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近代墨学大家孙诒让的贡献与评价

近代墨学大家孙诒让的贡献与评价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代学者梁启超在其所著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高度评价了孙诒让在墨学研究上的贡献:“孙仲容‘覃思十年,集诸家说,断以己所心得,得成《墨子间诂》十四卷;复辑《墨子篇目考》《墨子佚文》《墨子旧叙》,合为附录一卷;复撰《墨子传略》《墨子年表》《墨子传授考》《墨子绪闻》《墨学通论》《墨家诸子钩沉》各一篇,合为《墨子后语》二卷。俞荫甫序之,谓其‘整纷剔蠹,衇摘无遗;旁行之文,尽还旧观;讹夺之处,咸秩无紊

近代墨学大家孙诒让的贡献与评价

近代学者梁启超在其所著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高度评价了孙诒让在墨学研究上的贡献:“孙仲容‘覃思十年,集诸家说,断以己所心得,得成《墨子间诂》十四卷;复辑《墨子篇目考》《墨子佚文》《墨子旧叙》,合为附录一卷;复撰《墨子传略》《墨子年表》《墨子传授考》《墨子绪闻》《墨学通论》《墨家诸子钩沉》各一篇,合为《墨子后语》二卷。俞荫甫序之,谓其‘整纷剔蠹,衇摘无遗;旁行之文,尽还旧观;讹夺之处,咸秩无紊。盖自有《墨子》以来,未有是书也’。诚哉然也!……仲容于《修身》《亲士》《所染》诸篇能辨其伪,则眼光远出诸家之上了。其《附录》及《后语》,考订流别,精密闳通,尤为向来读子书者所未有。盖自此书出,然后《墨子》人人可读。现代墨学复活,全由此书导之。古今注《墨子》者固莫能过此书,而仲容一生著述,亦此书为第一也。”[48]梁启超对《墨子间诂》的评价无以复加,不但肯定了孙诒让对墨著篇目的考证和释义之功,而且极力赞赏孙诒让对墨子资料的整理与汇编。确实《墨子间诂》一书的《附录》和《墨子后语》部分对历代收录的墨著,以及注墨、解墨、辟墨的文论进行了辑录,特别是《墨子后语》中的《墨学通论》是辑先秦诸子、汉唐诸家论墨言论编辑而成,其间不乏孙诒让个人的学识观点,其序曰:“今观墨之非儒,故多诬妄,其于孔子,亦何伤于日月?而墨氏兼爱,固谆谆以孝慈为本,其书具在,可以勘验,而孟子斥之,至同之无父之科,则亦少过矣。自汉以后,治教专一,学者咸宗孔孟,而墨氏大绌。然讲学家剽窃孟荀之论,以自矜饰标识,缀文之士习闻儒言,而莫之究察。其于墨也,多望而非之,以迄于今。学者童丱治举业,至于皓首,习斥杨、墨为异端,而未有读其书,深究其本者。是暖姝之说也,安足以论道术流别哉?”[49]在这里孙诒让提出学界应该突破传统痼习,避免先入为主、人云亦云,研究墨家应该读其书、究其源,方能道其根本,辨其流派,只有以开阔的学术胸怀和创新精神去重新阐释,才能发掘墨学深层的学术文化价值。孙诒让的见识确实深刻不凡,近代墨学的复兴孙诒让功不可没。而梁启超对孙诒让墨学研究成就与立场的肯定与褒扬,也代表了梁氏本人对墨子与墨学的态度。

