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的优化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的优化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巴黎和会的国际背景1.欧洲国家的革命高潮与民族独立运动一战后期,俄罗斯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美国同期崛起的日本也是一战的受益者。一战爆发后,日本以对德作战为名出兵中国山东,占领了胶州湾和胶济铁路,并且在英国海军的配合下夺取了太平洋上的德属岛屿。协约国集团内部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急切需要在巴黎和会上得到确定,英法希望得到补偿,美日希望获得认可。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的优化

(一)巴黎和会的国际背景

1.欧洲国家的革命高潮与民族独立运动

一战后期,俄罗斯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战争的灾难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很快在欧洲引发了革命高潮,1918年德国和匈牙利爆发的革命都采取了苏维埃的形式,1919年西欧各地的工人运动也都带有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性质。在这种革命高潮中,各国国内的社会党左派纷纷发展成为独立的共产党,无产阶级的力量上升很快。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强劲发展趋势又极大地推动了欧洲各地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协约国集团一方面利用这种民族独立的浪潮瓦解同盟国集团,积极鼓动同盟国压迫下的少数民族争取独立;另一方面作为资本主义的堡垒,协约国集团本身对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也非常恐惧,迫切希望解决“俄罗斯问题”,这是它们召开巴黎和会的一个重要目的。

2.协约国集团内部帝国主义力量对比的变化

一战的爆发本身就是帝国主义力量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战争又重新调整了这种不平衡,不仅协约国集团战胜了同盟国集团,而且作为战胜方的协约国集团内部也发生了力量对比的鲜明变化。特别是对于英、法、美、日四大国来说,英法为战争承担了绝大部分损失,美日两国却趁战争之机攫取了大量利益。

英国虽然夺取了德国的大部分殖民地以及土耳其的中东领地,但也为此付出了87.5万生命,价值35亿美元的船只和货物,并且向美国举借了42亿美元的债务。法国更是战争中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死亡人数达到150万,9000家工厂、100万建筑和1000英里的铁路全部报废,而且法国也向美国借债34亿美元支付战争费用。[1]

相比之下,美日两国的参战,其所得远大于所失。

美国参战花费320亿美元,死亡11.6万人口,但是欧洲交战国对军需物资的大量购买以及它们在世界市场竞争力的削弱给美国扩大对外贸易提供了有利时机。战争期间,美国的贸易出超累计达到118亿美元,工业生产也比战前增加了32%。而且,战争还使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债权国。1914年美国欠外债37亿美元(其中欠英国20亿美元),战争结束时整个欧洲欠美国的战争债务共计100亿美元。美国的海外投资从35亿美元上升到70亿美元。世界黄金储备的40%(近45亿美元)集中在美国手中。[2]美国的强大对英国构成重大冲击,一战结束后,纽约已经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英国在拉美和加拿大的传统市场几乎全被美国占有,英国在中国的市场也受到美国侵蚀,美国的对华贸易比战前增加了两倍。

与美国同期崛起的日本也是一战的受益者。日本参加一战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排挤其他列强在远东的殖民利益。一战爆发后,日本以对德作战为名出兵中国山东,占领了胶州湾和胶济铁路,并且在英国海军的配合下夺取了太平洋上的德属岛屿。一战还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与美国一样的机遇,欧洲商品不能正常供应亚太市场,协约国还要向日本订购大宗军火,这就大大刺激了日本的对外贸易。1919年,日本的出口额比战前增长3倍,由长期入超国变成大量出超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日本的工业生产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重点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成为西方殖民国家的有力竞争者。日本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印度、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都大大抢占了英国的市场。

协约国集团内部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急切需要在巴黎和会上得到确定,英法希望得到补偿,美日希望获得认可。

