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村落治理的变迁与发展:1949年后的演变

村落治理的变迁与发展:1949年后的演变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解放初期的村落治理变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双井村的治理变革首先表现在村落建制的变化上。1949年10月,双井村属宁晋县第九区即唐邱区管辖。总体而言,双井村的治理变迁与其地处老解放区的特殊性相关。1947年8月,双井村开展土地平分运动,成立了新的贫农小组、农会,村落权力归农会。总之,1949年以后的村落治理状况是国家运动式治理的产物,土地改革运动和人民公社时期,民众的身份被重新塑造,村落治理权力主体发生了翻转。

村落治理的变迁与发展:1949年后的演变

(一) 解放初期的村落治理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双井村的治理变革首先表现在村落建制的变化上。1949年10月,双井村属宁晋县第九区即唐邱区管辖。1953年7月,全县分7区,下置87个乡,辖306个村,即双井乡成立,辖双井、郝庄两个村庄。1956年7月,双井乡下辖3个村,原孔小营乡并入双井乡。1958年9月,双井公社成立,下辖3个村、6个大队,分别为双井大队、郝庄大队与孔小营4个大队。

总体而言,双井村的治理变迁与其地处老解放区的特殊性相关。早在民国时期,该村就已经成立了农会,当时村民柳老真任农会主任(1939—1944年)。1947年8月,双井村开展土地平分运动,成立了新的贫农小组、农会,村落权力归农会。农会主导土地改革的进行,逐步实施土改方案,划分阶级成分,“依据农户占有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多少、剥削程度,由贫农团评定,农民大会通过,最终确定阶级成分”(17) ,正如过去地主家庭出生的老人所述,“最后还是吃了地的亏”。她们一家人在土改期间被扫地出门,她本人过了两个月乞讨为生的日子,家里的财产都被群众没收,有的群众在没收财产时挑三拣四、挑肥拣瘦,比如挑木质较好的家具。她们一家人为了避免身体上的伤害,整天东躲西藏,不敢待在村里。

(二) 集体化时期的村落治理变迁(www.daowen.com)

1956年7月,双井村始建农业合作社,替代村公所职能,合作社设立社长、副社长。1958年9月,双井公社成立,村庄进入公社化治理时期,当时召开了公社化庆祝大会,大力宣传“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1958年秋,当地办起‘公共食堂’,实行‘半工资半供给制’,吃饭不付钱,给每个劳力发放一定数量的工资。实行‘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管理”(18) 。在公社化的初级阶段,双井公社社员劳动积极性高涨,他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对村庄土地进行了平整,利用粪肥、化肥对土壤进行了改良,“1958年,普遍开展整修农村道路,平整改造小块土地和深翻改。1976年开始,以社队为单位,进行农田规划,每年冬春开展大规模土地平整活动。1977年,统一进行方田规划”(19) 。此外,生产队还组织社员对海河进行了治理,防止了水患灾害的频发。“文化大革命”期间,由双井公社革命委员会负责粮、棉、油等定产定购任务的分配工作,比如公社需要定购粮食183万斤,原一定五年的包购41万斤的基数不变,定购棉花19.7万斤,全年定购油脂2.67万斤,以促进粮棉油的全面增产。

总之,1949年以后的村落治理状况是国家运动式治理的产物,土地改革运动和人民公社时期,民众的身份被重新塑造(如反动分子、农会干部、队社成员等),村落治理权力主体发生了翻转。以往的贫苦人家、穷家小户在这期间跃升为贫农团干部、农会干部及领导、公社干部、生产队干部等。比如现年94岁的史增麟老人(1949年之前家中有6口人、4亩地),人民公社时期担任生产小队队长、会计、饲养员、农业技术员,其阶级成分的划分历经波折,他家先被划为贫农,后被改为下中农,最后又被改为中农。还有贫农张小三,过去是村里爱管闲事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担任公社的调解委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