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学语文阅读教材分析:改进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

中学语文阅读教材分析:改进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3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大力提倡学生在教材之外扩大自身阅读量,倡导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并开列了建议学生阅读的书目。随着认识的深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则明确提出设置“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这一任务群来主动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

中学语文阅读教材分析:改进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

2003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大力提倡学生在教材之外扩大自身阅读量,倡导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并开列了建议学生阅读的书目。此时的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要求主要是倡导性的,希望学生以课外阅读的方式增加阅读量。随着认识的深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则明确提出设置“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这一任务群来主动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可见,整本书阅读作为课程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

现行的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还是粤教版,其中所选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强调文质兼美,正如袁行霈先生总结的:“有的侧重于对形象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进行品味和鉴赏,有的侧重于对思辨性较强的说理文章进行思考和领悟,有的侧重于应用性较强的文章阅读理解。”这印证了,选文的目的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是,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教材容量的限制。所选的文章因篇幅短、容量小,其中的知识也相对来说比较分裂、细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知识的获取与积累。例如,学生在学习《水浒传》的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虽然会对这一章节有详细地了解,对林冲有一些了解,但是对于其他就知之不详了,在学习完这一节课后,也少有学生会再去阅读《水浒传》的全本,所以大多数学生对于《水浒传》还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在学习中了解了《边城》中沈从文的艺术风格,但遇到沈从文的其他文章时还是难以正确解读其作品;提到杜甫就是忧国忧民,提到鲁迅就是愤世嫉俗。对于一些人物、事件、问题的认识比较单一、片面,存在大量的刻板印象,很难形成立体的、全面的认识。(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