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未来方志学归类趋势及历史演变:一项研究成果

未来方志学归类趋势及历史演变:一项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完善,方志学已成为史类所不能完全涵盖的边缘学科,其独立趋势十分明显。未来对方志图书的分类,将有可能突破现行的归类标准,脱离史类而归到综合性图书(Z大类)。方志类图书在图书馆馆藏文献中十分特殊的地位,应该引起业内人士的认真关注,特别是对方志学的归类问题,有必要从新的角度去探讨研究。“方志”,即“四方之志”的简称。

未来方志学归类趋势及历史演变:一项研究成果

黄建生(建德市地方志办公室 浙江建德 311600

摘要 地方志(又称方志)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中的归类是“K2地方史志”。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完善,方志学已成为史类所不能完全涵盖的边缘学科,其独立趋势十分明显。未来对方志图书的分类,将有可能突破现行的归类标准,脱离史类而归到综合性图书(Z大类)。文章试图从方志的起源、性质、种类、功用诸方面来讨论该变化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 方志学 分类

在图书馆地方文献馆藏中,有很大一部分为地方志。地方志(方志的习称,参见1999年版《辞海》缩印本第1872;为行文方便,下文皆以“方志”称)是我国文化遗产中非常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占有很大比例。据统计,全国现存的各种古代方志有8500种左右,共11万余卷,占现存古籍的1/10;新中国成立以后,经20世纪50年代、80年代的全国性修志,截至20009月,全国省、市、县三级志书新出版4287部,还有大量的乡镇志和村志未统计在内。单以浙江而论,目前已出版乡镇志200多部,村志200多种,就全国而言,这个数字是非常可观的。

编纂地方志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自东汉以来的近2000年中,从未中断过。根据中央政府的规划,新一轮修纂方志工作在本世纪初已经启动,可以预见,未来的10—15年内,将有大量的方志文献产生。作为以一地总情为记载对象的方志,它提供我们研究一地历史地理、物产资源、风土人情、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宝贵资料。方志类图书在图书馆馆藏文献中十分特殊的地位,应该引起业内人士的认真关注,特别是对方志学的归类问题,有必要从新的角度去探讨研究。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对方志的归类有两处涉及:

表一

K29     地方史志

K290     方志学

古地名考入     K928.6

K290.1/.7     各代总志

《元一统志》、《明一统志》等入此     依中国时代表分

K291/297     各省、市、区史志依中国地区表分

表二

K92    中国地理

K921/927   区域地理  地理志  地方志入K29   依中国地区表分

从两表都可以看出,方志属“史”,同时也隐含了方志某种程度上涉及地理,这反映了方志在发展过程中性质的演变蜕化。尽管方志学作为一门学问(注意是“学问”而非“学科”)独立已久,但是在其还没有被正式命名为新的单独的学科之前,这样的归类是符合历史的,也是符合现实的。但未来的方志归类,究竟是因袭旧例,还是有所创新突破?其发展趋势如何?我们应在对方志的源起、性质等作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再作自己的判断。

1.方志的历史演变

1.1何谓方志

方志之名,通常认为最早见于《周礼》。《周礼春官外史》:外史“掌四方之志”;《地官诵训》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东汉郑玄注疏曰:“志,记也,谓若鲁之《春秋》、晋之《乘》”。“方”的含义,在分封制的奴隶社会,是相对于天子中央的方国,即诸侯国,是地方政权。外史是周五史(大、小、外、内、御)之一,掌管王畿以外各方国的典籍,并负责传递给诵训官,后者负责把外史提供的记载历史与现状的“四方之志”向天子解说,以资天子了解情况,更好地管理天下。“方志”,即“四方之志”的简称。后世训诂学家也大多如此训释••方,地方也;志,记录也。方志之名,自此而肇。

自周以降,各种所谓方志,其实还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方志的内涵。至两汉,选拔人才极度看重高贵出身或显赫门户,“选举而论族姓阀阅”(仲长统《昌言》)、“贡荐则必阀阅为前”(王符《潜夫论交际篇》),这样的选官制度,使得那些有雄厚经济实力的豪族地主,通过编写一些地方性的著作来宣示乃至伪造家世出身,以图政治权力。当时各地都有所谓的“先贤传”、“耆旧记”、“风俗传”之类的著作出现,开始是人物传记,但不久便与专记一方风土的地理相结合,产生了“地记”这一最早的方志雏形。

唐初所纂《隋书经籍志》是中国古代目录学的权威著作,它提到“后汉光武,始诏南阳,撰作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有名德先贤之赞。郡国之书,由是而作。”指明了“郡国之书”即方志是从光武帝诏撰《南阳风俗传》开始发端。《南阳风俗传》的内容粗具现代方志的特征,有地方人物、风俗、山川、物产等。《隋书经籍志》同时还认为,此类著作“推其本源头,盖史官之末事也”,明确提出方志乃史学发展的旁支。

1.2方志别称

方志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编纂体例的不断完善,而采取了不同的编纂形式,因而形成了多种名目。

