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思政课程性质混沌认识:揭开专业改革研究之破茧

思政课程性质混沌认识:揭开专业改革研究之破茧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十多年来,各方面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始终存在着不同认识,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科学的结论。这种观点是对现行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的恰当解释,但并不符合思想政治课程的必然形态。这种观点认为,既然思想政治课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那么它们首先是科学,而且又包括了其他的社会科学知识,所以它就是智育课。

思政课程性质混沌认识:揭开专业改革研究之破茧

三十多年来,各方面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始终存在着不同认识,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科学的结论。

(一)课程决策和设计者对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不同规定

规范性文件代表了课程决策和设计者的认识,而不同时期规范性文件对于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有不同的规定。

1980年,教育部,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中学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知识教育的课程。

1986年,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课程。

1993年,全日制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

199 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

2001年,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

2003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2005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

从上面可以看出在上述7种规定中,第 1种规定是与当时的课程中以政治教育为主的状况相适应的,但显然不能概括当时课程的新内容(如《青少年修养》课),更不符合现有和未来思想政治课程的状况。第2种规定是比较科学的,但是没有得到坚持。第3、4、5种规定都是很不科学的。首先,在语义上不合逻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社会科学常识教育,这些概念或者不在同一个层次,或者虽在同一层次但有交叉内容,而规定中却将它们并列在一起,语义含混。其次,没有准确地概括出思想政治课程的本质特征。再次,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概括也不全面、准确,如第4种规定没有包含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第5种规定中没有包含心理教育。第6种规定对初中的新思想品德课程做出了简单明确的规定,突出了课程的“德育性”,但是难以包括课程中大量的法律、社会等教育内容。第7种规定可以说是对以前种种说法的“整合”,看似“系统”,实为“杂烩”,课程性质究竟是什么,还是没有说清楚。

(二)课程研究者对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不同观点

理论界对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观点有多种,典型的是以下四种。

第一种观点:德育[2]课。(www.daowen.com)

这种观点在教育界占主导地位,大多数教科书和文件中都采用这种说法。例如,“……这门课程的性质属于学校德育范畴……智、美、体、劳各学科重在智能的培养,政治学科重在思想品德的塑造……重知识性,轻教育性(即指德育性— —笔者根据作者意思注)是思想政治课的硬伤……(思想政治课)主要是通过一定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来实现德育目标。作为政治课,知识教学是思想教育的基础。”[3]

这种观点简单地把德育与思想政治课程画等号是不科学的。因为“德、智、体”是按人的素质对教育的分类,并非学科的分类,语文数学、思想政治等各学科都包含有德育、智育的成分。如果把大量社会科学知识仅仅看作是德育的材料显然也是不合理的,法律、经济哲学、政治等内容所承担的培养学生认识、适应、改造社会的能力是智育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时,德育的非常重要的一些内容也是由其他学科来承担的。例如在“五爱”中,“热爱科学”的品德教育,自然科学课程所起的作用显然更大;“热爱祖国”的品德教育,语文、历史、地理学科所起的作用也绝不亚于思想政治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则对“热爱劳动”品德的培养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第二种观点:德育为主,德智交织。

这种观点在现行课程的设计者中占主导地位……笼统地采用‘德育课’或‘智育课’的概念来规定学科的系统性质,于事无补……思想政治课以其知识体系自身所特有的德育功能而居于德育工作系统之中;作为德育工作系统的主渠道之一,思想政治课又以其德育功能所特有的知识体系而居于学科教育系统之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以德育功能为主的课程,是一门以思想政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课程……促进学生智力的进一步发展是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所追求的重要隐性目标之一。”[4]

这种观点看到了思想政治课程与德育、智育之间的复杂关系,但对这种复杂关系的认识还是不清楚的,还是没有摆脱“德育统治一切”的思路,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特别重要性。这种观点是对现行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的恰当解释,但并不符合思想政治课程的必然形态。它在理论上可能是简明的,但给课程的实施带来了难题:究竟如何进行法律、经济、哲学、政治等社会科学内容的教学呢?这也正是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困惑之一。

第三种观点智育课,也进行德育。

这种观点认为,既然思想政治课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那么它们首先是科学,而且又包括了其他的社会科学知识,所以它就是智育课。从德育角度看,名门课程均有进行德育的任务,只是“同各科教学相比,政治课具有更为直接、更为系统地进行德育的特点。”[5]

这种观点看到了作为思想政治课程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知识本身的重要意义,摆脱了德育对智育的掩盖,但是没有对德育本身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使人产生忽视德育的感觉。

第四种观点:以政治教育为核心,以社会科学知识为内容。

这种观点的理由是:“很多人都将思想政治学科视为道德教育学科或道德教育课程……但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不是课堂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思想政治课也因此又招致了不少批评……我国的思想政治课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教育课程,与日常的德育工作分工明确,具有政治教育性。这类课程主要不是进行道德教育,而是进行政治教育,即促使新一代形成与其所处社会政治体制相一致的态度和价值,完成政治社会化。而道德教育的任务则留给日常德育活动去完成……为了满足青少年社会性学习和社会性发展的需要……还应进行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是政治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资源。”[6]

这种观点摆脱了德育对思想政治课程的笼罩,认识到了道德教育途径的特殊性及其与思想政治课程的矛盾,以及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具有很大进步。但是将思想政治课程的“主业”简单归结为“政治教育”,把社会科学知识作为政治教育的资源,实际上是用政治教育取代了原来德育的位置,使政治教育与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的关系又有些暧昧了。政治思想固然处于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核心地位,但是社会意识形式毕竟是丰富多样的,而且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政治思想并不能简单地决定其他意识形式,更不能取代其他意识形式。

(三)课程实施者对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不同看法

近几年来我们在调查研究活动中接触了大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观察到他们受课程设计者的影响,大多数倾向于“教育为主,德育交织”的观点,同时相当多的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程性质感到难以把握。有学者对江苏 145所中学860名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3.5%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单纯的知识课程,69.8%的教师认为是“德智交织”的课程,26.7%的教师认为是德育课程。[7] 这也反映了课程实施者对思想政治课程性质认识不明确的实际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