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茶源地理·贡茶古今:修贡会与茶山境会

茶源地理·贡茶古今:修贡会与茶山境会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顾渚山地处常州和湖州交界处,因此常州刺史与湖州刺史协同办理贡茶事宜,这叫作修贡。修贡期间,湖州与常州刺史共同举办“茶山境会”,邀请周边州县的同僚、文士以茶相会,诗歌酬唱,酒席也是少不了的。“雇者,日为绢三尺”,依日纳资作为他们报酬,并有禁令防止官吏克扣他们的工资。镏金伎乐纹银调达子调达子作为茶具,主要供调茶、饮茶时使用。其上錾刻“五哥”两字,表明此器为唐僖宗供奉。

茶源地理·贡茶古今:修贡会与茶山境会

顾渚山地处常州湖州交界处,因此常州刺史与湖州刺史协同办理贡茶事宜,这叫作修贡。每年春分前后,两刺史就要进入顾渚山,监督茶事。在两县交界的悬脚岭境会亭相聚,迎接朝廷派来的监贡专使。

官员们在贡茶院临时办公,第一批贡茶要在清明前送至长安,最快需要十天的路程,方能赶上朝廷的清明宴,这叫作“急程茶”。整个春天的修贡事宜要延续大约一个月时间,到谷雨时节,湖、常二州刺史才完工回府。

修贡期间,湖州与常州刺史共同举办“茶山境会”,邀请周边州县的同僚、文士以茶相会,诗歌酬唱,酒席也是少不了的。历任地方官无论此前对茶是否爱好,任职期间对茶这种独特的贡物都进行了亲密接触,从各种角度引发对茶的感慨。

唐宪宗元和年间担任常州刺史的裴汶写了一篇《茶述》,传递出他对茶极深的敬意:“其性精清,其用涤烦,其功致和。”经过品茶、鉴茶,对茶的认识已经不是简单的传说,而是经过亲身体会得出的真知灼见。

造茶要有一定的技能,贡茶院的劳力来源既不是官奴隶,也不是番户,而是由政府控制的一部分茶叶专业户,临时以“和雇匠”方式入院造茶的。“雇者,日为绢三尺”,依日纳资作为他们报酬,并有禁令防止官吏克扣他们的工资。但他们对政府有依附关系,甚至没有人身自由,社会地位低下,是受压迫和受剥削者。

唐代贡焙制把私有茶园变为官茶园,茶农不能种茶而谋生,反而带来了重重灾难,定额纳贡制,犹如苛捐杂税,加重了茶农负担,使他们生活日益贫困。

很多文人官员因为亲自督造贡茶,对茶叶采制感同身受。比如曾任湖州刺史的袁高在《茶山歌》中哀叹茶农“蓬头入荒榛”,“手足皆鳞皴”,“俯视弥伤神”,最后长叹“丹愤何由伸!”他还斗胆题呈《茶山诗》给德宗皇帝,要求减少贡茶岁额。

法门寺唐代茶器

镏金飞鸿球路纹笼子

为烘烤饼茶的用器。因唐时,人们饮的是饼茶,饮茶时要将饼茶先进行烘烤,再经碾碎,方可煮茶饮用。银笼子由盖、笼体和足组成。盖上冲出飞鸿十五只,笼体腹壁錾飞鸿三圈,计二十四只。另有银链一条,两头分别系在担当和笼盖之上。

镏金伎乐纹银调达子

调达子作为茶具,主要供调茶、饮茶时使用。先将茶末放入其内,加上适当佐料,然后用沸水在调达子内将茶等调成糊状,再加沸水调成茶汤供人饮用。

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www.daowen.com)

茶罗子,即茶筛。它是饼茶经茶碾碾成碎末后做筛茶用的。由盖、罗、屉、罗架、器座组成,均系钣金成型,纹饰镏金。

镏金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

唐代饮茶有加盐、椒等佐料的习惯,少不了要有贮放盐花的器具。此系钣金成型,纹饰镏金,分作盖、台盘和三足架三部分。

镏金飞鸿纹银匙

不论是烹茶,还是点茶都离不开量具银匙。银匙铸造、锤击成型,纹饰镏金。

壶门高圈足座银风炉

煮水用炉。通体素净,钣金成型,由盖和身组成。腹壁分内外两层,内层与炉底铆接,外层亦做圈足。腹的下部有六个壶门,以利通风发火。炉底与炉壁铆接,下焊十字铜片,以承托木炭,供燃烧生火。炉身两侧,各装一个提耳,以便移动。

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镏金团花银踻[guā]轴

茶碾子是碾茶器,在煮茶时,供碾碎饼茶之用。因唐代用团茶,煮茶之前,要将团茶烘烤,用茶碾子碾碎,再用茶罗子筛茶。当时的人品茶,多是自碾自罗,是品茶者酝酿品茶情趣的重要过程。茶碾子打开后,上置纯银踻[guā]轴。轴刃有平行沟槽,轴杆圆形,中间粗两端细,轴可来回转动。其上錾刻“五哥”两字,表明此器为唐僖宗供奉。

斗茶

宋朝,上流社会流行斗茶。所谓斗茶,其实是一种比赛。比赛什么呢?比赛谁制作的茶汤更加好看好喝。看茶汤的颜色,白色为上,黄绿为下,红色茶汤居末。二看茶汤的纹理。宋朝人点茶,让茶粉交融于水,只要手法得当,水温适宜,茶汤表面必然会形成纹理,有的像山峰,有的像星空,有的像云雾,有的像草虫。纹理越是逼真,这种茶汤就越被看好。

《斗茶图》[宋]刘松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