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校校风学风培养研究成果

高校校风学风培养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群体主导价值观,它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校风、学风之中。(一)进一步充分发挥校风感染作用产生校风趋同的心理倾向和适应校风、学风要求的自觉意识。良好的校风是高校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也是高校综合实力和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创新应紧紧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高校校风学风培养研究成果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群体主导价值观,它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校风、学风之中。校风和学风是一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的潜在的教育力量,最能影响整个学校生活,也最能反映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一)进一步充分发挥校风感染作用

产生校风趋同的心理倾向和适应校风、学风要求的自觉意识。在一个学风良好的学校里,极少有不上晚自习的现象。如果一个学生想偷懒,晚上不想去上自习了,但他在宿舍里环顾四周,各个房间都人去屋空,只有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那里,在越待越心慌的情况下,最终也会背着书包去教学楼。他去上自习的过程,不是外界强迫他,而是他感受到风气压力,自动地改变初衷而与群体风气一致起来。良好的校风是高校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也是高校综合实力和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充分挖掘学校办学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扎实开展师德教育,积极建设优良教风;严格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认真研究、办学经验,对校风、教风、学风做出科学的文字表述和诠释。

爱国成才教育的操作,关键在于以爱国与成才为基本思想的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体现,如何有效地提高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揭示以爱国与成才为基本思想的理念在当前中学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反思以爱国与成才为基本思想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建设中应有的地位,并探讨它的自身建设规律。

1.要明确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课题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统一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它体现在显性课程和潜在课程(亦称隐性课程)两方面,显性课程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潜在课程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后面的这些校园精神和校园价值观等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对于整个校园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是校园建设的无形资产,与学校的办学质量连接在一起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校重要的要素之一。我们应当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并努力使其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学校必须从国情、乡情、校情出发,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活动、团课党课活动等有效途径,教育广大青少年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进行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创新应紧紧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结合重大节日来增强爱国精神;结合各具特色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文化节、学习节等活动让全体师生充分展现自己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实质,在活动中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思想道德建设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

2.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能力是与活动的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多项功能的综合,它主要是在个体中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而知识是人类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技实践以及其他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总结和概括,包括对事物的根本属性和本质联系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是互相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知识是构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而且知识本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能力。能力又是进一步掌握知识的前提,它制约着掌握知识的快慢、深浅和巩固程度。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这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能力的发展,我们在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重点放在学生能力的提高上。(www.daowen.com)

(二)推动“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以人的发展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建设一种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校文化,是围绕着“人的发展”和“发展的人”的学校文化,是突出“人”的学校文化:是“以人为本”的,而不是“以物为本”的,人是第一位的,物是第二位的,物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相反。学校的硬件建设很重要,但无论如何重要,都是条件性的、附属性的、服务性的,都是从属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师生,都是为师生的发展服务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可能价值昂贵,但无论如何贵重,都是为师生的发展服务的,都是为教育教学活动服务的,当然我们需要爱护和珍惜它们,它们只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使用、消耗、充分发挥效率才能体现出价值。

“以人为本”是“人性化”的,而不是“非人性”和“反人性”的,人性的基本需要能够得到较好满足,人的良好需求能够得到尊重,人的美好愿望能够得到理解和赞扬,而不是相反。在当前的背景下尤其需要满足的是学生休息的需要、游戏的需要、隐私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休息和游戏是学生的权利也是学生发展的正常需要,现在的学生是既缺少休息和游戏的时间,也缺少休息和游戏的自由和创意。与此相应,现在的多数学生不缺少爱、不缺少呵护、不缺少钱财,缺少的是尊重、独立还有保护自己隐私的权利。

“以人为本”是“人文性”的,而不仅仅是“知识性”的,是能够提升人的修养、品性和境界的,而不是迁就人的原始性、粗俗性和劣根性。正如张汝伦教授所指出:“通过教育传授继承下来的东西,有看得见的知识和技能,也有看不见的智慧、品位和修养,还有作为个人与国家立身、立国、立于世界上和天地间的根本道与理,终极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追问与认同。”关于学校文化有一个很好的隐喻,就是学校是师生的精神家园,在这个精神家园中要能够体验到心理和精神舒适、愉悦与满足,而不是紧张和压抑;要能够体验富氧而不是缺氧的精神呼吸,要能够品味高雅而不是粗俗的精神食粮,要能够感受成长和发展的快乐和幸福,而不是体验成熟的焦虑和恐惧。

(三)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应当把握的原则

首先,教育性原则。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建设的好坏,体现着一个国家民众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亡盛衰。道德兴,国家兴;道德兴,民族兴—这是现实得出的结论。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首先必须突出教育性特点,时时处处把握教育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在的导向功能。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探求激发学生学习成才的规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形成正确的爱国成才观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成绩。

其次,科学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整体工程,它涉及面广,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学校应精心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安排,避免出现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局面。例如,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一要建立组织系统,从领导机构到专、兼职辅导老师,再到学生必须环环相扣;二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合理安排活动的内容,基本上形成序列,以满足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爱好学生发展的需要。

最后,艺术性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艺术眼光,要让学生通过学校的设施、氛围等,处处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应努力做到四季各有特点,阳春葱茏滴翠,盛夏浓荫覆地,凉秋红枫似火,寒冬松柏常青;校园建筑的设计、景点的安排,努力做到外形、色彩和谐统一,给人以爽心悦目的感觉;学校文化活动的安排,也要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努力使活动开展得新颖、活泼有趣,使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使他们主动、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他们的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心灵在无形之中得到净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