3.协约国战时密约与威尔逊的“新外交

一战刚开始时,协约国集团很多国家都是以“反对侵略”和“保卫国家安全”的名义投入战争的,但是很快它们就缔结了一系列秘密条约,充分暴露了这场战争旨在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性质。1915年3月,英、法、俄秘密缔结瓜分土耳其的条约,俄罗斯得到君士坦丁堡和土耳其海峡及其附近的领土,英法获得土耳其在中东的阿拉伯领地。1915年4月,英法为使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集团而与其缔结《伦敦密约》,不仅向意大利许诺了奥匈帝国的大片领土,而且答应意大利参战后对土耳其和德属非洲殖民地的瓜分。1916年7月,俄罗斯以承认日本根据所谓“二十一条[3]要求夺取的在华特权作为交换条件,获得日本对外蒙古是俄罗斯势力范围的承认。1917年2月,英日两国缔结密约,日本答应派遣海军协助英国作战,英国承诺支持日本对中国山东的要求和占有太平洋上赤道以北的德属岛屿。随后,法、俄、意三国也与日本缔约,承认日本在远东的利益,日本答应不再阻止中国参战。[4]

协约国集团内部的这些肮脏交易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被苏俄政府公布于众,引起了世界舆论的震惊,也强烈冲击了当时的美国。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很快打出“新外交”的旗帜,其三大支柱就是公开外交、民族自决和国际联盟。其目的一方面是针对欧洲帝国主义的“旧外交”,另一方面是遏制苏俄社会主义。这个旗帜不仅为他赢得了空前的国际声望,也为美国铺垫了将来领导世界的国际地位。

首先,公开外交是对苏俄政府公布协约国战时密约的一种回应,威尔逊著名的“十四点和平计划”第一条就是“签订公开和约、废止秘密外交”。巴黎和会也被宣传成历史上第一次公开举行的国际会议,当然,实际上只不过是一次“外交保密、结果公开”的会议,列强根本不可能公开它们争夺利益和相互勾结的开会过程,关于实质性问题的讨论都是关起门来进行的,只是增加了一个名义上的公开环节,即每次会议结束后煞有介事地宣读几行所谓的“公报”。

其次,“民族自决”的口号其实是威尔逊对十月革命的抵制,是借用列宁的“民族自决原则”已经产生的巨大影响来瓦解同盟国集团,树立美国的号召力,这个口号也成为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的一个有力工具。

另外,威尔逊鼓吹国际联盟是和平的保障,有了国际联盟就会有世界和平,这种美丽的谎言在战后的世界的确有很大吸引力。和平主义运动其实早在19世纪初就已经萌芽,[5]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各种和平主义运动和组织非常活跃,它们都为国际联盟的设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所以说,国际联盟并不是威尔逊发明的,只不过威尔逊的大力宣传和美化非常迎合一战结束后人们强烈渴望和平的心理。

十四点和平计划

美国的参战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一种政治选择。它的目的是想夺取世界霸权,充当世界盟主。美国从参战一开始,就已经考虑如何重新安排战后的世界秩序了。1917年9月,威尔逊的总统顾问豪斯上校组织了一个“调查小组”,为战后和平会议的美国方案做准备。1918年1月4日,“调查小组”交给威尔逊一份关于战争目的与和平条件的备忘录,1月8日,威尔逊以这个备忘录为依据在美国国会发表了《世界和平纲领》,也就是“十四点计划”。主要内容包括:①签订公开和约,废除秘密外交;②海上航行的绝对自由;③消除国际贸易壁垒;④裁军和限制军备;⑤调整殖民地利益;⑥帮助俄国进入“自由国家的社会”;⑦恢复比利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⑧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⑨调整意大利疆界;⑩允许奥匈帝国境内的民族自决;○11恢复巴尔干各国的领土,其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由国际保证;○12土耳其境内的各民族自治;○13建立独立的大波兰;○14建立国际联盟。“十四点计划”反映了美国的价值观及其对国际秩序的设计,其中建立国际联盟是美国的主要目标,是美国争夺世界和巩固霸权的制度保障。1918年9月,威尔逊把十四点计划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和平方案的“五项原则”:民族平等、共同利益、国际联盟、国际经济合作、公开外交。由于美国当时已经掌握了国际政治的主导权,威尔逊的五项原则成为对德谈判的基础。

威尔逊为了推销美国设计的战后世界秩序,做了大量的宣传,光是美国大众情报委员会就用各种语言印制了6000万份关于“威尔逊主义”的宣传单,在欧洲前线和世界各地广泛散发。[6]就是这种大规模的宣传攻势,加上美国在结束一战中发挥的突出作用使威尔逊带着耀眼的光环出席了巴黎和会。

