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简史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简史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国际气象界公认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这在二十四节气发展和普及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此时的二十四节气与现今的二十四节气完全相同,可以说是二十四节气的确立之时。此历法确定的二十四节气一直沿用至今。至此,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成型!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简史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我国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规律而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历法,是中国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地说是中国历法的补充历法),对中国农耕文明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这一发现,不仅在中国文明史上是一朵奇葩,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国际气象界公认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发源于尧舜时期甚至更早,形成于西汉,完善于清代,走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人民一项伟大的发明,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在发展形成完善过程中凝结的有关科学和文化的知识和故事,十分值得我们研究追思,使之成为当今我们推进改革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大动力。

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圭盘、陶蓍(shī)草器,应该是当今发现的最早的历法工具;

约6000年前的黄帝时期,相传已经有《黄帝历》。约4200年前的帝尧时期,尧拜弃为农师,驻扎现晋南稷山,历象日月星辰,教农稼穑。同时,任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于云丘山南的东社、西社、中社和高榘(jǔ)等四村区域,观测记录星相,观察鸟兽羽毛更换等物候现象并向弃报告工作。据说国家之“社稷”说,由此而来。此时期,确定了一年366 天,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并产生了“二分二至”的节气概念,且能够“以闰月正四时”。此时期,舜处于青年时代,耕于晋南历山。其带领先民,观察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和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以及动物的鸣叫、求偶、繁殖等过程,探索物候与粮食生产的关系。

约4100年前的虞舜时期,舜任命弃为后稷,执掌农事,并继续完善了历法、物候观测实践。约3800年前的夏禹时期,禹夏元年颁夏时于冀(古冀州,在晋南为中心的区域)。夏时即《夏小正》,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物候历。这是一部一年只有十个月的太阳历,只有月份和物候而没有节气记录的最早的夏历。在《夏小正》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二十四节气形成的蛛丝马迹。

3100年前的殷商时期,我国出现甲骨文,开始进入有文字记录的历史阶段。甲骨文中出现“春、夏、秋、冬”四季记录。我国出现《殷历》,史学家推定是《夏小正》的成书阶段。

2300年前的东周列国时期,国家设有专门管理“四立”的官员,即: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节气在“二至二分”的基础上,“四立”启蒙产生。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十二月纪》(前770—前476年)已有8 个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明确记录,并对节气相对应的物候和自然现象也有明确的记录。同时,从物候记录可以看出,此时是其他16 个节气形成的萌芽时期。(www.daowen.com)

1700年前的西汉初年,继续使用秦时颁布的《颛顼(zhuān xū)历》。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由邓平主持,天文学家落大闳(hóng)制订了《太初历》,把秦汉初年的二十四节气正式纳入历法之中,并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这在二十四节气发展和普及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西汉淮南王刘安召集门人编汇《淮南子》,成书于汉景帝后期,汉武帝建安二年(前139年)献于朝廷。此时的二十四节气与现今的二十四节气完全相同,可以说是二十四节气的确立之时。尽管《逸周书·时训解》许多内容是春秋战国时写成,但它成书于《淮南子》之后,必然受到其影响。西汉宣帝时,戴圣编《礼记·月令》,使二十四节气向全国进行了广泛传播。

1430年前南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冲之将地球运行中因星球引力形成地球转轴方向缓慢变化的情况引入节气确定,修成《大明历》。1400年前隋朝时期,著名天文学家刘焯(zhuō)打破“平气法”,实行“定气法”,将地球运动并不匀速的情况考虑进去,打破了二十四节气均分为十五天的情况,制订了《皇极历》,使历法更加精准。但受政治及社会因素影响,到清朝才得以实行。

1100年前,唐初《戊寅元历》和《麟德历》改“平朔”为“定朔”作为每个月的开始,使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更加精准。唐著名天文学家一行(张遂)在登封造成观象台,制成《大衍历》。

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天文学家何承天创订《元嘉历》。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郭守敬也在登封颁布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确定了一个回归年为365.2425 天,比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历早300年。吴澄(伯清)《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全面解释了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

清顺治二年(1645年)颁行《时宪历》,正式采用了隋朝刘焯的“定气法”,使二十四节气更加标准,更加合理,也更加科学。此历法确定的二十四节气一直沿用至今。至此,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成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