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文本细读-一曲豁达的千古绝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文本细读-一曲豁达的千古绝唱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且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苏轼是理性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便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与亲人无法团聚的情况下,惆怅的苏轼以他的豁达乐观排解内心的苦闷,最终呈现出对世人及人间的热爱。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文本细读-一曲豁达的千古绝唱

潮州市高级实验学校 刘佳

漫长的人生中,谁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坎坷。面对这一情形,有的人选择暗自神伤,终日沉溺于痛苦的泥沼中无法自拔;有的人为了寻求解脱,采取种种方式让灵魂和肉体分离;还有的人看破红尘,与青灯古佛相伴。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临失意时,该如何对待呢?我们且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年)。当时苏轼正值壮年,由于官场上与王安石等变法者政见不同,遭到排挤,被迫自求外放,辗转到各地为官。苏轼在各地为官期间,六七年未曾与胞弟苏辙团聚。当时的苏轼,工作生活均不顺心:官场上不得意,心情沮丧;家庭生活上,与亲人长期分离。恰逢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银辉遍地,在这个本该是“月圆人团圆”的良辰美景中,苏轼却只能孤身面对着一轮明月。于是他举觞赋诗,对酒当歌,大笔挥毫,将这一时期的进取仕宦与失落人生等惆怅心境和豁达情怀诉诸笔端。

先看小序部分: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里交代了写作时间,作者的心理状态和写作目的。“欢饮达旦,大醉”可见当时的苏轼是快乐的。在密州任上,苏轼抗旱,灭蝗,辟泉,兴修水利,建造新堤。政绩的突出让他找到了人生价值,但大醉后,压抑的情感被酒激发出来。他想到此次来密州就是为了能和在济南为官的胞弟苏辙骨肉相依。为此,他特地在杭州通判的位置上请求调职,来到与济南相对较近的密州做太守,但仍因各自疲于官事而不得相见。“作此篇,兼怀子由”,说明了他写作的目的是怀念胞弟苏辙。但一个“兼”字,又意在说明不仅如此,那除此还有什么呢?让我们从词的上阕来寻找答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诗人开篇既不写明月之美,也不写佳节之欢,而是突如其来地发出一连串的疑问。因为要解惑,所以他要“我欲乘风归去”。可话锋随即一转,“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道出了苏轼内心的犹豫。这里的“天上宫阙”暗指“朝廷”,一个“归”字,说明苏轼还是想回朝廷做官。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苏轼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为朝廷效力的意愿。但一想到回去后,自然不能像在朝廷之外逍遥自在,生性耿直的他怕言论不当,使自己再度不容于朝廷。宫阙虽富丽堂皇,却不能“起舞弄清影”。最终苏轼在儒家“入世”和老庄“出世”两种思想斗争中选择了入世,即在人间。在政治失意的情况下,惆怅的苏轼以他的豁达乐观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天堂。(www.daowen.com)

词的下阕重在写他对弟弟苏辙的思念。“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夜色渐浓,思亲之苦使苏轼彻夜难眠。于是他便埋怨圆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他对不幸离人的同情。然而,苏轼是理性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便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于是他心态一转,洒脱地以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作结,祝愿那些和亲人千里相隔的人们,能同时欣赏到这美丽的月色,能活得长长久久,能一直坚持到与亲人相聚。在与亲人无法团聚的情况下,惆怅的苏轼以他的豁达乐观排解内心的苦闷,最终呈现出对世人及人间的热爱。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我想,这首词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最主要的原因是苏轼在不如意的生活中,能始终以豁达乐观的心态来对待残缺的现实吧!

(插图:汕头市东厦小学 黄瀚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