(二)巴黎和会的召开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如期举行,会议选择在巴黎召开是对法国在战争中付出巨大代价的承认,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也被推举为和会的主席。巴黎是在战后经济凋敝、食品供应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主办会议的。来自27个国家的代表团,其中最大的英国代表团有600多人,一些小国的代表团也都有50多人。面对这样的会议规模,法国根本无力款待,一方面它只优先为英美大国的代表安排了比较好的住宿和工作条件,另一方面又对参会各国的正式代表数目做了严格限制。在代表总数为70人的前提下,把参会国按照三个等级分配名额:英、美、法、日、意五国为第一等级,各国代表数为5人;比利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18个国家为第二等级,各国代表数为3人;其他国家(包括中国)作为第三等级只获得了2个正式代表资格。

巴黎和会虽然宣称坚持“公开外交”的原则,实际上却是由五大国把持,会议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根据国际关系力量对比的变化建立符合战胜国利益的世界新秩序。会议开始后,五大国的正式代表非常引人注目,其中又以英、法、美三国最为突出。

美国代表团由威尔逊总统亲自率领,他是第一位跨越大西洋来到欧洲的美国总统。由于打着和平主义的旗号参加巴黎和会,威尔逊的到来受到欧洲民众的热烈欢迎,其风光程度甚至超过了英法等国的领导人。但是,威尔逊关于欧洲问题的知识非常有限,外交上也不如英法领导人老练,他的光环很快就被英法两国取代了。英国代表团由首相劳合·乔治率领,劳合·乔治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能言善辩、遇事果断,是巴黎和会上的政治强人。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既是巴黎和会的主席也是法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1917年执政前,克里孟梭参与推倒过20个内阁,政治斗争的经验非常丰富,也是一位很老练的外交家。[7]

与这三位巴黎和会上最显赫的人物相比,另外两个所谓大国的代表就逊色很多。意大利代表团由首相伊曼纽尔·奥兰多率领,虽然名义上是大国,但意大利的国力很弱,在和会上发挥的影响也不大。日本代表团由西园寺公望率领。日本参会的目的就是侵占中国的领土,所以代表团成员都摆出一副冷面孔,故意显示其坚定决心,而且在会议重点讨论的欧洲问题上,他们一言不发,极力讨好英美,以换取它们对日本要求的承认。

巴黎和会名义上是一次谋求和平的世界大会,实际的重大问题都是由五大国组成的最高会议秘密商定的,另外设有58个专门委员会协助最高会议处理具体问题,一般与会国代表只能参与讨论与自身有关的问题。五大国召开了72次会议后,日本出于对瓜分中国以外的任何问题毫无兴趣而主动退出,接着由四大国召开了145次会议,最终商定所有问题。当然,这种协商并不是心平气和进行的,而是经过激烈的争吵达成的一种妥协。

由于参会目的不同,五大国之间存在比较大的立场分歧。首先,法国的目标是确保自身安全,进而重建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并且法国认为德奥的失败是自己在欧洲大陆恢复霸业的最后机会,所以它在巴黎和会上最为活跃,不仅主张从军事、领土和经济等各方面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而且支持建立“大波兰”国家,推行法国传统的结盟外交。与法国不同的是,英国虽然在战争中坚持彻底打败德国,但是在巴黎和会上又恢复了传统的均势政策,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它只要求剥夺德国的全部殖民地和大部分船只,以消除德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

在对待德国的问题上,美国与英国一样,也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其目的一方面是想利用德国反对苏联,另一方面也想利用德国制衡欧洲列强,从而为建立由美国领导的世界新秩序扫清道路。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还有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推销他的和平计划,只不过欧洲列强对它并不欢迎。另外两个国家意大利和日本的目标比较单一,就是扩张殖民地。意大利要求兑现协约国拉拢它参战时许诺的亚德里亚海霸权,日本则要求把它在战争中抢夺的殖民利益合法化。

五大国就是带着这种各自不同的诉求在和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吵,其中矛盾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四个:

1.“俄罗斯问题”

