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铁城轶事:碉楼之乡的巧妙防御方式

铁城轶事:碉楼之乡的巧妙防御方式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碉楼精巧细致,窗棂的贴花简洁大方,与之相连的民居也是新式模样,可谓混搭了碉楼与传统大屋。水火灯或手灯用于碉楼的夜间内部照明。当驻守碉楼的人员发现有匪来袭时,会立即鸣钟报警,向乡里的团防机关联络,并施放枪炮。安装有远射灯的碉楼,还会燃起灯,照射周围的情况,发现匪徒时,放枪炮射击。一旦某一碉楼响起钟声或枪声,周边的碉楼乃至邻村的碉楼都会立即鸣钟和鸣枪放炮来声援,以达到拦截匪徒的目的。

铁城轶事:碉楼之乡的巧妙防御方式

一般现在我们提起“碉楼”,大家都会先想到开平,但其实中山也有许多碉楼建筑。由于香山地处珠江出海口,是盗寇活动和聚集的地方,从明代中叶至民国后期,海盗的活动都非常频繁;又地处古时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航运通畅,邑民多出国谋生,但也造成海盗、山贼入屋抢掠、绑架勒索等治安案件不断发生,因此当侨属去信告知海外亲人家乡被“打明火”(遭贼人入屋打劫)时,海外亲人就会寄钱或带钱返乡,在祖屋旁建起仿西方国家城堡式的碉楼,用以防盗,因碉楼一般高三四层,也可贮存粮食、贵重物品等。

民国初年,为了保护家乡亲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侨胞纷纷汇款回乡兴建坚固耐用且防御性能特别好的碉楼。据考证,民国时期香山曾有3000多座碉楼耸立在各个村落,目前还保留有近600座,主要分布在火炬区、南朗、沙溪、南区、东区、大涌、三乡等侨乡,其中大涌镇岚平村保留着中山现存最古老的碉楼——龙门古道(建于1880年),火炬区的沙边村现保留有76座碉楼,是中山现存碉楼数量最多的村庄。

碉楼(梁柱业 摄)

碉楼(欧阳洁 摄)

中山的碉楼建筑规模较小,建筑风格也较台山、开平、恩平等地的要简单。一般来说,中山的碉楼多是与其祖屋平房(竹筒屋)连成一体(一般是一间祖屋建一间碉楼,也有一些大户人家在祖屋的四周都建有碉楼),多为三层高的三合土或砖石、混凝土结构;每层约20—30平方米左右;其三楼顶多建有半层的内阳台。(www.daowen.com)

土瓜岭大街94号的连体碉楼,甚是稀有,一座三层的碉楼与旁边民居用一座小桥相连。碉楼精巧细致,窗棂的贴花简洁大方,与之相连的民居也是新式模样,可谓混搭了碉楼与传统大屋。

树涌社区里,建于民国的圆柱形碉楼,青砖垒砌的外层、花岗岩门框与深红铁门坚挺牢靠,大大小小的枪眼与通气孔遍布墙身,整体有些欧式味道,但骨子里仍具南洋风情与岭南式的秀美。彼时战乱纷繁、盗匪横行,这大石粒混合钢筋水泥筑成的坚固碉楼,便用作护沙防盗。由于圆桶造型无棱角,因此被炮弹击中后即弹花四散,使这座建筑不易被击毁。

中山的碉楼一般分为两种:公众碉楼和私人碉楼。公众碉楼由众人集资建成,主要用于某一村落或区域的防卫;私人碉楼则由私人出资兴建,主要用于自己家族的防卫和居住。从形制上看,私人碉楼一般射击孔较少,并开有窗,便于采光,且一般兼具居住的功能,或是和旁边的民居配套,共同组成生活的居所。

公众碉楼作为村落的防御设施,经常驻有村里的民团,由民团使用,进行防御。在碉楼中,为了更好地进行防御,不少安装有水火灯、手灯、独光远射灯、军用电话、警钟,配备有枪和炮等。水火灯或手灯用于碉楼的夜间内部照明。独光远射灯用于夜间观察周边的情况。军用电话则便于同乡里的团防机关联络。警钟可以通过鸣钟告警,报告匪徒的方向和远近。枪炮自然是防卫的武器了。当驻守碉楼的人员发现有匪来袭时,会立即鸣钟报警,向乡里的团防机关联络,并施放枪炮。安装有远射灯的碉楼,还会燃起灯,照射周围的情况,发现匪徒时,放枪炮射击。一旦某一碉楼响起钟声或枪声,周边的碉楼乃至邻村的碉楼都会立即鸣钟和鸣枪放炮来声援,以达到拦截匪徒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