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重评《中国小说史略》与其他著作

重评《中国小说史略》与其他著作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著者认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略有不足,希望能够将中国小说史重新评价。此书出版不久,即被举有抄袭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嫌,又有称此书抄袭赵景深《小说闲话》、谭正璧《中国小说发达史》等著作的。30年代小说史的编写虽然非常发达,但是,都没有能够超越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达到的高度。这是当时小说史编写的不足。诸书中,又以卢前的《中国戏曲概论》与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略》最具代表性。

重评《中国小说史略》与其他著作

30年代,小说史的撰著继承了20年代的余烈,继续保持着繁荣的态势。在20年代小说史研究的基础上,此期的小说史撰著向纵深方向开掘。表现之一是,出现了像胡怀琛《中国小说的起源及其演变》(正中书局印行,1934年8月出版)等力求理论力度更深的著作。之二是出现了断代小说史,如阿英的《晚清小说史》(商务印书馆印行,1937年5月出版)。

胡怀琛(1886—1936),早在20年代就有《中国小说研究》一书出版,该书从中国小说的形式分类、实质分类、时代分类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小说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与此前各种小说史颇有不同。《中国小说的起源及其演变》约六万字,共六章,在前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只讨论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起源与演变问题,余不涉及。著者承袭《中国小说研究》从形、质角度考察小说的方法,颇有新意。书尾附有《研究中国小说参考的书目》一章,应是近代中国小说研究史上的第一份关于小说研究的资料集。胡于同年11月还出版了《中国小说概论》一书。此书是刘麟生主编《中国文学丛书》的一种,凡八章。全书基本沿循丛书“以体类为经,以时间性为纬”的总要求写作,实即一部微型小说史。[37]

沈从文(1902—1988)也曾撰著《中国小说史》,此书是其在暨南大学作中国小说史讲座时的讲义,由暨南大学于1930年出版。该书前有绪论,一共两章,不足四万字。著者认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略有不足,希望能够将中国小说史重新评价。(参见其《绪论》)此书无论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得出的结论等各个方面,都求不落俗套,也有一些新见,如对中国小说演变线索的分析、对《金瓶梅》等几部重要小说的评价等。但是,此书只是简单地开了头,并未终篇,创新自然有限。

阿英(1900—1977),原名钱杏邨,安徽芜湖人。其《晚清小说史》共十四章,充分揭示了晚清小说繁荣的时代原因,指出晚清小说的内容与形式上独有的特点,准确地总结了晚清小说所取得的成就,并根据晚清小说的不同题材具体分析了晚清小说创作的作家、作品。此书系近代第一部断代小说史著,它的出现,扩大了小说史撰写与研究的范围。但是,此书侧重思想性的分析,对晚清小说的艺术性,及其发展内在脉络的分析存在不足。

此期另两部小说史作,谭正璧的《中国小说发达史》(上海光明书局,1935年8月出版)与郭箴一的《中国小说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5月出版)则是在模拟前代小说史作的基础上完成的。二书的模拟又有不同。谭正璧(1901—1993),上海嘉定人,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史研究工作。谭曾在《中国小说发达史·自序》中明言,《中国小说发达史》乃参照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写成。谭著约二十万字,共七章,章目依次为古代神话、汉代神仙故事、六朝鬼神志怪书、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通俗小说(一)、明清通俗小说(二)。此书虽在小说史著的形式格局上,没有更大的创新,但是,此书著者比较注意每一时代某类小说形式所以发生或所以发达的历史原因与社会背景的介绍,对明代通俗小说繁盛原因的揭示也较同类著作详瞻。全书论述时有创见

郭箴一《中国小说史》,共八章,约三十四万字。此书出版不久,即被举有抄袭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嫌,又有称此书抄袭赵景深《小说闲话》、谭正璧《中国小说发达史》等著作的。[38]此书著者也自称该书未能“贡献中国小说史以特殊的创见”。

此外,尚有出于教学目的撰著的小说史著,即刘永济《小说概论讲义》和孙俍工《中国小说史十讲》。前者系刘在商务印书馆函授国文学校授课的讲义,约于1930年印行。此书共四章:绪论、两汉六朝杂记小说、唐朝短篇小说、宋元以来章回小说。刘永济(1887—1966),湖南新宁人,致力于古代文学研究,1925年4月曾于《学衡》第40期发表《说部流别》,《小说概论讲义》即是由《说部流别》修改扩充而成的。此书用文言写成,于小说发展源流、演进的分析尤为清晰明了。

孙俍工《十讲》与沈从文《中国小说史》一样,也是暨南大学“中国小说史讲义”之一,约在1930年印行。孙俍工(1894—1962),湖南人,曾赴日本留学,一生从事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此书共十讲,从古代的神话小说、汉代的小说,一直讲到唐宋元明清代的小说。此书傍依前人,也时有真见。

30年代小说史的编写虽然非常发达,但是,都没有能够超越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达到的高度。这是当时小说史编写的不足。对此,郑振铎在《人民文学》创刊号上发表的《中国小说史家的鲁迅》一文中曾有明确概括:(www.daowen.com)

