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朝鲜族民俗风情与传统服饰

朝鲜族民俗风情与传统服饰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今,传统的朝鲜族民族服装只有在重要的节庆之日才能看到穿戴,平常着装男子多为西服、便服、休闲装等,女子多为西装、连衣裙、变装、休闲服等服饰。民族婚礼历史上新郎、新娘均穿戴民族服装,现代新娘穿戴民族服装,新郎多着装西服。朝鲜族老人过花甲是人生中一项大型礼仪活动,隆重热闹、载歌载舞,让老人尽情地享受晚年的天伦之乐。2008年,朝鲜族传统花甲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朝鲜族民俗风情与传统服饰

【传统民居】 “四面坡、白灰墙”是朝鲜族传统房屋的显著特点。屋顶主要有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其中歇山式是朝鲜族普遍喜欢的屋顶,四面坡。朝鲜族房屋一般均为草盖泥墙或瓦盖泥墙,刷白灰。房柱使用方木,抹墙时露出房柱与横带端面,显示出一种几何图形的美。在南面的墙根处设有檐阶,主要作用是放鞋和乘凉。进入屋里只有1.3米见方的地面,连着地下烧火的灶台,其余是满屋的大炕,中间用泥墙或木板隔成几个单间,散热面积大,取暖效果好。朝鲜族妇女特别勤劳,爱清洁,室内窗明几净,简洁美观,炕上一尘不染。朝鲜族房屋多建在山坡下平地上,不论泥草房还是瓦房,白灰墙都显得格外显眼,从远处就能辨认出别具一格的朝鲜族村庄。如今草盖泥墙已被铁皮瓦和砖砌抹灰所代替,墙体颜色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但仍以白色为基本色调。

朝鲜族传统民族服饰(李 春 摄)

【传统服饰】 朝鲜族讲究洁净,崇尚白色,素有“白衣民族”之称。朝鲜族不管男女脚上多穿前翘的“勾勾鞋”,女性鞋前翘的勾勾略高于男性。男子上衣斜襟,无扣,用长布带在一旁打结,多为白色,外套坎肩;裤裆肥大,叉开得很低,裤脚扎紧,多为灰色或白色,出门时外加长袍,多戴礼帽。女子喜穿衣裙,上衣短,偏襟,无扣,斜襟上镶白布边,年轻妇女和少女则喜欢在袖口和衣襟上镶鲜艳的绸缎边,飘带也用彩色绸缎制成。缠裙多褶,长至脚面,宽大飘逸,色彩鲜艳。朝鲜族以彩虹光明、美丽的象征,用七彩缎给孩子做衣服,希望孩子将来幸福、美好。如今,传统的朝鲜族民族服装只有在重要的节庆之日才能看到穿戴,平常着装男子多为西服、便服、休闲装等,女子多为西装、连衣裙、变装、休闲服等服饰。2008年,朝鲜族传统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朝鲜族传统的“三大三小”习俗至今较为完整的被保留下来,即轱辘大车子小、炕大房子小、裤子大衣服小。

饮食文化】 朝鲜族平常饮食以米饭为主,时常配以糕饼作为调节,喜食汤类,朝鲜族独特的酱汤每日必备。在朝鲜族饮食文化中,最具特色是“冷面、狗肉泡菜糕点”四大类。朝鲜族在各种冷面中最讲究的是荞麦面冷面,而且讲究现吃现压。过去均为手工压制,如今已改为机械压制。朝鲜族喜食狗肉,是节日和招待贵宾的上佳美食,烹饪独特,色香味俱全。在和龙品尝狗肉是一个体验旅游项目,尤其是狗汤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利滋补身体。泡菜最具有朝鲜族饮食文化的代表性,朝鲜族腌制的泡菜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有白菜泡菜(辣白菜)、萝卜块泡菜、萝卜丝泡菜、小萝卜泡菜、樱菜泡菜、辣椒泡菜等,配制佐料主要有辣椒面、葱、姜、蒜、糖(摇稀糖)、鱿鱼、韭菜、苹果梨、盐、味素、大喜大等。味道以甜酸辣为主。打糕是朝鲜族在喜庆日子里最常吃的食品,以蒸熟糯米为原料,用木锤推压捶打形成糕。

