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清江南望族:经商致富与昆曲艺术

明清江南望族:经商致富与昆曲艺术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先秦以来,中国一直是农业经济占主导,轻商、贱商的观念非常普遍。商贾之家着力于读书和科举,改换门庭是动因之一。明万历年间,朝廷正式允许两浙已获得附籍的外地盐商及其子弟在所居府、州、县学或特设的商学入学,并参加当地的科举考试,不必回到原籍。因此,盐商长期居留外地,不仅普遍土著化,而且能成功进入当地的上流社会。由上可知,商品经济的繁荣为商贾之家打开了方便之门,轻视商业的传统观念已经大为动摇。

明清江南望族:经商致富与昆曲艺术

自先秦以来,中国一直是农业经济占主导,轻商、贱商的观念非常普遍。宋元时期,由于朝廷鼓励、支持经商,商业环境比较宽松,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商人的社会地位和人们对商人的看法及态度都渐渐产生了变化。在明代,江南商界活跃着山西商帮、徽州商帮、洞庭商帮和宁波商帮等,产生了大量富甲一方的巨族。这些商贾之家或弃儒经商,或先仕而商,或先商而仕,更多的则是商、儒兼备,亦仕亦商。他们特意安排部分子弟读书,考中科举,并累世不绝,成为当地望族。从徽州府歙县、休宁或太平府迁入苏州、扬州等地的程氏,从歙县与休宁迁入扬州、苏州、常州杭州等地的汪氏,从歙县与休宁迁居常州等地的吴氏,从歙县迁至吴县的潘氏,还有华亭的何良俊家族,长洲的张凤翼家族,吴县的吴宽家族、王鏊家族、施盘家族、黄省曾家族和席启庸家族,无锡的安如山家族,归安的茅维家族,长兴的臧懋循家族,乌程的凌濛初家族和闵遇五家族,上海的潘允端家族,扬州泰兴季家市的季振宜家族,桐乡乌镇的鲍廷博家族等,都是很典型的例子。归安花林茅氏明中叶以后起家于茅迁(字于善,号南溪公),其人治生有方,大量种桑养蚕,积累了丰厚的产业。其长子茅乾,善贾;次子茅坤(字顺甫,号鹿门)擅诗文,嘉靖年间登进士,官至大名兵备副使,解职后曾入胡宗宪幕府,同时也是成功的商人;季子茅艮(字静甫,号双泉)精于稼穑,故而承继父业。此后万历、崇祯年间,茅氏瑞徵、文徵、献徵、琦徵等多人入仕,茅维、茅元仪、茅暎等著书立说,有《玉芝山房稿》《白华楼藏稿》《农桑谱》《凌霞阁内外编诸曲》《武备志》和《石民横塘集》等存世;同时,在湖丝、丝织品和刊刻等行业都颇有作为,投资遍及双林、练市、乌镇和南浔等地。上海潘氏一门入仕者甚众,潘恩(字子仁,号笠江)及其二子允哲(字伯明,号衡斋)、允端(字仲履,号充庵)并以进士入仕,父亲历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刑部尚书,其二子允哲和允端分别官至陕西按察司副使和四川右布政使,潘恩之弟惠(字子迪)、忠(字子荩)、恕(字子行),其季子允亮和侄子允达(字叔盈,号澄源)也都有官职,其孙、曾孙和玄孙辈科第亦累传不绝。据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来看,潘氏除了经营农庄,还涉足典当等行业。难怪潘允端资财雄厚,能修筑耗资巨大的豫园泰州的季氏,季缙(字荣夫)、季三卿(字鸣寰)父子都是廪贡,曾担任县丞、知县一类的官职。三卿生四子,皆有功名,次子寓庸,字因是,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及第,官至吏部主事,后解官归里,经营盐业,成为当地首富。季寓庸生七子,长子季开生(字天中,号戆臣)和次子季振宜(字诜兮,号沧苇)都于清顺治年间中进士,其他五子亦有功名和官职。由此,季氏一门簪缨,光耀乡里。

商贾之家着力于读书和科举,改换门庭是动因之一。自古以来,商贾就处于四民之末,地位很卑贱。在商场占尽风光的他们积累了大量财富,提升社会地位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明中叶以来,户籍管控有所松动,客籍和商籍的设立为商人及其子弟改换门庭提供了诸多便利。所谓客籍,是一种永久性的户籍。凡各地侨寓之民,居住年久,符合一定的条件,朝廷允许他们在侨寓的州县占籍。所谓商籍,始于明嘉靖年间,系附籍的一种,是明清时期一种临时性的户籍,主要针对盐商,有时也被称为“盐籍”或“运籍”,长期在外经营盐业的商人及其子孙户籍可以附于行商之省份。明万历年间,朝廷正式允许两浙已获得附籍的外地盐商及其子弟在所居府、州、县学或特设的商学入学,并参加当地的科举考试,不必回到原籍。因此,盐商长期居留外地,不仅普遍土著化,而且能成功进入当地的上流社会。何炳棣在《扬州盐商:十八世纪中国商业资本的研究》中指出,中国商人大多希望通过科举提升社会地位,“平均商人家庭经过二代或三代之后,即非原先同样的社会身份。事业上几乎当盐商家庭达到小康时,年轻的成员就被鼓励从事学术方面,最终是从政,结果使得商人家庭的商人成份越来越淡”。截至嘉庆六年(1801),盐商“居然造就了139个进士和208个举人”[6]。如,明隆庆二年(1568)与五年(1571)仁和籍的进士黄金色(字炼之)、汪彦冲(字懋中),万历十一年(1583)钱塘籍的进士程朝京(字符直,号萝阳)都是商籍。迁自歙县大阜的潘仲兰(字筠友)于明末清初在吴中及江淮一带经营盐业,占籍杭州。其子潘景文(号其蔚)以商籍补杭州府博士弟子员,后成为岁贡生、候选主事,康熙初卜居吴县,成为迁吴始祖。潘景文生九子,长子潘兆鼎(号敷九)又生七子,人丁兴旺。潘兆鼎孙潘冕(号鼎湖)文名籍甚,潘冕长子潘奕隽(字守愚,号榕皋、三松居士)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登进士;其仲弟潘奕藻(字思质,号畏堂)也考中进士,其子潘世璜(字黼堂,号理斋)为探花,其侄潘世恩(字槐堂,一作槐庭,号芝轩)为状元。至此,潘氏家族达到鼎盛,名列清代苏州四大巨族。清雍乾间人汪由敦(字师苕,号谨堂)原籍休宁,出生于常州,因其父经商,随之游学于江浙,后以商籍寓居钱塘,并为县学生员,雍正二年(1724)中进士,累官至吏部尚书。在晚清,除了盐商,其他财力雄厚的商人,如茶商、典当商等,也多能在经商地附籍,占有学额,并参加科考。(www.daowen.com)

由上可知,商品经济的繁荣为商贾之家打开了方便之门,轻视商业的传统观念已经大为动摇。不少家族凭借物质财富打下坚实的基础,又通过科考、入仕跻身望族行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