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白坤峰
师:本文的主格调是苍冷,可有一处却是滚烫的,有人看得出来吗?
(生读书,思考)
生:“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小童子正在煮酒,炉火正旺,酒咕噜咕噜地响着。
师:江南的学生读这句话,更有体会。“酒”是黄酒,江南人自古就有在冬天煮沸黄酒慢饮以驱寒活血的习惯。“炉正沸”是全文唯一的“热点”,但这点微弱的热力能驱走无边的寒意吗?当然不能。请同学们再找出直接或间接表现天气严寒的句子。
学生找出“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等句。
师:那么,作者写这些与“炉正沸”有关联吗?
生:有,正因为如此严寒,张岱才会本能地注意到“炉正沸”。
生:况且他自己也带着“炉火”呢。
生:因为天气寒冷且没有其他游人到来,所以那两个素昧平生的金陵游子才会惊喜地拉住作者同饮热酒。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大家知道此文选自哪本书写于哪个时期吗?
生:选自《陶庵梦忆》,写于明朝灭亡之后。
师:《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朝花夕拾”,是故国追思,是满心苍冷且无由排遣,是在想象中重游了一次冬夜西湖。同学们,你们能找到表明作者“心寒”的证据吗?
生:老师,作者注意到“炉正沸”正是因为他内心是悲凉的,所以他才有意无意地写出这句话?
生:这是为了衬托心里悲冷,他肯定是精心地写上的。
师:钱锺书说,快乐或痛苦都是源自精神,而与外在没有太大关系。假如张岱是快乐的,是昂扬的,是“漫卷诗书喜欲狂”式的,那他至少不会如此身寒心寒,当然也就不会特别注意“烧酒,炉正沸”。文中还有没有与“炉火”有关的字词句?
生:“拥毳衣炉火”,作者本人也带着“炉火”。
师:好,那他为什么不写自己烤炉火的场景呢?(https://www.daowen.com)
生:我觉得是用不着再写自己吧,他既然带来了,肯定是要烤火的。写别人“炉正沸”就够了。虚实结合,效果更好。
师:那张岱为什么不与客人一起烤火呢?客人的炉火正旺,客人热情好客,如果再加上自己带来的炉火,岂不是更加温暖热闹?
生:估计他不想与客人在一起,他的心是悲凉的,所以他不愿参与热闹的场合,而客人恰恰比较热情;所以张岱上船走了,另找地方待着,体味苍凉。
师:非常好。再问一个问题,你们发现张岱比别人少带了一样重要的东西了吗?
(生思考,发言)
生:酒。
师:对,酒,他没有带酒,而且客人热情地劝酒,他才是“强饮三大白”,江南黄酒的度数不高,但作者是“强饮三杯”——能不能用张岱酒量太小来解释呢?当然不能。按说,在大冬天的西湖之上,围着炉火,慢慢地喝上几大杯热腾腾的黄酒,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但作者为什么自己不带酒,也尽量不喝别人的酒呢?
(生思考,细读)
生:因为酒可浇愁也可麻醉。作者肯定是想一个人真切地品一品苍凉、寒冷的滋味。
师:作者在回忆中重游,在回忆中落笔,现在,我们也跟着作者漫游冬夜的西湖,再继续寻找还有哪些事物能表明作者的心寒。
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些景物都很孤独凄冷。
生:我觉得“人两三粒”,表明了更大的苍凉。
师:能结合文中的词句来思考,真是个好习惯,还有吗?
生:时间上也能说明,作者是在“更定”,也就是晚上八点左右来到湖心亭。在冬天,这个时间段是一天中很冷的时候,游人肯定极少,但这也正暗合其内心的至冷。
师:你理解得很透彻!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地体会到了一位明代遗民的无尽悲寒,如果炉火及热酒连“两三粒人”都不能暖透,那它更烤不暖遥远的“长堤、湖心亭”。张岱静静地烤着自己的炉火,却烤不暖自己,烤不暖江南,更烤不暖故国与时代。
生:老师,他在此文中回忆起“崇祯五年”,这个纪年本身,就代表着苍凉绝望吧?
师:太对了!“崇祯五年”距张岱写此文时已经过了十几年了,他记忆中的两只小炉子,温暖不了整个崇祯时代。为此,我们可以概括为“炉沸心寒湖雪冷,江山易主故国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