【朝鲜族婚礼】 朝鲜族婚礼包括议婚、迎娶、后礼三个主要过程。议婚:包括定亲和会亲家两个程序。定亲是指小伙子和姑娘经过一段恋爱或媒人介绍之后,由男方父母或其他男性近亲领着小伙子前往姑娘家正式提亲,如果姑娘的父母表示同意,小伙子当即向姑娘的父母磕头致谢。会亲家是指定下婚事之后,小伙子的父母择日带些酒食和彩礼前往姑娘家,姑娘家用男方带去的酒食或钱招待亲朋,借以表示这家的姑娘已经定下终身大事。迎娶:在农村和城市有所区别。在农村,新郎先到新娘家接受“大桌”之后,再带领新娘返回新郎家,新娘在新郎家接受“大桌”。在城市,新郎把新娘接到特定的婚礼厅举行婚礼仪式,而后带领新娘返回新郎家或者事先安排好的新居。婚礼由一名司仪主持,主要包括新郎新娘入场、宣布婚礼开始、新郎新娘交换礼物、互相敬礼、向双方亲人敬礼、双方家族代表讲话、来宾致贺词、新郎答词。最后新郎新娘共同接受“大桌”,这是专门献给新郎新娘的筵席,比一般的筵席大得多,摆放丰盛的食品,其中最重要的是嘴里叼着一个红色尖椒的蒸熟的公鸡,为婚礼的吉祥物,红辣椒象征男性和阳刚,寄寓头胎生儿子。在婚礼中有一个抛瓢游戏,预测婚后生儿生女。新郎新娘一起抛瓢,如果瓢底朝上,预示生儿子;如果瓢底朝下,则预示生姑娘。后礼:指第二天吃完早饭进行舅姑礼,而后新娘同新郎一起前往新娘家省亲,有的当天返回,有的第三天返回。婚礼服饰分选则民族婚礼还是西式婚礼而定。民族婚礼历史上新郎、新娘均穿戴民族服装,现代新娘穿戴民族服装,新郎多着装西服。西式婚礼新娘着装婚纱,新郎着装西服。2008年,朝鲜族传统婚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甲礼】 花甲礼是为纪念60周岁生日而举行的贺宴,在朝鲜族庆贺生日礼仪中最为隆重生日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相互搭配,从甲子配到癸亥,构成60个干支,俗称“六十花甲子”,花甲礼由此而得名。花甲礼是儿女们为庆贺父母健康长寿举行的贺礼,是表达孝心的一种礼仪。过花甲时,要给父母做一套新衣服。过花甲一般以男性为主,丈夫过花甲时,妻子即使不到60周岁也要一同过花甲。花甲礼一般在礼仪厅举行,正面悬挂着写有花甲老人名字的横额,前面的花甲桌上摆放各种食品,中间放一只蒸熟的公鸡口衔红枣作为吉祥物。举行贺礼时,过花甲的夫妻二人坐在正席中央,丈夫坐左侧,妻子坐右侧。过花甲老人的兄弟姐妹、近亲、同龄好友以男左女右为排序,分坐两侧。花甲礼由一名司仪主持,首先介绍花甲老人的主要简历与功绩,而后向花甲老人敬酒磕头表示祝贺。子女和亲戚们以先亲后疏、先长后幼、先男后女的排序敬酒磕头,宾客们祝贺时,敬酒后鞠躬。不论儿女还是来宾,向过花甲的老人敬酒时,对陪坐在两侧的人们也要一一敬酒。贺礼后以丰盛的酒食招待来宾。朝鲜族老人过花甲是人生中一项大型礼仪活动,隆重热闹、载歌载舞,让老人尽情地享受晚年的天伦之乐。2008年,朝鲜族传统花甲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回婚礼】 回婚礼是朝鲜族一生中很重要的礼仪之一,但不是什么人都能举办的,只有福寿双全的人才有可能举行。举办回婚礼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时限为结婚60周年;第二,必须是原配夫妻;第三,所生子女都健在,并且没有犯法服刑者。回婚礼是60周年前婚礼的重演,老两口儿都要打扮成新郎新娘模样,儿女们也都要穿上一身干净的衣服。庆贺典礼开始之前,新娘要先在某个儿女家等待。新郎前去迎娶新娘之后,二人共同接受“大桌”,此时新郎的同龄好友们陪坐在身旁,新郎和新娘接受“大桌”时,先由司仪宣读贺词,而后由儿女们按长幼男女的排序,依次敬酒磕头一次。儿女们致贺完毕,参加贺礼的客人们抓取“大桌”上的食品带回家,据说孩子们吃了回婚礼食品能够命长。处理完“大桌”上的食品,新郎新娘共同坐在一台牛车上,在村子里游行一圈。参加贺礼的儿女和亲朋,跟随花车边走边舞。此时村子里新婚夫妇和年轻夫妇们,备上酒桌在路旁等待,当花车路过时,向新郎新娘敬酒。新郎新娘及其随行的儿女宾客们回到家里以后,共同进餐,尽情欢乐。