近代呼声救国、大力倡导墨学者即为国学大师梁启超,梁启超目睹晚清的外侮内患,与康有为一道主张维新变法、改良新政。除取法西学外,梁启超从经世致用的角度出发,欲从传统文化学术中发掘救国之道,认为墨家利善天下、慷慨赴义的兼世精神是晚清救国图存最有力的价值支撑,其《子墨子学说·叙论》云:“今举中国皆杨也,有儒其言而杨其行者,有杨其言而杨其行者,甚有墨其言而杨其行者,亦有不知儒不知杨不知墨而杨其行于无意识之间者。呜呼!杨学遂亡中国!杨学遂亡中国!今欲救之,厥惟墨学,唯无学别墨而学真墨;作《子墨子学说》。”梁启超认为在国家倾覆危亡之际,国人皆信奉杨朱“为我”哲学,缺少家国的担当意识,梁氏痛呼“杨学遂亡中国”!梁启超认为急难之时国家需要敢当时危、勇猛从事的大义之士,也就是墨家的死士。“欲救今日之中国,舍墨学之忍苦痛何以哉,墨学之轻生何以哉?”(《子墨子学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就是梁启超所呼唤的敢于献身正义的国士。梁启超在《墨子学案》中也曾力赞墨子的力行精神和伟大人格:“论到人格,墨子真算千古的大实行家,不惟在中国无人能比,求诸世界也是少见的。”“墨子既专以牺牲精神立教,所以把个‘死’字看成家常茶饭”,正如陆贾《新语》篇所赞:“墨子之门多勇士。”谭嗣同对梁启超的评价极为认同,言:“以为块然躯壳,除利人之外,复何足惜?深念高望,私怀墨子摩顶放踵之志矣。”(《仁学·自序》)可见墨家精神在近世特定的历史时期又被赋予了救亡图存的家国使命。此后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也提出了“据儒家的精神,吸取墨家的精华——实践的科学精神”来塑造新的时代精神。陈独秀《新青年·答李杰》(1917年5月1日3卷3号)一文也说:“墨氏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奈何为孔孟所不容何?”这些志士仁人都已经认识到有着悠久历史的儒学、墨学等子学是“吾国之国粹”,不仅锻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体魄,还将担负起民族复兴和再造国家未来的使命。

近代墨学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研究领域也得到拓展,这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的深化:一是对墨学平民意识和生存意识潜质的发掘;二是对墨学科学价值的深度研究与评估;三是对墨家逻辑思想现代价值的讨论。国学大师章太炎著有《国故论衡》一书,其中的《原名》《明见》诸篇,引用西方名学思想及心理学理论来解读《墨经》,以全新的视野研究传统经典,为近代《墨经》研究开辟了崭新的路径。近代接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学者胡适、陶行知等人力推墨家学说,他们将西方教育思想特别是杜威的教育理念引入中国教育中,将其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树人理念,与墨子“亲知”“闻知”“说知”等“感觉论”“经验论”学说思想相融合,强调“知行合一”和道德教育,提出以新的教育方式来振兴国民教育的先进主张。此外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也涉及对墨家学派的研究,胡适将墨学的发展分为前后两期,即“宗教的墨学”与“科学的墨学”,并总结了墨学衰微的原因:一是遭到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的排斥与批判;二是墨家思想与大一统政治格局的抵触;三是墨家后学的诡辩之术过于微妙,越来越脱离现实,也直接导致了墨学的式微。另外,胡适的《小取篇新诂》也是以西方的名学来解证墨家学说的,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互见互融的特性与共性。再有,胡适的《墨辩》以及伍非百的《墨辩解故》也都以独特的视角研究墨学的名辩学说,《墨经》的思想和价值得到了重新的认识和评价,二书体现了诸多的研究亮点。基于近代墨学研究的大观之势,梁启超说“墨学全部复活了”,可以说,晚清以来墨学的价值在新的时代语境、在更广阔的需求空间得到了现代意义上的阐释和开发利用。

“千古形销骨已朽,丹心犹自血鲜鲜”(题汤阴庙末联),历史的绵延亦如山水般高卑蜿蜒、气象万千,但尘埃落定,在历史的舞台不避毁誉、知难而进、勇担时任的墨子成为一道最为壮美的风景线。“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墨子就是这样一位心忧天下、担负天下的仁者志士。墨子一生兼爱天下、践道力行、赴危济难,以大勇、大义的奋斗精神完成了君子“立德、立功、立言”的世间伟业。而墨子开创的墨家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异枝、独秀,在与不同时代主流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不断地被体认和发现,其高度的正义性、民族性、普世性也使得墨学在今天多元发展的世界文化场域获得了话语权,墨学在国外得到了多维、多元的创新阐释和开拓发展,可以说墨学在世界文化的整合中贡献了东方智慧。在民族文化复兴、全球生态共建的现实世界中,墨子特立独行的思想、利世践行的作为意识已成为经典性的文化意象,影响和充实着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和重构的进程。因此墨家由盛而衰、由隐而显的沉浮命运,再一次说明万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着时与势的机遇,以及受自身适用度和张弛度的影响,墨学亦然。所谓“易代随时,迷变则愚”(陶渊明《鲁二儒》),历史总在动态里潜行,在新的时代语境里重读墨子,其有所敬畏、有所坚守的执着人格,以及墨学所蕴含的经典价值、人文精神和学术见解终不为历史的风尘掩盖,历久弥新,隔空异响。在21世纪,世界发现了墨子,文化再现了墨子,墨学必将在新的文化语境中重生,必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发展、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历史也必将验证墨学所固有的思想魅力和不朽的文化生命。