所谓“俄罗斯问题”,实际就是如何对付十月革命和随之兴起的欧洲革命高潮的问题。十月革命使俄罗斯成为世界革命的发源地,不仅使西方国家失去了广大传统的市场,而且威胁到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秩序,威胁到它们对一战胜利果实的瓜分。[8]所以,五大国一致认为巴黎和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俄罗斯问题”。问题的一方面是决定要不要俄罗斯代表出席巴黎和会,另一方面是决定继续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还是与其直接谈判。在这些问题上,法国与英美的立场有分歧。法国作为沙皇政府的盟友,坚信苏维埃政权不可能取得最终胜利,于是就支持由俄罗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代表出席和会,并且继续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英美两国从根本上反对俄罗斯参加巴黎和会,同时也看到继续干涉俄罗斯革命已经没有成功的希望,所以就转向主要支持俄罗斯境内的反动武装与苏俄政权对抗。另外,英美还准备借助巴黎和会构建一条“由反苏政府的东欧国家组成的封锁线,以便把西欧同布尔什维克病毒隔离开来”。[9]用威尔逊的话来说,就是“把俄罗斯交给布尔什维克,让他们受尽煎熬,直到环境使他们变得聪明起来为止”。[10]应该说从这里开始,美国就已经设想对苏维埃国家实行“和平演变”了。

2.德国问题:法德边界与德国赔款问题

(1)法德边界问题。

法德边界是300年来两国之间不断引起纠纷和仇恨的问题。法国在巴黎和会上的首要目标就是确定有利于法国安全的法德边界。

法国向德国提出的领土要求主要有三处:第一处是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国对这两个地方的领土要求没有遇到任何障碍。阿尔萨斯和洛林本来就是普法战争后被迫割让给德国的法国领土,当地人民一直对法国有强烈的归属感。一战刚结束,英美两国就同意法国通过非常程序收复失地,也就是在与德国缔结和约前就恢复法国在这两地的主权。所以,1918年11月《贡比涅停战协定》签字后,法国立刻就把军队开进阿尔萨斯和洛林,并且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法国的第二处领土要求是德国的萨尔地区。萨尔地区盛产煤炭,法国以自己的煤矿在战争期间遭受了重大破坏为由,要求取得萨尔地区,不料却遭到美国的坚决反对。最后法国妥协,接受了关于解决萨尔归属问题的特别程序。该程序规定,萨尔地区的行政权移交国际联盟,萨尔矿山的所有权交给法国,15年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萨尔最终的归属问题,可以由国联继续管理,也可以同法国或者德国合并。

法国的第三处也是最重要的领土要求是莱茵河左岸。莱茵河左岸早在1814年维也纳会议上就由反法同盟国家协商划给了德国的前身即普鲁士所有,作为对法国武力扩张的防范堡垒。这里当初只是一片宁静的庄园,后来却被发现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战略价值非常可观。法国认为取得这一地区不仅可以补偿自己的战争损失,而且也是天然的安全屏障。然而,这一要求同样遭到英美的强烈反对,理由是莱茵河左岸生活的700万德国人不会接受法国的统治,实则是因为法国的要求既违背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口号,也不利于英国重建欧洲秩序的目的。莱茵河问题几乎使巴黎和会陷入僵局,结果还是法国被迫做出让步。最终的妥协方案规定:莱茵河右岸50公里以内为非武装区,禁止德国驻军和建立军事设施;莱茵河左岸由协约国划成三部分占领,北部地区占领5年,中部地区占领10年,南部地区占领15年。15年后,如果德国不履行和约的义务,协约国可以继续占领莱茵河左岸。作为对法国的补偿,英美同意在对德和约签字的当天,两国分别与法国签订保证条约,承诺共同防御德国的侵略。这个条件勉强能够满足法国的安全需要,处于弱势的法国也只好接受。

(2)德国赔款问题。

协约国把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的罪责完全推给了德国,对德国的赔款要求非常苛刻。赔款问题很复杂,主要包括赔款范围、赔款总额和赔款分配三个方面。这也是巴黎和会上大国斗争的焦点之一。(www.daowen.com)

关于赔款的范围,英法一开始要求把全部军事费用列入赔款,但是美国认为这会远远超出德国的支付能力,根本无法执行。后来英法做出让步,同意不列入军费,这样一来英国得不到多少赔款,因为英国在战争中主要损失的是海上贸易,直接损失并不多。最终,劳合·乔治坚持把战争抚恤金列入了民间损失,要求德国赔偿。