【礼仪忌禁】 朝鲜族讲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重视文化教育,素有“礼仪民族”之称。在朝鲜族的道德观念中,尊老爱老是一个重要美德,主要表现在为父母祝寿、日常生活中的敬老习俗等。酒桌上,年纪最大的人被尊为座上,先给座上敬酒。过旧历年时,年轻人不仅要给爷爷奶奶拜年,还要给村里的老年人拜年。朝鲜族喜食狗肉,但婚丧与佳节不吃。朝鲜族非常尊重老人,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饮酒时非同席不可,晚辈喝酒时要把脸转过去,用手挡住口和酒杯;吸烟时,年轻人不得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则便被认为是一种大不敬行为。朝鲜语分为对上、对等、对下三种不同的等阶。说话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等阶的语言。跟长辈、上司、陌生人、不很熟悉的人谈话或在众人面前作讲演等,必须使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以示对他人的尊重,否则会被认为粗俗,不懂礼节。给老人递东西必须用双手或用右手递交,同时抬起左手做出双手递交的姿势。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长者恭敬地说明理由;途中遇有长者迎面走来,年轻人应恭敬地站立路旁问安并让路。朝鲜族忌讳人称“鲜族”。

【旧历年】 旧历年也称阴历年或农历年,农历正月初一,即汉族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旧历年是朝鲜族最主要的节日,也是家族成员团聚的日子,因而住在他乡的儿女们都要回到父母身边一起过年。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倻琴和洞箫的乐曲声,将人们带入一个新的境界。从腊月三十开始过年,这天小孩身穿有彩条袖子的喜鹊袄,晚间不能睡觉,要守岁,据传睡觉眉毛就会变白。正月初一都要穿新衣或干净的衣服,叫岁装。早晨首先祭拜祖先,称作“茶礼”。这天的早餐叫“岁餐”,吃饼汤或打糕,早餐时喝的酒叫“岁酒”,而且从年幼者开始喝。儿女们给祖父母和父母磕头拜年(家拜),饭后还要向长辈亲戚和村里老人拜年(村拜)。此时老年人向拜年的年轻人说些吉利话,此谓“德谈”。这天开展各种民俗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妇女们跳跳板和青少年放风筝。初一夜晚为防止夜光鬼把鞋偷走,把平时脱在檐阶上的鞋拿进屋里,大门上要挂个箩。

【上元节】 即正月十五,朝鲜族传统岁时节日,这一天要吃药饭或五谷饭,喝聪耳酒(牖聋酒)。药饭以江米、蜂蜜为基本原料,掺大枣栗子、松子等煮成;五谷饭一般以大米小米、大黄米、糯米、饭豆五种食材做成,以盼望当年五谷丰收。最具特色的民俗游戏是迎月与烧月亮房。到山上砍来松树枝,选择一块空旷地,竖立三根木杆,绑成三角形支架,再把松树枝横绑在支架上,称作月亮房(亦称“望月楼”)。到了傍晚,人们纷纷登上高处等待望月,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着他的儿孙健康、万事如意,这年会交好运。当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时,人们争先高喊“看见月亮啦,看见月亮啦”,随即把月亮房点燃,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楼”,随着长鼓、洞箫、唢呐乐曲声载歌载舞直到尽兴。

