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与教学研究:地方音乐与舞蹈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与教学研究:地方音乐与舞蹈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教学一、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现状与思考中华民族的民间舞蹈,产生于各个民族民间舞的实践中,是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与教学研究:地方音乐与舞蹈

蔺 星

作者简介:蔺星,女,1989年11月生,陕西蒲城人。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辅导员。2009年获陕西省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组“银奖”,2010年获陕西省荷花奖舞蹈大赛“铜奖”,2011年获陕西省大学生舞蹈大赛“二等奖”。

摘 要:民间舞每一个特有的动作姿态无不受其特有文化的熏陶,并与其特有的审美情趣相关联。只有把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舞蹈,在表演时不仅能展现优美的肢体动作,还能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教学质量;而民族民间舞蹈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重要因素,应该得以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教学

一、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现状与思考

中华民族的民间舞蹈,产生于各个民族民间舞的实践中,是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目前许多专业的舞蹈课程中,很多内容是以民间舞蹈教学为主,教师们在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似乎已经结合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但原来的这种结合比较牵强,未能充分做到有机结合,更谈不上融合。当然,在民间舞课堂中,动作姿态的规范性十分重要,但民间舞每一个特有的动作姿态无不受其特有文化的影响,与其特有的审美情趣相关联。所以在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要开放视野、拓宽思维,将单纯传授舞蹈形态,拓展为传承反映民族精神的舞蹈文化。这样才能保持和发展民间舞蹈的个性,促使学生不仅能用优美的体态、灵活协调的动势和高难的技巧去表现舞蹈,还能通过历史的走向、生活的积淀和文化的理解来领会舞蹈的真谛。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相结合的措施

(一)剖析动作体态、姿态的由来

中国56个民族,他们有着各自的语言、文化和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各民族的舞蹈,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形成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反映,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继承性。相对而言,各民族舞蹈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整体,他们因各民族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而各有其独特的生活内容、风格、情趣、韵律和美学要求。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要想真正地掌握民间舞蹈的内涵和感情,就有必要对不同民间舞蹈的不同民俗习惯进行有机的吸收和区别,并在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掌握不同民族的民间舞风格。只有真正掌握了风格性这一特点,才能够对各民族民间舞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因此,风格性的掌握就成了民间舞发展的标准和重点。例如,蒙族舞蹈的基本体态是后点步位、上身略后倾、后背挺拔、颈部稍后枕、手摆放在身体两侧的斜前方位,架势有宽广、粗犷的感觉;蒙古族基本动律、动作的训练如:肩部,臂部,还有许多马的动作及步伐,这种体态、动律、动作的形成也与该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密切相关的。这是由于蒙族人民居住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他们把矫健的雄鹰作为本民族的象征,所以用肢体来模仿鹰的姿势。另外,人们常说草原文化是马背文化,这是由于他们以从事狩猎、游牧业、畜牧业为主,所以在传统舞蹈文化中也有许多模仿马的舞蹈动作形式,充分体现出蒙族人民勇敢、豪放、英俊潇洒的个性。因此,通过学生对各民族体态由来的了解,让学生以后在跳所有民间舞蹈时能始终把握住基本体态的呈现,就不易脱离民间舞蹈的内韵和风格了。

(二)了解民俗文化,感受民族审美意识

收集民族民间音乐及舞蹈录像资料,并组织学生欣赏、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劳动方式,并进而感受其文化及舞蹈审美元素。例如在教授傣族舞蹈前,先介绍一些关于傣族的文化历史:它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汉晋时期称作滇越、掸、僚或鸠僚;傣族人民多居住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这里山川秀丽、四季常青、溪流环绕、优美宁静,一派南国田园景象,因此傣族人民性情温和、善良,民间舞蹈洋溢着亚热带特有的风情;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但佛教传入前的鬼神崇拜的原始信仰残余至今依然保存,与宗教有关的活动很多,因此,许多舞蹈如“孔雀舞”、“白象舞”、“象脚鼓舞”、“蜡条舞”等,都浸润着宗教色彩;傣族喜欢水,爱洁净,因此有赛龙舟、比划船、泼水节等活动。傣族崇拜蛇、鸟,因此很容易联想到民间舞蹈基本舞姿中“三道弯”的造型、柔软如水波的臂部动作以及各种孔雀舞的优美形象。通过这几方面的展开分析,在教学中融入舞蹈史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每个民族舞蹈的大致发展历程,同时结合文学艺术,讲述舞蹈的演变,这样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舞蹈发展脉络,有助于今后舞蹈编创的开展和教学实践汇报。教师主要从我国五大民族(藏、汉、蒙、维、傣)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及舞蹈资料,按欣赏—分组讨论—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分析、总结的步骤进行,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的舞蹈文化。另外,把音乐和舞蹈相融合进行分析:例如藏族的弦子,音乐曲调悠扬动听,舞蹈动律松弛优美、绵延流畅,因而舞蹈动作中的呼吸便有了连贯性和控制性,表现出一种动人的优美感。(www.daowen.com)

(三)引导学生掌握获取舞蹈最新动态的手段

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各民族的舞蹈文化资料,让学生在搜集过程中获取更全面、更多元的信息,使学生养成及时追踪最新动态的习惯。推荐学生观看近两年的各种舞蹈比赛作品,学习、模仿《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中的细节动作与组合;推荐有关舞蹈的网页让学生自行挑选适合、喜欢的剧目进行排练,这些措施能在无形的引导中激发学生对舞蹈的深入探究,使演绎的舞蹈在具有浓郁民族个性的同时又不失时代气息。

(四)抓住典型动作示范以提高动作的完美性

在课堂教学中,捕捉每个民族的典型动作姿态并进行重点示范讲解,能达到提升动作表现力的目的。例如,在傣族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完整示范一遍所要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产生喜欢、想学的心理,再引导学生从教师示范的动作中归纳其风格、特点,最后再教授动作。如“三道弯”是傣族舞蹈中最具特色的动作之一,学生对此也较熟悉,从这一点着手进行引导对学生之后的学习和兴趣的培养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作为舞蹈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不仅要保持民间舞蹈风格,还要大力弘扬民族舞蹈文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体验民族舞蹈,了解、掌握更多的民族舞蹈知识。要鼓励学生用所学过的舞蹈知识和技术技能,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编排出极具民族风格的舞蹈作品,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更好地保存民族舞蹈的风格。

三、结语

艺术源于生活,把民间舞蹈文化知识融入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来指导和启发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不同民族的风格特色,能能使学生学会运用身体语言生动地体现不同地区的民间舞蹈文化。各民族特有的舞蹈风格都是受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影响而来,所以,要想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各民族的风格特点和民族心理,使学生对民间舞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民间舞蹈文化知识融入课堂中来启发和指导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跳着某个民族的舞蹈的同时,也就在演绎着某个民族的文化,演绎的好坏与他们对此民族舞蹈文化的认识密切相关。所以说,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是塑造全面和谐人格的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志清.高校舞蹈教学设计创新与教案编写指导全书[M].广州:中国艺术出版社,2008.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李北达.民间舞蹈[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4]王锦芳.形体舞蹈[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