【注释】

[1]江瑔.读子卮言[M].张京华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3.

[2]江瑔.读子卮言[M].张京华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3-117.

[3]陈柱.墨学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4]陈柱.墨学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7.

[5]张知寒.略述我所考定的墨子里籍[J].东岳论丛,1998(1):68.

[6]张知寒.再谈墨子里籍应在今之滕州[J].文史哲,1991(2):92-97.

[7]江瑔.读子卮言[M].张京华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8]孙卓彩.墨学概要[M].济南:齐鲁书社,2007:101.

[9]孙卓彩.墨学概要[M].济南:齐鲁书社,2007:104.

[10]孙卓彩.墨学概要[M].济南:齐鲁书社,2007:106.

[11]陈柱.墨学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0-141.

[12]陈柱.墨学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0.

[13]陈柱.墨学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1-22.

[14]陈柱.墨学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6-147.

[15]吴国强.《墨子》研究中援墨注儒现象[J].温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37.

[16]章太炎.章太炎全集[M].第4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69.

[17]吴国强.《墨子》研究中援墨注儒现象[J].温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38.

[18]孙卓彩.墨学概要[M].济南:齐鲁书社,2007:125.

[19]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215-4216.

[20]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296.

[21]马其旭.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4.

[22]马其旭.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9.

[23]柳宗元.柳河东集[M].上海:世界书局,1935:64.(www.daowen.com)

[24]柳宗元.柳河东集[M].上海:世界书局,1935:281.

[25]欧阳修.欧阳修全集·本论[M].上海:世界书局,1936:745.

[26]陈梦雷,杨家骆.古今图书集成:第176册[M].台北:鼎文书局,1977:4431.

[27][宋]程颐程颢.二程遗书:卷2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77 .

[28]王令.刘承干.广陵先生文集刻本:第3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2:7-9.

[29]高似孙.子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5:30.

[30]吴国强.《墨子》研究中援墨注儒现象[J].温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39-40.

[31]陈梦雷,杨家骆.古今图书集成:第176册[M].台北:鼎文书局,1977:4428.

[32]郑杰文.20世纪墨学研究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

[33]吴国强.《墨子》研究中援墨注儒现象[J].温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40.

[34]陈梦雷,杨家骆.古今图书集成:第176册[M].台北:鼎文书局,1977:4429.

[35]陈梦雷,杨家骆.古今图书集成.第176册[M].台北:鼎文书局,1977:4427.

[36]陈梦雷,杨家骆.古今图书集成.第176册[M].台北:鼎文书局,1977:4427.

[37]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27[M].广雅书局校刊本,清光绪二十二年,8.

[38]吴国强.《墨子》研究中援墨注儒现象[J].温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41.

[39]郑杰文.20世纪墨学研究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3.

[40]任继愈.墨子大全.第11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2.

[41]任继愈.墨子大全.第11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7.

[42]翁方纲.复初斋文集[M]//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618.

[43]张惠言.茗柯文编·初编[M].四部丛刊影印,同治八年评点本:19.

[44]郑杰文.20世纪墨学研究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6.

[45]陈柱.墨学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80-181.

[46]孙诒让.墨子间诂·墨子后语·墨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1:733.

[47]章太炎.章太炎文集: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433-434.

[48]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79-280.

[49]孙诒让.定本墨子间诂[M].台北:世界书局,1986:47-4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