关于赔款总额和赔款分配方案,由于各方意见严重对立,没能达成协议,只是商定成立一个专门的赔偿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之后进一步研究解决具体问题。赔偿委员会主席由法国代表担任,委员会的一切费用由德国负担,委员会成员在德国享有外交特权。

3.意大利问题:意大利的领土要求

意大利参加巴黎和会的目的就是实现它的领土野心,它并不关心对德和约,而是特别关注对奥匈帝国和土耳其的处置结果。意大利提出的领土要求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奥地利的特兰提诺、的里雅斯特等地,这也是英法为拉拢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集团而在1915年《伦敦密约》中许诺的领土;另一方面是针对新兴南斯拉夫国家的领土要求,主要是南斯拉夫唯一的良港阜姆,以及达尔马提亚省的沿海地区。意大利提出这些领土要求显然是要称霸亚德里亚海,它不仅遭到南斯拉夫的抵制,而且因公然违背“民族自决”原则而得不到英、法、美三国的同意。巴黎和会关于阜姆问题的争论持续了几个星期,意大利首相奥兰多甚至一度以退出会议来要挟三大国,但是最终未能如愿。

巴黎和会关于阜姆问题的争端一直没有解决,这也成为日后意大利挑战体系秩序的诱因之一。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后,意大利就强行兼并了阜姆,并且迫使南斯拉夫于1924年1月签订了完全放弃阜姆的条约。

4.中国山东问题

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是协约国集团成员。当初协约国为拉拢中国参战,承诺中国会取得大国地位,中国也确实为战争做出了很大牺牲。然而在巴黎和会上,列强不仅极力限制中国代表的名额,拒绝讨论中国提出的关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要求,甚至还把所谓的“山东问题”强加给中国。

所谓的“山东问题”完全是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出来的。日本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后,1915年1月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第一条就是山东问题。也就是要求中国承认日本取代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这也是日本在巴黎和会上的最大要求。对日本这种无耻的侵略要求,中国代表顾维钧、王正廷予以了强烈反驳和坚决抵制。但是英、法、美、意四大国根本无视中国的主权,完全同意日本的要求,并且通过了关于山东问题的方案,要求中国代表接受。最后在中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北洋军阀政府外交总长、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的团长陆徵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中国政府才没有接受这个丧权辱国的协议。

(三)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立普遍性国际和平组织的尝试,也是第一次运行集体安全模式的尝试。尽管这次尝试并不成功,也没有给人类带来实际的和平,但是它积累的经验和搭建的框架为集体安全模式的实施做好了铺垫。正是在这些经验和框架的基础上,才有了1945年联合国的成功设立。因此从长远来看,国际联盟的尝试是巴黎和会的一大历史贡献。

根据以往的经验,战后召开和会都是讨论如何处置战败国的问题,巴黎和会上比较特殊的一点就是美国带来了国际联盟的设计。因为欧洲列强对这个新生事物并不感兴趣,开会第一天列强之间就因先讨论什么问题陷入了激烈的争吵。英法等国主张应该首先讨论处置德国和土耳其的殖民地以及领土问题,它们都急于让自己在战争期间取得的那些土地“合法化”。美国却坚持必须首先解决国际联盟的问题,目的当然是想通过控制国际联盟来操纵对战败国的瓜分,从而为美国争取更多利益。双方坚持己见,各不相让,最后只好达成妥协:①两个问题同时讨论;②组成一个以威尔逊为首的委员会专门负责拟定国际联盟盟约草案;③国际联盟盟约最后要写入《巴黎和平条约》。

在解决了这个分歧之后,列强又开始对国际联盟的具体设计进行斗争,英、法、美三国都想使国际联盟成为有利于自己控制国际事务的工具,它们之间的争吵一直贯穿了国联盟约拟定的全过程。直到1919年4月28日,经过三个月修改和争论的国联盟约最终由巴黎和会全体会议通过。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盟约》《凡尔赛和约》一起宣布生效,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普遍性国际和平组织——国际联盟也正式成立。

