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和特点来看,“血缘、情理、入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三个结构要素。血缘是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出发点,以及人的确立方式。情理、伦理、德治充分体现了中国伦理文化的特征。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优秀的内涵需要我们融入现在企业管理当中,其中有一个比较典型的渗透是儒商。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

从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和特点来看,“血缘、情理、入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三个结构要素。血缘是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出发点,以及人的确立方式。在中国文化中,血缘不仅是一种基本的人伦关系,而且是其它一切社会关系的原型,是人际关系的组织结构形式;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就是以血缘关系为原型建立起来的。血缘、伦理、政治三位一体,相互贯通,几千年的传统社会,始终如一的伦理体制与政治体制便是家长制。情理是人的主体品格,价值判断的机制与主体的精神结构,合情合理成为中国文化价值判断的机制,先要合情,然后才考虑合理,合情不合理,同样不可行,在人际关系中,强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入世则是人的生活意向以及对自身的安顿。中国文化的体系以性善论为起点,它把道德属性作为人性的主要与根本的内容。仁、义、礼、智便成为中国的四德。情理、伦理、德治充分体现了中国伦理文化的特征。

因而,从伦理的角度来看,中国封建社会宗法伦理体制长时期渗透到社会的每个层面,反映到企业的日常活动中,干部职工素质的好坏不是以是否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而是以道德是非和伦理标准作为衡量的准则,无过便是功,品格上无所指责但无建树的干部或职工,往往比那些有所作为但个人品格有些毛病的人容易被人褒奖。反映在企业的管理中,伦理被当作一种主要的管理手段,突出“德政”,追求“一立德而百善从之”的理想境界,过分要求管理者通过自己的道德修养来感化职工,以期用伦理道德来维持企业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优秀的内涵需要我们融入现在企业管理当中,其中有一个比较典型的渗透是儒商

在现代社会,良好的现代儒商形象不仅是管理者个体优势之所在,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管理和竞争的重要力量。现代儒商形象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义以为上”的市场经营观念

儒家提倡的“义以为上”的义利观是中国儒家哲学价值观,也是现代儒商的市场经营价值观。在儒家看来,“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利欲,……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但在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上,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上”,“重义轻利”。

“义以为上”的价值观首先包含行为准则上的“见利思义”。根据这一原则,要求现代儒商在市场经营中只能创立与发展有利于国家、民族利益,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企业,只能取得合德合法的经营利润,绝不可“见利忘义”,靠假冒伪劣产品和不正当竞争手段牟取暴利。

其次,“义以为上”还包括价值判断上的“先义后利”和“以义克利”。依这种观点为指导的当代儒商必须树立“支付意识”,要从消费者那里赚钱,首先要向消费者奉献。可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馈赠、义捐活动、广结善缘,热心致力于“公益化经营”。以从“义”上,从内心深处赢得消费者的关注和信任。以“义”之投入,也许损失一些眼前利益,但由于在公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对谋取企业长远利益绝对有益。

2.“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企业管理上,现代儒商根据儒家“天地之中,人为贵”的思想,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而在企业员工中塑造一种信任人、理解人、关心人的领导形象。

持“以人为本”理念的现代儒商认为①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人而并非物。②在管理手段上注重“以德服人”、“以情感人”,反对“以力服人”。对有思想、有情感的员工,不是采用西方的“法—理—情”手段,而是按照符合儒家学说的“情—理—法”的思维模式,实施各种“情感管理”和“情感策略”。③推行“民主式管理”,激励员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管理,在员工中树立民主领导形象。④根据孔子“举贤才”之古训,现代儒商应做到能人咸集,同时具备“无求备于一人”的用人观念。(www.daowen.com)

3.“人和”管理方式

在管理方式上,儒家倡导“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协调管理思想。作为当代儒商思想的倡导者,南德集团董事长牟其中曾说过:应把市场经济中以金钱为代表的价值法则与儒家文化中所蕴含的“人和”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一种“温和的金钱关系”。即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既有严格制度,又充满和睦亲情的家庭式的温暖的人际关系。在企业外部与其他企业关系上,既讲竞争,又要酿成一种互惠互利造福社会的和谐氛围,保持一种被儒家的“以和为贵”伦理道德软化了的等价交换关系。

在现代企业中,一些管理者将儒家的“将心比心的矩之道”转换成“角色互换”的管理方式,管理者时刻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关心员工工作和生活;企业设身处地为消费者着想,真正树立“消费者是上帝”的意识;在竞争中设身处地为其他企业着想,互惠互利,寻求协调发展等等。这些都是现代儒商“人和”管理方式的具体体现。

4.“正己正人”的人格风范

在孔子思想中,“正己正人”理论由三个命题构成:①政者,“正也”,儒家管理理论认为,管理是“正己”又是“正人”;②“正己”乃“正人”的前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③“以身先之”,“欲政之速行也者,莫若以身先之也。”

根据儒家“正己正人”理论,现代儒商应突出道德导向,强调其人格感化作用,由“正己”而达到“正人”的目的。要发挥人格感化作用,必须首先自身有完善的人格。儒家学说也为我们较为全面的勾划出了现代儒商的人格形象,即要求管理者“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具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精神;“君子坦荡荡”的豁达心态;“周则不比”的团结员工能力;“见危援命”的牺牲精神;“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益求精作风;以及“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自我批评精神等。

5.“中庸之道”的处世态度

孔子所谓的循从“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为现代儒商为人处事,经营决策等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同时又表现了一种道德境界,即不偏不倚,遵从社会规律和自然法则的思想。信奉“中庸”思想的现代儒商,可对各种经营情况适度把握,在逆境中看到希望,顺境中能居安思危;反对极端做法,兼顾企业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

其次还有许多优良的民族传统需要融入现代管理当中,例如:易家的厚德载物、道家的恒道玄德、儒家的仁义诚信以及家族企业成员之间体现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自我牺牲奉献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