端午节】 旧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朝鲜族的传统节日中民俗体育活动最热闹的节日。在过去,每到端午节,朝鲜族聚居的城镇和乡村普遍开展各种民俗体育活动,主要有秋千、跳板、摔跤等,其中最出名的是端午秋千。

【秋夕】 旧历八月十五称作秋夕,也叫中秋节。这时早稻可以推出新米,各种果类也成熟,秋夕这天,人们带着用新米做的食品和新鲜水果,到自家的坟地去除草和祭祀。秋夕的传统食品是松饼。这天,朝鲜族村屯普遍宰牛,把肉和内脏切割成小块,分成好多份儿,穿在荆条上分给各户。秋夕也举行各种体育比赛,如摔跤、秋千、跳板等,有的村屯还举行斗牛赛。

朝鲜族传统民族体育——摔跤                (李 春 摄)

【摔跤】 朝鲜族的摔跤运动在古代称作角力、高丽技、撩跤,民间摔跤比赛多在端午节、秋夕等节日举行。一般分为少儿级和成年级,在特定的摔跤场举行。摔跤时两个人均在腰部和右大腿上套一个用宽布带绑结而成的套儿,称作腰带和腿带。两名摔跤手的腰带和腿带的颜色各不相同,一般为一红一绿。进入赛场后,面对面地紧贴着身子跪下右腿弯腰,左手抓住对方的腰带,右手抓住对方的腿带。裁判员猛然把哨子吹响,即为摔跤开始。摔跤人手脚并用,各使招数,谁先把对方摔倒或者使对方的膝部、肘部、肩膀、头部着地,谁就取胜。如此摔三次,胜两次者算作获得最后胜利。按照传统习俗,如果在运动大会上获得摔跤冠军,奖励一头牤牛。牛腰上系一条红布带,头戴大红花,由摔跤手骑着牛或者牵着牛绕场走一圈。(www.daowen.com)

【秋千】 又称“半仙之戏”,是朝鲜族妇女们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和游戏之一。在端午节这天,不论城乡,青年男女们普遍荡秋千,其景象十分热闹。过去在乡间荡秋千时,往往把秋千绳拴在粗壮的树枝上,但是正规比赛时要竖立秋千架,高度10米至12米,两根柱子之间的距离,上端2米、底部3.5米,两根秋千绳分别拴在秋千架上端两根平行的横杆上,绳子下端绑结脚登,距地面80厘米。距脚登130厘米高处的秋千绳上,各拴一个用以系手腕的安全绳套。比赛前秋千架前竖立铃铛架,两根木杆上端拉一根拴有铃铛的绳子,距地面10米,这根绳子可以随时升降。比赛时,选手站在脚登上,两只手分别伸入安全绳套之后抓住绳子。开始荡时,由一人站在脚登后面,两手抓住脚登把选手向前推送几步。此时选手用双腿一伸一屈地向高处悠荡,荡到一定的高度时,开始用脚或身子撞响铃铛,以撞响的次数多者为胜。另有一种比赛方法是,只比荡的高度,不计铃声多寡,谁荡得高谁获胜。2006年,朝鲜族秋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跳板】 是朝鲜族女性中特有的健身运动和游戏,对其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一个女子为了能看到被监禁的丈夫,发明了跳板;另一种说法是被禁锢在深宅大院的妇女们,为了观看墙外的情景创造了跳板。朝鲜族有一句谚语“正月跳跳板,脚板不扎刺儿”。据说妇女们喜欢在正月跳跳板,是因为此时天气最寒冷,玩这种游戏既能御寒,又能健身。跳板用富有弹性的松木制作,成年人的跳板,长4.5米至5米,宽35厘米至40厘米,厚5厘米至5.5厘米。跳板时两个人站在两端,由一人先跳起,落下时用双脚猛踏跳板,把对方弹起。跳板比赛一般分为拔高比赛和技巧比赛。拔高时在选手的脚脖子上拴绳,以选手向上升腾时所抽的绳子的长度来计算腾跳的高度。跳板技巧有前后分腿、空中滚翻、钻花环等花样。2006年,朝鲜族跳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柶戏】 可以进行个人比赛,也可以进行团体比赛。玩这种游戏要有栖、筹码、行马图三样东西。柶是4根小木条,把两根等长的小木段劈成两半就成为柶,粗细长短因场合而异。小型木条柶一般用荆条或柳条枝制作,长约4厘米至5厘米,大型木条栖用较粗的树枝制作,长约30厘米至40厘米。筹码称作马,可以随便找一样东西充当,如火柴杆、苞米粒、瓶盖、石头子儿等。但比赛双方所用的马不能相同,以免混淆。行马图一般画在白纸上,或圆或方,中间有两条交叉线,共29个站点,以出马快而多者为胜。

