双井公社西南方向约6公里处的曹伍疃公社第一个实行“五定一奖”田间管理责任制,即定地块、定劳力、定产量、定报酬、超产奖励,以解决生产上的“大呼隆”和“大锅饭”,县委肯定了这一创举并予以推广。1981年5月,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杜润生来宁晋调查研究,肯定了曹伍疃公社的做法,指出不要“小牛”(干部)顶“大牛”(群众),要给群众以选择责任制的自主权。1981年底,全县2727个生产队普遍建立生产责任制。农民经过反复比较,逐渐选定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上级提倡包括双井村在内的井灌区“井、地、机”三结合办法,以井划方,以井定机,联户承包,分户经营,由产量决定各户承包收入。(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