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隋唐经济与对外交往-中国历史通识读本

隋唐经济与对外交往-中国历史通识读本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唐时期,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对外交往也进入一个空前活跃的阶段。农业 农业发展是隋唐经济繁荣的基础。对外交往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通十分发达。在隋唐墓葬中大量出现骆驼俑和胡人俑,间接反映了当时对外贸易活跃的现实。唐玄宗时,在广州设立市舶司主管外贸事务,统一登记外商货物,征税并收购官用物品。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在唐朝中进士,更名晁衡,擅长诗文,与诗人李白、王维有密切交往。

隋唐经济与对外交往-中国历史通识读本

隋唐时期,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对外交往也进入一个空前活跃的阶段。这两方面究竟有哪些重要的表现呢?

农业 农业发展是隋唐经济繁荣的基础。新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土地大量开垦。唐朝人形容说,“四海之内,高山绝壑”,到处都有人在耕种。在耕地利用上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北方用麦、粟复种,两年三熟。南方则出现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农具有重要的改进,开始使用一种新的耕犁曲辕犁,操作轻巧灵便,宜于深耕和精耕。还出现了形似车轮的灌溉工具筒车,架设于溪流河谷,利用水流冲击轮子转动,以筒提水上升,功省效高。

知识链接

史书记载唐玄宗在位末期的755年,全国户数约900万,人口近5,300万。但按照大多数学者的看法,由于当时户口脱漏严重,实际户口数不止于此。唐朝后期史学家杜佑就认为,唐玄宗末年的实际户数至少应当有1,300万到1,400万。这样按照每户五口的比例计算,当时的人口总数应该接近7,000万。

南方农业的进步尤为显著。水田耕作技术有很大提高,丘陵山区得到更多的开发,出现了一批新的人口聚落。经济作物的种植比较广泛,特别是茶树种植迅速发展。唐朝后期,开始专门征收茶税。当时北方受到战乱破坏,朝廷财政严重依赖南方,有人甚至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

商业 手工业发展最突出的部门是丝织业和陶瓷业。丝织品花色复杂,名目繁多。考古工作者在唐代墓葬中发现的许多丝织物,工艺精湛,可以与现代产品相媲美。施釉陶器“唐三彩”开创了一种新的陶器类型,釉面光亮美丽,釉彩斑斓夺目,样式和造型丰富生动。制瓷业在唐代已经大量生产日用器物,有青瓷、白瓷两大类型,分别以越州、邢州[1]所产的最负盛名。

知识链接

瓷器商朝就已出现,但它的制造到唐朝才完全成熟。它与陶器在制造方法上有重要区别,一是降低了胎质中黏土的含铁量,二是施釉一次烧成,三是烧制温度更高。其成品坚硬不吸水,敲击响声清脆,比陶器更加美观、耐用。瓷器的基本颜色是青色,白瓷是通过对瓷土进行洗练并减少釉料中铁的比例而烧成的。宋朝以后,又出现了各种其他色彩的瓷器。

商业也十分繁荣。隋和唐前期,长安洛阳是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唐代长安盛时人口近百万,其商业区“市”分为东、西两处,仅东市的店铺就分为220行。唐代后期,城市中的商业区开始突破固定区域限制,城外的定期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当时南方的扬州作为运河枢纽,最为繁华,其次为西南的益州(今成都),号称“扬一益二”。

对外交往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通十分发达。在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到达今天的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在海路方面,从登州[2]、扬州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可到达东南亚、南亚、西亚沿海地区。在隋唐墓葬中大量出现骆驼俑和胡人俑,间接反映了当时对外贸易活跃的现实。唐玄宗时,在广州设立市舶司主管外贸事务,统一登记外商货物,征税并收购官用物品。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设置海外贸易的管理机构。长安、洛阳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在以开放、自信的心态与外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隋唐文化自身也得到了充实和发展。

隋及唐初,朝鲜半岛上存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后来新罗基本统一了半岛。新罗与唐朝关系密切。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以新罗人数最多,长安等许多城市都建有专供新罗侨民居住的“新罗坊”。新罗制度多学习唐朝,并且设立儒学,开科取士,在当时“号为君子之国,颇知书记,有类中华”。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新罗都受到中国文化很明显的影响。(www.daowen.com)

日本曾多次向隋唐派出使节,称为“遣隋使”或“遣唐使”。“遣唐使”有的一次多达数百人,包括大量留学生、求法僧人、工匠、翻译等。646年日本发生“大化革新”,经济、政治、教育改革多仿唐制。当时日本营建的都城,也基本仿照长安的样式。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在唐朝中进士,更名晁衡,擅长诗文,与诗人李白王维有密切交往。唐玄宗时,扬州僧人鉴真赴日本传授佛学,因风涛险阻等原因,共出发6次才最终成行,后来在日本去世。唐朝后期,日本僧人圆仁在扬州、五台等地学佛近十年后归国,撰有《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唐朝与中亚、南亚、东南亚地区的联系十分密切。有不少中国僧人经由陆路或海路去印度半岛取经。唐太宗时高僧玄奘的取经行程历时16年,回国后不仅译出大批佛经,还撰写了《大唐西域记》,记述了取经沿途中亚、南亚100多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高宗时,义净先后到达今天的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研究佛学,也就当地情况留下了重要记载。

7世纪前期,阿拉伯帝国在西亚崛起,不久就与唐朝建立了联系,中国史书称之为大食。751年,唐与大食在中亚的怛罗斯[3]会战,唐军战败,许多军士被俘,其中,有一些造纸工匠,造纸术由此开始向西方传播。唐朝后期,不少通过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扬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下来,他们居住的场所被称为“蕃坊”。这些商人十分富有,大都占田建宅,与汉人通婚,有的改从汉姓,学习汉语文,甚至参加科举考试。

知识链接

一些外来宗教在唐朝得到传播。其中,主要是合称“三夷教”的祆(xiān)教、摩尼教和景教。祆教又名拜火教,摩尼教又称明教,都出自西亚的波斯。景教指基督教中的聂斯脱里教派,由东罗马辗转传来。另外,伊斯兰教也通过一些大食商人传入了中国。

思考题:

1.有人说唐朝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时代,你认为这个说法贴切吗?应当如何评价这一时期的中外关系?

[1] 越州、邢州分别为今天的浙江绍兴和河北邢台

[2] 登州在今山东蓬莱。

[3] 在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附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