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干旱:黄淮海最严重

中国干旱:黄淮海最严重

时间:2023-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多造成洪涝灾害,水少则会导致旱灾的发生。我国最大的干旱区为黄河、淮河和海河地区,其干旱发生的次数最多,受干旱影响的面积也居全国之首。“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灾减产粮食350亿kg。一些生态严重恶化的地区,河流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一方面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水的现象普遍存在。

中国干旱:黄淮海最严重

水多造成洪涝灾害,水少则会导致旱灾的发生。旱灾虽然没有像洪水那样惊心动魄,但造成的损害对发展的阻碍比洪水大得多。从受灾的范围看,洪水是一条线,旱灾是一大片,旱灾是流域性的,影响的区域大得多,影响的人口、财产也大得多。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在区域间、季节间和不同年份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灾发生的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总的干旱格局是:南方干旱程度较轻,北方干旱程度较重。我国最大的干旱区为黄河、淮河和海河地区,其干旱发生的次数最多,受干旱影响的面积也居全国之首。

干旱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气候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气候的影响就我国来说,北方地区近20年来始终处于干旱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减少了10%。20世纪90年代以后,黄淮海一带的旱象没有基本解除,比20世纪80年代略有缓解,仍然是比多年平均偏旱。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类影响是大量的河道外引水造成的河道断流。现在人类的开发利用活动形成了水循环的侧支循环,通过提水、引水形成了人工供水的水网,这样使原有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二类影响是使流域的产汇流特性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活动的总体效应就是使径流性的水资源减少。第三类影响是大量产生的温室气体使气温升高,全球的环流发生了变化,降水的时空分布发生了变化。地表的蒸发条件发生了变化,整个水资源的循环转化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对于中国对水比较敏感的北方地区来说,这些变化基本上是不利的影响,除了对西北干旱区稍微有利外。总体来说,干旱一方面对气候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对人类发展产生影响。两方面综合,造成了我国缺水问题比较突出。

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将近400亿m3。“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灾减产粮食350亿kg。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全国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比较严重缺水的有110座城市。2000年,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的持续干旱,北京、天津等许多城市供水告急。2004年下半年,广东、广西、海南出现大面积干旱,许多城市用水紧张,工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2006年,川渝地区遭遇50年一遇的大旱,导致1800万人饮水困难,经济损失达150亿元。

从用水量方面来看,我国年总用水量1949年为1030亿m3,1980年为4437亿m3,2005年增长到5633亿m3。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量已接近警戒线,水资源短缺危机逐步加大。2005年,我国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8140亿m3,仅占水资源总量的28.6%,而当年我国的实际用水量已超过5633亿m3,为可利用水资源量的69.2%。根据我国的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2030年,中国的GDP将分别增长5倍和10倍。2030年全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需水量将可能增加到7000亿m3左右,人口将达到15亿多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将降至1700m3/人的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小知识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m3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m3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m3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m3为极度缺水。

改革开放近30年以来,我国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持续增长。工业用水从1980年的457亿m3,增加到2005年的1285亿m3,增加了2.8倍。城镇生活用水从1980年的68亿m3,提高到2005年的381亿m3,增加了5.6倍。我国农业用水在经过了大规模的增长后,基本上维持在4000亿m3左右的用水规模,占总用水量的比重由1980年的85%下降到2005年的63.6%。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越来越大。北方大多数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我国淮河流域、西北部分内陆河流、辽河和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均超过或接近60%,海河流域已经超过100%,远远超过流域允许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极限(图3-1)。(www.daowen.com)

图3-1 中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大量挤占生态和环境用水,实际上是靠牺牲生态和环境用水来维持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全国以城市和农村井灌区为中心形成的地下水超采区数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56个发展到2005年的164个,超采区面积从8.7万km2扩展到18万km2,引起地面下沉、水质变硬、海水倒灌等严重生态问题。一些生态严重恶化的地区,河流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

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基本保障了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50多年来,全国兴建了8.5万座水库,总蓄水能力达5000亿m3,兴建引水工程100多万项,引水闸3万多座,提水工程40多万处,年供水能力5800亿m3。正在兴建的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涉及7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4个地级以上城市,受水区为京、津、冀、鲁、豫、苏的39座地级以上城市、245座县级市(区、县城)和17个工业园区,调水重点解决城市和工业用水,通过水的置换补充华北及黄、淮、海平原的河流生态和环境用水以及地下水,改善北方生态和环境。

小 贴 士

南水北调: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以来,我国科技人员50多年来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m3,其中东线148亿m3、中线130亿m3、西线170亿m3。整个工程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一方面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水的现象普遍存在。我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只有40%~50%左右,而发达国家可达70%~80%。全国平均单方水实现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单方水粮食增产量为世界水平的1/3;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发达国家的5~10倍。我国供水工程规模大,2005年全国总供水能力已达到6200亿m3,闲置供水能力多,利用效率低下。

未来我国需水量,尤其是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将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而进一步增加。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