【拔河】 是一种团体性的比赛游戏,所用的绳子比较特殊,由主绳和侧绳构成。侧绳连接在主绳两侧,人们各站在主绳的两侧拽着侧绳拔河。主绳由两根组成,一根称作雄绳,另一根称作雌绳。两根绳的粗头均做成环状,进行拔河比赛时,把雄绳的环插入雌绳环内,而后在雄绳的环里插上一根木头,称作簪子木。主绳的直径有1米左右,由30根至40根直径3厘米的草绳组合而成。参加拔河比赛的人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如果在一个村里进行比赛,往往以村中央的一条道为界,居住在大道两侧的人各为一伙。如果两个村进行比赛,或以一条大道为界,或以一条小河为界。拉拉队敲锣打鼓,呐喊助威,场面十分壮观。在端午节等节日里拔河不仅是单纯的比赛,还是一种预祝丰收的集体性游戏。比赛的一方为东部、拉雄绳,一方为西部、拉雌绳。东象征男性,西象征女性。从人类的历史来看,最早从事农业生产的是女性,因而在一个村内进行比赛时,最终要让西部取胜。假如比赛3次,如果头两次东部获胜,第3次就要败给西部,借以象征农业丰收。

【农乐舞】 原是朝鲜族农村在旧历年、正月十五等节日和各种庆祝活动中经常进行的一游戏,打头的人高举大旗,上面写着“农者天下之大本”,有几个人手持小锣、锣、手鼓、圆鼓、唢呐等乐器敲打吹奏,其余的人身穿农乐服,脸戴假面具,小锣手指挥和引导整个队伍一边跳舞,一边随时变换形式,这种游戏后来转化为农乐舞。2009年,朝鲜族农乐舞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鼓舞】 原称杖鼓,是朝鲜族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脱胎于传统的农乐舞。长鼓是朝鲜族主要打击乐器之一,两头粗、中间细,左边鼓筒直径比右边大1厘米,左边鼓皮厚,右边鼓皮薄,中间用松紧绳来连接和调整。长鼓的右边用一根饰彩穗的竹条敲,左边用手,右边声高左边声低,能敲击出丰富多彩的节奏。长鼓在农乐舞里由长鼓手击打,起伴奏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当情绪高昂时,长鼓手常常随着众人一起翩翩起舞,因其身前挎着长鼓,起舞时侧重于击鼓的形体动作。经历代艺人创作和丰富,长鼓舞便在20世纪初期以独立的表演形式从农乐舞里脱颖而出,每逢佳节之日,民间常出现跳长鼓舞者,深受群众欢迎。2008年,朝鲜族长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象帽舞】 原称象毛舞,属于独特的技巧表演,舞者以颈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使所戴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似车轮飞转在舞者头顶和身体前后左右,划出一圈又一圈光辉耀眼的彩环。象帽以飘带的长度分大、中、小三种,长者达12米,短者仅1.5米。甩象帽动作花样翻新,含平甩、左右甩、主甩和抖露甩象,能够边甩边跳跃,表演出甩条跨步和伏身甩条等高难动作。2006年,朝鲜族象帽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顶水舞】 因舞者头顶水罐起舞而得名,是朝鲜族女性表演的传统舞蹈。朝鲜族妇女习惯用头部顶着器物行走,在插秧、锄草季节,妇女们也常头顶水罐把食物、米酒等送至田间地头。顶水舞即在这种生活习俗基础上形成的,在群众中间广泛流传。