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战时人口迁移的特征与规律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比较

战时人口迁移的特征与规律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比较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争时不同空间尺度下,人口迁移的模式与特征有较大不同。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会发现不同的行为方式和规律。从省域空间尺度讲,举家远徙,逃离危险境地,是保全性命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后世观史者想象中的战时小民最自然和最理想的选择。躲避其间只求自保的小民,在地方团练的怂恿和裹挟下,在君臣正统观念和价值标准的洗脑和误导下,主动或被动地卷入战争的泥潭,最终死于非命,沦为战争的牺牲品。

战时人口迁移的特征与规律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比较

战争时不同空间尺度下,人口迁移的模式与特征有较大不同。而这种不同,往往又直接导致战时人口损失的程度和战后人口空间分布的状态产生诸多差异。人口迁移是典型的具有时间属性的空间行为。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会发现不同的行为方式和规律。在系统爬梳督抚奏折、地方史志、时人文集以及调查记录等传统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新发现的宣统人口调查“地理调查表”甘肃分村户口数据,以同治年间西北回族战争为例,深入探讨战争状态下聚落尺度的西北人口迁移问题。这一工作,除了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战争状态下小民避祸逃生的真实场景,增加历史叙事的维度外,也能够打开一扇窥视中国人口发展历程的窗户,从而对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发展“大起大落”的阶段性特征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战争往往事起突然,发展迅速。西北战争期间,官军本不足恃,民团一触即溃,对于升斗小民来讲,唯一的选择就是逃命。然事前既无筹谋,遇事亦无良策。兵从东方来则西行,兵从北方来则南突;兵从陆地来则下水,兵从平原来则上山。总之,如何逃,往哪逃,逃多久,全无计划。从村落空间尺度看,战争初起之时,受波及地区村落尺度的汉民人口迁移几乎就是一种毫无规则的布朗运动,没任何计划性和前瞻性。而县域空间尺度下的人口迁移,则明显地显示出一定的集聚性。以治城为中心零星散布有坚固围墙的堡寨,不但数量众多,而且趋于离散,空间可达性较好,遇到警情比较容易躲避。从省域空间尺度讲,举家远徙,逃离危险境地,是保全性命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后世观史者想象中的战时小民最自然和最理想的选择。但真实的历史,远比文字描述的历史要复杂得多。实际上,整个战争期间,虽然兵火波及之处,几乎所有人都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奔徙逃命,但其中真正选择及时有效地远离战争区域这样一个正确途径,并最终成功避祸者并不多。(www.daowen.com)

整个战争期间,堡寨实际上成了团练这一官军与回军之外的第三支重要武装力量的主要地理依托。战争来临时,乡居人口大都麇集于堡寨之中,趋之若鹜,而不知远行避祸。同时,作为团练依托的堡寨把枢纽型治所城市与散点型的乡村聚落串联起来,成为战时官方防卫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躲避其间只求自保的小民,在地方团练的怂恿和裹挟下,在君臣正统观念和价值标准的洗脑和误导下,主动或被动地卷入战争的泥潭,最终死于非命,沦为战争的牺牲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