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土地利用空间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土地利用空间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首要经典理论为区位论。土地利用分区主要是凸显主体功能,以作为未来土地利用调控根据,其目的是令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效益最大化。

土地利用空间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早期一些学者认为,由于要素流动性、供给与需求相互牵制等各种各样因素的作用,区域间经济发展总会达到平衡,久而久之,持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观点的学者便形成了一个派别,其观点也成了区域经济发展史上典型的理论,即区域协调发展理论。该理论的五个代表性观点具体包括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大推动理论、低水平陷阱论、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第一,临界最小努力论。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利本斯坦于1957年提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水平主要由投资和人口两大因素决定,当投资收益率高于人口增长率时才能够使得该区域经济实现增长,也就是说,要想使得一个区域的经济均衡点由低向高迈步,就必须让该区域经济主体的努力至少能够突破低水平经济均衡点来实现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而达到高人均收入水平的经济均衡点,而为了突破这个低经济均衡点所作出的最小努力便称为临界最小值努力。该理论主要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例来说明的,因为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扩大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总是被较高的人口增长率所冲击,经济水平难以实现质的提升。

第二,大推动理论。该理论于1943年由英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提出,以生产、需求、储蓄的不可分性三个基本假设为条件,需在发展中国家要同时扩大对于互补的基础部门或行业、产业的投资规模,然后实现部门或产业间经济的平均增长,最后从总体上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步。大推动理论主要强调政府对经济的计划与干涉,主张投资的同时性、大规模、既定方向等,以实现经济外部性而不是经济利润为目标。总体来看,该理论具有不可实现性,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不能长期只靠政府干涉来实现,甚至对于一些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大规模投资的资金来源是个问题。

第三,低水平均衡陷阱论。该理论与“临界最小值努力”相似,于1956年由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提出,主要以旧社会发展中国家经济现状为假设,认为贫穷落后的国家总是难以摆脱低水平人均收入的命运。该理论认为,落后国家长期处于低人均收入水平、低储蓄率与低投资率、高人口出生率、高人口死亡率的“三低两高”均衡陷阱中难以逾越,就算是通过其他特殊方式使得国民收入增加,在“人口是唯一生产力的”传统错误观念造就下的新生人口数又会将人均收入水平拉低,周而复始,这种恶性循环总是让落后国家永远处于低经济水平均衡状态。

第四,贫困恶性循环论。该理论于1953年由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提出,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它贫穷。具体地说,纳克斯认为贫困国家由于人均收入水平低,所以导致人均储蓄水平和人均投资水平低下,低投资导致低生产继而导致低人均收入……就这样循环形成持续的低收入水平的区域均衡经济状态。(www.daowen.com)

第五,平衡增长理论。该理论是由纳克斯在贫困恶性循环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纳克斯认为要应对地区的经济贫困恶性循环,就必须同时加大区域各部门各产业的投资额度,让高投资带动高生产、高收入,让高收入带动高投资、高需求,进而实现各部门各产业经济共同促进整体经济增长,即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增长。

2.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理论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是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上的配置,是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关键,目前土地利用规划重点是加强空间建设,以空间落实来促进规划目标实现,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成为规划空间管制的重要依据,其合理性与科学性关系到规划能否顺利实施和规划目标实现。通过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可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配置在其适宜度高的空间之上,同时控制城镇用地过度扩张,减小土地资源浪费,促进城乡用地布局空间重构,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保育优质耕地,建设集中连片且规模较大的耕地保护区域;构造生态过程连续和生态系统完整的国土生态屏障,而形成高效土地利用局面,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提供依据。

关于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首要经典理论为区位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认为城市周围土地利用状况与距城市距离有关,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置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会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收益最大。杜能农业区位论主要贡献是对农业地域分异现象进行理论性总结,对农业用地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得到三条区位法则:运输区位法则、劳动区位法则和集聚分散法则。认为影响制造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运输费用和劳动成本,运输费用包括所需原料和燃料的运入和生产产品的运出成本,劳动成本就是对工资的支付,韦伯系统研究了工业区位的布局原则及不同类别工业应有的布局指向,尤其是研究了运输费用、劳动成本和集聚经济对工业用地布局的影响。韦伯工业区位论奠定了工业区位论基础,后续学者对其进行修正、完善与发展,帕兰德把不完全竞争引入区位论,以价格为变量,研究区位空间均衡,且在运费分析基础上,提出远距离衰减规律,对区位理论是很大发展。胡佛对韦伯区位论的运费计算方法做重大改进。廖什把利润原则用于区位研究,认为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而是利润最大点,区位决策的目标是寻求最大利润点。上述工业区位理论不仅阐释了工业用地分布规律,更为工业用地布局优化提供了依据。克里斯泰勒提出中心地理论,认为中心地具有等级,不同等级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且中心地按照一定规则分布,数量呈几何数变化,中心地理论是市场区位论的重要基础,对零售业与服务业用地的区位选择提供依据。

对上面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理论进行总结,区位理论揭示了区位对某种地类分布的影响,这里区位又包含交通、成本、收入等因素,因此区位理论是最早对某地类分布规律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理论,是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的重要基础。土地利用分区主要是凸显主体功能,以作为未来土地利用调控根据,其目的是令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效益最大化。适宜度进行的土地利用布局一定程度上就是优化的布局,适宜度评价是布局优化的最根本基础。就是说把土地利用类型根据其适宜度大小进行的空间布局组合就是区域土地利用布局优化,而为对未来土地利用进行调控管理,达到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效益最大化目的,又要对土地利用进行分区,这种分区又有可能改变最初按适宜度大小进行的空间布局,但是应看到根据适宜度大小进行的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是最根本基础,之后的土地利用分区只是为实现整体目标而进行的中间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