20世纪50年代,顶水舞在各地随处可见,成为当地群众最广泛的民间舞蹈之一,通过模拟顶罐行进中的动作和轻松优美的舞姿抒发欢乐心情。据传说,从前有个财主霸占了村里的土地和河流,乡亲们种稻喝水都得要花钱。有一年发大水,冲了乡亲们的稻田,大伙就向财主要钱。财主一算觉得吃亏了,就不承认河水是他的了,于是乡亲们又说“把以前收的吃水钱还给我们吧”,财主无奈,只好给大伙退钱。又过了一年,国王下令召集民工修宫殿,这里的男人都去了,财主想这回报复的机会来了,还得收取留在村里女人的喝水钱!财主一高兴,一下子乐死了。临死前告诉儿子,“你要趁男人不在家,对妇女进行报复,吃瓜都挑面的捏,对穷人得挑脖子软的欺”。可是,财主的女儿心眼挺好,就把这些话告诉了大伙。村里的妇女都在琢磨,咋样才能证明俺们的脖子不软呢?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大家去河边取水路过财主家门口时,把水罐放在头上顶着,以示脖子都是硬的。再说财主家的少爷遵照父亲的遗嘱,四处寻找脖子软的妇女,他看妇女们各个挺着脖子,顶着水罐来回走,这显然都是硬脖梗,也就不敢欺侮她们了。他又向河边洗衣裳的妇女走去,可是妇女们手上都有应手的家什——洗衣棒,他一靠近就举起来,吓得扭头就跑了。这样过了三年,他也没找到脖梗软的人。这时外出做工的男人们回来了,妇女们穿上干净、鲜艳的长裙,把大碗米酒、小菜儿等都装进罐子里,用头顶着,手里握着洗衣棒,来到村口迎接亲人。男人们觉得奇怪,一问才知原委,所有的男人都拍手称快,夸奖自己的女人有骨气。时间长了,朝鲜族妇女们也就习惯顶着水罐取水了。

【扇子舞】 源于传统巫俗,后来发展成为表演性的一种舞蹈形式。很早以前,以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为谋求生存,常在村落里进行各种表演,内含绳上杂技、地面技艺等,称为“歌舞百戏”,其中常有扇子舞。由女子表演,用扇子把脸遮住,横线碎步跑出,来到表演场地中央后原地转圈,然后将扇子甩合在一起,向观众行礼。此后舞蹈动作由慢转快,舞姿多变,时常跑大圈。扇子舞属于民间艺人舞蹈,舞动扇子与执扇造型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舒缓的节奏中给人以优美典雅的感受,在轻巧的节奏中则显得欢快活泼。

【假面舞】 是戴假面具表演的舞蹈,综合唱诵、对话、舞蹈等艺术形式,具有戏剧性,舞蹈节奏为“打令”和“古哥里”,伴奏乐器有箫、笛、鼓、长鼓、三弦琴等。假面舞多用于表现讽刺性内容,情节活泼、幽默,一般在节日和娱乐场合表演。

【洞箫】 是重要吹奏乐器,管长70厘米,吹孔在上端,音色多变,低音区沉闷,中音区柔和,高音区尖锐,声音持续不断,强弱自如,能生动地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演奏洞箫的人越多越好,合奏的洞箫声乐更加感人。洞箫携带方便,每当逢年过节喜庆的日子,朝鲜族群众常常穿上节日的盛装,在洞箫和长鼓的伴奏下载歌载舞。2008年,朝鲜族洞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伽倻琴】 为朝鲜族传统弦乐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拨乐器,形状近似于古筝。伽倻琴在演奏时,一端着地,一端放于腿上,右手弹,左手拨弄,表演姿态稳雅别致。伽倻琴富有表演力,是善于表达民族柔和情感的民间乐器。

(聂红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