近三十年来研究中国古小说的人很多,但像鲁迅先生那样气吞全牛,一举而奠定了研究的总方向,有了那末伟大而正确的指示的,还不曾有过第二人。

30年代左右,戏曲史的撰写也比较兴盛。戏曲史的撰写发轫较早,20年代,王国维吴梅等已导其先路。进入30年代,戏曲断代史、通史的著写更是十分兴旺。断代史有卢前的《明清戏曲史》(商务印书馆印行,1935年)、贺昌群的《元曲概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通史有卢前的《中国戏曲概论》(世界书局印行,1934年)、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略》(商务印书馆印行,约于1936年出版)、徐慕云的《中国戏剧史》(世界书局印行,1938年)等。当时还有翻译日人的戏曲史著,如《元人杂剧概说》、《中国近代戏曲史》、《中国近世戏曲史》。此三书原本都是日人青木正儿所作。《元人杂剧概说》由隋树森译,1937年开明书店出版。《中国近代戏曲史》系郑震根据青木《中国近世戏曲史》编译的作品,1933年由北新书局出版。《中国近世戏曲史》则由王古鲁翻译,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诸书中,又以卢前的《中国戏曲概论》与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略》最具代表性。卢著系刘麟生《中国文学八论》之一,本是一部戏曲简史。全书十二章,章目依次为:戏曲之起源、戏曲之萌芽、宋戏之繁盛、金代的院本、元代的杂剧、元代的传奇、明代的杂剧、明代的传奇、清代的杂剧、清代的传奇、乱弹之纷起、话剧之输入。此书可谓近代比较完整的一部中国戏曲通史,从戏曲起源开始,一直写到当时吴梅的剧作与初期话剧。其中元杂剧一章,论述了杂剧体制、杂剧家地理分布,以及杂剧四大家的剧作,语之甚详。此书还展示卢前对中国戏曲史发展脉络的一个比较新颖的推测与判断。卢前将中国戏曲比喻成一粒橄榄,两头尖中间圆。意即中国戏曲“系统”存在不均衡现象,两个尖头分别指的是唐宋以前与皮黄等出现之后的戏曲史。这两个时期的戏曲主要形式是“戏”,而自元至皮黄出现之前一段则是“曲的历程”。与“戏”的时代相比,曲的历程发展得非常完善,显得非常“饱满”。这实在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现象。

周贻白(1900—1977),戏曲史家、戏剧理论家,原名炳垣,湖南长沙人,1927年参加田汉主办的南国剧社。他一生于戏剧史的著述甚丰,除《中国戏剧史略》外,尚有《中国剧场史》(1936年,商务印书馆)、《中国戏剧小史》(1945年,永祥书局)、《中国戏剧史》(1953年,中华书局)、《中国戏剧史讲座》(1958年,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戏剧史长编》(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遗著,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等书。《中国戏剧史略》是关于中国戏剧史的最早著作。此书由十六个部分组成。目次依序为:戏剧的发端、中国戏剧的初型、汉代的乐舞与百戏、六朝时代对于戏曲的表见、隋唐间戏剧的各方面、宋官本杂剧及大曲、南戏的出生及其进展、诸宫调与元杂剧、元杂剧的结构及其他、南戏的复兴与琵琶记、从海盐腔到昆山腔、沈璟与汤显祖、明清戏剧的趋势、花部和雅部的分野、花部诸腔的兴替、皮黄剧的来源及其现状。此书所谓“中国戏剧”,实即中国戏曲。周贻白曾在《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第一章中写道:“中国戏剧,或名戏曲,这是中国戏剧应用曲子这一文件作为剧本文词之后的称谓。”

《中国戏剧史略》一书,所论仅限于中国戏曲,并不包括新时期的话剧。考虑到此书过于重视剧本,“所论几皆为曲而非剧”,对戏剧的场上表演部分有所忽视,周贻白又撰写《中国剧场史》,主要论述戏剧表演部分,以求弥补前书的缺漏。随即,他又将二书主要内容综合一起,另撰《中国戏剧史》。40年代出版的《中国戏剧小史》系上海永祥印书馆编辑范泉所编“青年知识文库”丛书之一,是一部适合青年阅读的普及性知识读物。《中国戏剧史长编》则是以《中国戏剧史》为底本,略加修订而完成的。周贻白的戏剧史研究与撰写,实际开始于《中国戏剧史略》的撰写与出版。

徐慕云的《中国戏剧史》分五卷,该书比较注重戏剧表演部分的研究与论述,专设“脸谱服装在剧中之特殊功用”一卷,并附有若干剧照与脸谱图片。

此期戏剧史撰写的繁荣持续时间较长,一直延续到40年代、50年代。40年代有董每勘《中国戏剧简史》(1949年,商务印书馆),及隋树森译日人盐谷温的《元曲概说》(商务印书馆,1947年)出版。阿英、胡忌,以及周贻白在50年代都有戏剧史作品刊行。[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