国际联盟的基本任务是解决国际争端,维持世界和平。在《国际联盟盟约》中,最核心的就是盟约第十条规定的集体安全原则,即会员国有相互确保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的义务,如果任何国家违背这种义务,其他会员国要保证与该国断绝一切关系,必要时应予以武力制裁。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国际联盟在侵略者面前完全无所作为,甚至还成了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的工具。

(四)《巴黎和平条约》

1919年5月7日,在巴黎和会全体会议上,克里孟梭把长达260多页的《凡尔赛和约》全文交给德国代表团团长,限期15天内要求德国做出书面答复并且不得进行口头谈判。和约传到德国后,国内民众掀起了抗议的浪潮,国民议会要求在拒绝单独承担战争责任,以及拒绝审讯德国皇帝和军事首脑的前提下接受和约。但是协约国根本不容德国讨价还价,而且向德国发出了武力威胁。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德国政府被迫无条件接受条约。1919年6月28日,德国代表在凡尔赛宫镜厅签署和约,然后,除中国以外的26个战胜国的代表也在和约上签字。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战胜国又与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分别签订了《圣日耳曼条约》《特里亚农条约》《纳伊条约》《色佛尔条约》。[11]这些条约基本都采用了与《凡尔赛和约》相同的体例,其中第一章为国际联盟盟约,其余各章主要涉及领土割让、军备限制和赔款三方面内容。这些条约总称《巴黎和平条约》,条约对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安排即为凡尔赛体系。

(五)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

所谓“凡尔赛体系”就是一战结束后由《巴黎和平条约》确定的与帝国主义力量对比相适应的欧洲新秩序。

1.帝国主义利益安排的本质

首先,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不平等条约基础上的,带有浓厚的复仇色彩。巴黎和会选择在1月18日召开,这一天恰好是普鲁士王国1701年成立的纪念日,也是德意志帝国1871年成立的纪念日。法国通过巴黎和会洗去了耻辱,同样的耻辱却又加在德国头上,矛盾和仇恨的种子就这样埋下来,成为战火再起的源泉。

其次,《巴黎和平条约》都是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的,不允许战败国申辩。而且这些条约都是对战败国主权的肆意践踏,也是对战败国领土、资源和财产的疯狂掠夺。

最后,凡尔赛体系实现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目的。这其中,英国可以说是最大的赢家,不仅摧毁了德国对其海上霸权的挑战,分到了最多的殖民地,而且阻止了法国希望通过削弱德国重建欧洲霸权的企图,维持了有利于英国的欧洲均势。法国虽然没有完全实现自己想要的法德边界,但是在德国赔款、瓜分中东这两个问题上基本达到了既定目标。意大利的殖民地要求尽管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却也修改了同奥地利的边界,扩大了领土。日本则完全达到了参战目的,取得了中国山东和一些太平洋岛屿。美国为了实现建立国际联盟进而主宰世界的野心,在巴黎和会上任意用原则做交换,只要对方同意美国的国际联盟设计,美国就支持它们的领土要求。威尔逊的“公开外交”和“民族自决”原则完全沦为欺骗视听的幌子,最终如愿以偿将国联盟约塞进了凡尔赛体系。

2.一定的客观进步性

①国际联盟作为集体安全的尝试具有积极意义。②标榜“公开外交”也是对欧洲传统的秘密外交原则的一种否定。③“民族自决”原则在巴黎和会上被正式提出并且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确认了欧洲新兴国家的独立,同时在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划定了相对合理的边界。这一点也应该给予肯定。这一时期,除了十月革命后从沙俄独立出来的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以外,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这四个欧洲国家的独立也是由巴黎和会予以承认的,并且基本是按照民族组成的原则划分了这些国家的疆界。当然,帝国主义列强对这些国家边界的划分完全是出于瓜分德奥和遏制苏联的目的,在划分的过程中造成的一些民族问题也给这些新兴国家带来了不稳定因素,这种灾难一直延续了几十年,是凡尔赛体系自身的内在矛盾之一。

3.凡尔赛体系的内在矛盾

多重矛盾的存在决定了凡尔赛体系从建立之初就是不可靠的。凡尔赛体系不是结束了战争,而是孕育了一次新的大战。主要有三方面的矛盾:

