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借鉴中华传统美德,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借鉴中华传统美德,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而言,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推崇仁爱、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中华传统美德主张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以满足崇高的道德需求为追求,达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

借鉴中华传统美德,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吸收和借鉴中华传统美德就要深入理解中华传统美德内涵的基本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华传统美德在当代中国如何实现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以此寻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吸收借鉴中华传统美德的可行性对策。

1.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总体而言,中华传统美德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是对道德实践经验的提炼总结。这种美德是中华民族行为取向的基本价值准则,是刻在中华民族性格中的道德操守,是融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纲常伦理,更是整个中国道德文化的深厚根基。几千年来,它成为塑造个体行为规范、维护社会发展秩序的约束性力量,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具体而言,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

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发展演化中,始终强调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重要性。整体利益是个人利益诉求的最大公约数,但强调整体利益并不意味着要否定和抹杀个人利益,相反,维护整体利益是尊重和发展个人利益的重要保障,个人利益的维护也有利于促进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整体利益集中体现为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只有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强盛,才能确保民族独立、个人幸福。在古代中国,舍小我成全大家的事迹数不胜数,为了保卫国家、拯救民族而牺牲自我、舍弃家庭的英勇事迹更是不计其数。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左传》中的“临患不忘国,忠也”,岳飞的“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等等,都是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的真实流露。

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推崇仁爱、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仁爱”之意不仅仅指向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国与国友好交往等深层含义。孔子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孟子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荀子强调“仁者自爱”,墨子则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这些流传至今的经典无一不是对“仁爱”精神的深刻阐发。从仁爱精神出发,古人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友好相处,提倡互帮互助。具体而言,表现在人际相处上,主张善以待人、宽以待人、不苛责、不强求,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在民族关系上,倡导各民族既保持自身特色,又交流互鉴,实现民族大团结、大发展的繁荣景象;表现在对外关系上,倡导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在坚持尊重差异、尊重主权的原则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中华传统美德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非常重视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价值,强调每个人都必须根据规范的要求来尽自己应尽的义务。人伦纲常规定了每一个人在人际伦理关系序列中处于什么位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什么必须为等一系列道德问题。早在《尚书·舜典》中就提出了“五教”的思想,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五伦说”,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汉代以后,思想家们为了更好地调整不断变化着的人际关系,相继提出了一些新的原则,如董仲舒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宋代的思想家们又提出了所谓“忠、孝、节、义”四大德目等,不断强化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责任和义务,强调人伦价值的重要意义。

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中华传统美德主张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以满足崇高的道德需求为追求,达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根本点就在于人能够“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即能本着“仁义”行事。荀子说,人之所以能够保持群体性特征,归根结底是由于人能够遵守礼仪,否则人就会由于争斗而发生祸乱,进而造成彼此分离而变得弱小。从先秦儒家所强调的“孔颜之乐”,到范仲淹所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已经凝聚成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价值追求。

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一个社会外在的、受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要发挥其内在约束作用还需经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转化过程,只有将其真正内化为个体的价值信仰,并且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以此为勉,自觉自为,勤于践行,才有助于塑造高尚的道德品性,养成自律的道德人格,形成日用不觉的道德习惯。儒家的经典《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孔子提倡“修己”“克己”和“慎独”,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更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宋明道学家们在修养的“功夫”上更加用力,强调“自省”“存养”“克治”“知耻”“慎独”和“躬行”的重要。

2.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功能发挥都会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华传统美德是特定时代条件和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对同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变化、社会变迁,中华传统美德本身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和发挥作用越来越大,这意味着经由世代形成、积淀、流传下来的道德文化并没有过时或无用。它依然是当今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是我们必须加以珍惜和开发利用的道德资源。而要充分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时代价值,就必须推动中华传统美德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的基本原则

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略的必要补充和有力支撑,推动其适应现代化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引导,在此基础上,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必须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www.daowen.com)

第一,现代性原则。现代是相对传统而言的,所谓现代性原则,即中华传统美德的转化要以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目的导向,以满足主体需求和符合社会要求为内容择取标准,以多媒体手段为平台依托。具体而言,从国家层面来考虑,中华传统美德的转化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相适宜,服从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强国建设,为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供有益补充;从社会层面来考虑,中华传统美德的转化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逻辑,符合政治生态运行规则,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从个人层面来考虑,中华传统美德的转化首先要充分了解中国国民道德素质发展的基本状况,准确分析判断大多数社会群体所面临的时代困惑和道德难题,有的放矢地实现道德教化和思想供给。

第二,大众化原则。大众化是相对特殊性而言的,所谓大众化原则,即中华传统美德作为维持社秩序的柔性约束力量,不是束之高阁的空中理论,也不是针对某一特殊群体的私人定制。它的转化要面向普通大众,面向世俗生活。因而,对其转化要立足社会大众真真切切的现实生活,走进群众、了解群众,知人民之所需,应人民之所盼,将中华传统美德全方位融入社会生活的日常规范和行为法则当中,实现润物细无声、日久成习的道德感化和熏陶作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把脉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强度高、流动性强、差异性大等基本特点,直面道德个体所面临的信仰淡化、精神空虚、价值混乱、行为失范等共性道德问题,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观点作出全新阐释,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为新时代社会大众提供价值遵循和道德养分。

第三,开放性原则。开放是相对封闭而言的,所谓开放性原则指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的过程要汲取人类优秀道德文化成果,转化结果要放眼促进世界文明进步,而不应该故步自封、止步国内。从国家综合实力的构成来看,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之较量的重要武器,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化发展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力量源泉,因而,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的程度和影响力直接关涉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一方面要主动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补充新鲜血液,更新自我系统;另一方面要自觉推动中华传统美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与时代同舞,提升中华传统美德的国际影响力。

(2)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的基本方法

要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目的,首先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社会背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为价值旨要,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任务抓手,深入分析当今社会面临的道德发展难题,澄清中华传统美德转化的内容指向,明确哪些方面需要转化、可以转化而且必须转化,哪些方面可以忽略不计。基于此,“当前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并以此为基本内容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3]

第一,科学鉴别,有舍有取。毛泽东曾讲道:“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4]

即对于能助推社会发展进步、破解道德发展难题、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传统美德部分,一方面要予以传承和弘扬,并借助网络媒体平台多样化、多手段宣介,强化传统美德的渗透能力和教化功能;另一方面,对于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宜的美德部分要谨慎对待,防止恶化社会风气,阻碍社会向上向善发展。

第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不仅强调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更注重结果的凝练和积淀,即创造性转化是为了创新性发展。在完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第一步挑选工作之后,要在长期的社会道德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提炼精华,将中华传统美德的转化结果以思想理论、价值范式的形式呈现出来,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理论来源和思想资源。

3.对待传统道德应避免两种认识误区

在论及传统道德何去何从的问题上,我们要防止和避免两种错误的认识倾向。一是“全盘吸收论”,该观点认为中国传统道德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思想智慧的结晶,本着尊重历史、尊重本来的态度,应全盘吸纳其价值内容,构建以传统道德精神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二是“历史虚无论”,该观点认为随着滋养中国传统道德生长发展的社会土壤的流失,中国传统道德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已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必须坚决抵制、全盘否定。以上两种观点都未从唯物辩证的角度客观审视中国传统道德的过去和现在,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因而是不可取的。回首过往,直面未来,我们要结合当今世界的世情、党情、国情和民情,立足当下,坚持理性批判、为我所用的原则,深入挖掘中华传统美德内含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价值观念,重新焕发出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