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羊皮鼓舞:汉水流域民俗文化中的代表性舞蹈

羊皮鼓舞:汉水流域民俗文化中的代表性舞蹈

更新时间:2025-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羊皮鼓舞是汉源羌族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广泛流行于羌族地区。羊皮鼓舞是旧时秦巴山区的端公在民间祭祀活动“开坛”时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可在多种场合和情况下表演。这时的羊皮鼓舞则包含在一系列巫术活动程序之中。开坛后,先跳一段羊皮鼓舞,然后请“神”下界。这时的羊皮鼓舞完全成为娱乐性表演节目,毫无祭祀活动中的那种神秘、肃穆之气氛,而充满了热烈、喜庆之气。

羊皮鼓舞是汉源羌族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广泛流行于羌族地区。在陕南,主要流行嘉陵江上游的略阳、宁强一带。这一带亦是“春秋为氐羌所居”、“古为白马氏之东境” (白马氏即古代羌族之一支)。羊皮鼓以舞者每人手拿一用羊皮蒙制而成的蒲扇形鼓道具而得其名。鼓形有如东北的“单鼓”、河北“扇鼓”、北京的“太平鼓”。鼓形虽如是,但其表现的内容,舞蹈的目的及道具的装饰、舞者的服饰却大有分别。

据吕波、田耘在《四川宗教祭祀舞蹈考实》中记述:“羊皮鼓舞是羌族祭祀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其活动分上坛、中坛、下坛三种固定程式,内容为祭神、还愿、驱邪、祈福等。” (https://www.daowen.com)

羊皮鼓舞是旧时秦巴山区的端公在民间祭祀活动“开坛”时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可在多种场合和情况下表演。第一,庄户人家家道不顺、多灾多难,认为是鬼邪作祟,曾向神“许愿”,待灾免病除,亨运亨通,即择良日请端公前来请神下界,以“还愿”。此活动多在冬腊月农闲之时进行。第二,家中有人久病不愈,认为是妖邪缠身。也曾许愿请神灵保佑,但终不灵验,只有请神下界擒拿妖邪,方可逢凶化吉。这种坛或设在堂屋,只请一对跳羊皮鼓的端公,在夜间进行。这时的羊皮鼓舞则包含在一系列巫术活动程序之中。开坛后,先跳一段羊皮鼓舞,然后请“神”下界。连续地进行着请水、吞刀、吐火、念咒等一系列程序后,当神灵“附体”时,端公们分别拿宝剑、刀开始跳跃着斩妖除邪,并将鬼邪驱逐于荒野,斩杀妖鬼于刀下方回,再跳羊皮鼓舞以安慰神灵。第三,在庙会(城隍庙会)和春节期间作为一种表演性娱乐活动进行演出。这时的羊皮鼓舞完全成为娱乐性表演节目,毫无祭祀活动中的那种神秘、肃穆之气氛,而充满了热烈、喜庆之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