第一个矛盾是领土变动带来的少数民族问题。不可否认,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建立,改变了过去几百年来总是小国并入大国的进程,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它使中欧和东欧的少数民族数量由5400万下降到1680万,独立的民族国家为这些原来属于少数的人民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然而,“少数民族”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巴黎和会在划定这些新兴国家时完全忽视和牺牲了无辜的德奥两国百姓的利益。随着德国和奥匈帝国领土的被分割,760万德国人和180万马扎尔人沦为这些新兴国家里的“少数民族”。[12]而且民族问题原本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巴黎和会只是根据民族组成进行了大体划分,还有很多民族的利益没有被照顾到。尽管这些新兴的国家都根据和会的要求签订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条约,但是一纸条约并不能划清复杂的利益。后来的事实证明,民族矛盾一直是这些地区动荡和冲突的根源,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这些灾难可以说都是凡尔赛体系的后遗症。

第二个重要矛盾是没有得到充分保障的法国安全问题。法国在巴黎和会上本打算从领土、军事和财政三方面摧毁德国,以便全面保障法国的安全,结果由于英美两国的阻挠,这些要求都没有充分实现。法国一方面对此非常不满,另一方面如果完全按照法国的意愿签订和约,不仅德国根本无力赔偿法国,还会激起德国的更大仇恨,那样更不利于法国的安全。这对法国来说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第三个矛盾是德国对和约的不满,这也是导致体系瓦解的直接原因。《凡尔赛和约》最令德国无法接受的一是战争责任问题,二是领土划分把众多德国人分割出去。在战争责任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明明是一场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结果却把责任完全推给德国,德国当然不会接受。在领土划分方面,所谓的“民族自决”原则剥夺了日耳曼民族的权利,这也引起德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分子正是利用德国民众的这种不满,夺取了政权,并且最终摧毁了凡尔赛体系,同时也把人类带入一场更大的灾难。

(六)美国拒绝《凡尔赛和约》及其国际影响

1.原因

美国之所以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一方面与国内的政治斗争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还没有做好发挥世界领导作用的充分准备,孤立主义外交传统仍占据上风。

从国内政治斗争上看,1913年伍德罗·威尔逊的上台是民主党在美国国内沉寂了16年之后才打败共和党赢得大选的结果,而共和党在选举中失利与西奥多·罗斯福搞党派分裂又有直接关系。威尔逊上台可以说是共和党内讧从而为民主党提供了机会,而民主党自身的势力并不十分稳固,在国内仍然受到共和党的严峻挑战,共和党一直在寻找机会赶走威尔逊。威尔逊的外交正好为共和党提供了借口。

在外交方面,威尔逊应该说是一位很有超前意识的政治家,他的国际联盟设计,与他对美国要发挥世界领导作用的规划,应该说都是可行的,只不过有些超前了,美国国内还没有做好准备,大多数政治家和民众还没有意识到美国可以发挥这种作用,或者说还没有看到发挥这种作用带来的巨大利益。他们更担心威尔逊把美国推向世界会带来灾难,担心违背孤立主义原则会使美国重新沦为欧洲大国的附庸。

当威尔逊激动不已地把包含国际联盟方案的《凡尔赛和约》带回美国时,共和党代表大多数美国人民狠狠地打击了威尔逊,也打击了凡尔赛体系。威尔逊因为在外交上损害了美国人民认为的安全而丢掉了总统宝座,美国也借口国际联盟方案违背传统的孤立主义外交原则而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当然,对于凡尔赛体系给美国带来的实际利益,后来的共和党政府还是通过与德奥等国的双边条约保留了下来。

2.国际影响

美国拒绝《凡尔赛和约》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国际影响,大大削弱了刚刚建立的国际和平与秩序。由于美国拒绝和约,直接导致了法国的不安。本来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之所以同意放弃把莱茵河作为法德安全边界,就是因为美英两国分别与其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现在美国拒绝《凡尔赛和约》,也就是放弃了对法国的共同防御承诺,而美英两国的承诺是捆绑在一起的,一个承诺失效,另一个也不能发挥作用。法国本来就对巴黎和会的安排不满意,如今又被美英再次欺骗,于是法国开始另寻安全保障,积极与东欧国家结盟,共同防范和遏制德国,在会后要求德国落实赔款的问题上,法国也更加强硬,如此一步步地发展,不仅激化了法德矛盾,而且为德国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