地记。主要记地理、风俗等内容,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志的主要形式,如晋孔晔《会稽记》、陆机《洛阳记》、裴渊《广州记》等。地记具有非常明显的舆地之书的特征,但由于掺和了人物、风俗等内容,又明显有别于舆地之书,是现代方志的雏形。

传。主要记人物、风俗,始于《南阳风俗传》,至魏晋时广为流行。方志性质的“传”与史类著述中的单纯记人物的“传”不同,名为传,实际含有地理、风俗诸内容。如三国魏苏林《陈留耆旧传》、南朝刘义庆徐州先贤传》、北齐宋孝王《关东风俗传》等。其后因方志体例的日趋完善,以“传”命名方志的就很少见了。清末民国初年,又有人采用此旧法编纂方志,徐世昌纂《大清畿辅先哲传》即属此例。

图经。始于东汉,到隋唐时代,成为方志的主要形式。图,指舆地图,经,指文字说明。有许多学者认为,图经最初以图为主,后来图的地位降到次要,而以文字为主。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敦煌图经残卷中《沙州都督府图经》存有文字内容近3丈之长,却不见半点图的踪影。隋唐时代的方志,地图一般都置于卷首,其后更是几成定律。如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的《严州图经》,卷首有图9:子城图、建德府内外城图、府境总图、建德县境图、淳安县境图、桐庐县境图、遂安县境图、寿昌县境图、分水县境图,图后正文先讲严州府,再后分县编修。这便是典型的图经。

志。南宋时,志取代了图经而成为方志的主要形式,元明继续发展,清代达到鼎盛。志的内容较全面,体例较完备,在流传至今的8500余种方志中,此类数量为最。著名的有宋代《临安三志》(周琮《乾道临安志》、陈仁玉《淳祐临安志》、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宋后,方志已多以“志”名,影响至今。

录。始于魏晋,以后历代都有,但数量不多。如吴韦昭《吴兴录》、唐韦述和贾耽的两种《十道录》,最有名的是宋陈大昌《雍录》

和高似孙《剡录》、清陈廷桂《历阳典录》。

乘。因袭春秋时期国别史晋之《乘》之名而来。方志之“乘”,始于元代于钦《齐乘》,明代有王齐、陈功的两种《雄乘》、耿定《黄安初乘》,清有陈弘绪《南昌郡乘》等。宋代以后,乘和录,其体例与当时以“志”为名的方志基本一样。

此外,历代方志还有名为“经”、“书”、“通典”、“史”、“簿”、“志科”、“谱”、“续志”、“志余”、“略”、“补乘”等,但数量不多,影响不大。

1.3方志种类(www.daowen.com)

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四版),各代总志如《元一统志》、《明一统志》等入K290.1/.7。严格地说,以全国为记载对象的总志(并非“通志”别称的“总志”,详见下文),不能列入方志学的范围。因为所谓方志,正是相对“总志”而言的,两者相互对立而存在,方志不能包含各代《一统志》。

方志的种类只能在下列范围内:各省通志、府志、州志、县志,和更低级别的乡镇志,及特种方志,如边关志、山志、水志、桥志、金石志等。现代方志除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通志、市(自治州)志、县(区)志、乡镇志、村志外,还有大量的专业志或部门志,如交通志、矿产志等。此类专业志实际上更接近史或地理的体例,故更宜归入各专业史或地理类去。

通志。是记述一省范围的方志,滥觞于宋代之《闽中记》、《广东会要》等合数郡为一的方志,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纂《云南通志》后,“通志”始为省级志书的专称。现存通志大多由明清时代的一省长官如布政使、巡抚、总督主修,督学使编纂。也有称“通志”为“大志”、“总志”的,如明代的《江西省大志》、《四川总志》。

府志。府是省以下、县以上行政区划,大约相当于现代的地区。府志通常由行政长官知府主修。

州志。明清时,属府管辖的州叫散州,直隶省而与府平级的州叫直隶州。州志都由长官知州主修,直隶州的方志书名多加“直隶”二字,如乾隆济宁直隶州志》。

县志。县是基层行政单位,所存方志中,县志所占比例最大。新编方志中,县志也是最多的。如19865月出版的浙江省第一部新编县志——《建德县志》。

乡镇志。记载的范围在一乡一镇。始于宋代,如常棠的《澉水志》就是浙江省海盐县的一镇志。

2.方志的文献性质

方志的文献性质是在不断演变的,从其雏形单纯的史或地,到史、地结合的“亦史亦地”,到史、地不能完全涵盖的“非史非地”百科全书性质,这种变化在目录学中也得以体现。

2.1地理属

封建社会里,方志一直被认为是地理书,属于地理学范畴。盖因方志在内容上与舆地之书非常接近,在方志形成初期甚至是以地理内容为主的,故从《隋书经籍志》以来的公私目录,一般都将其与舆地著述同列在史部地理类。《四库全书》也把方志列在史部地理类的“方志之书”中,包括各省的通志、府志、县志。清代的学者辑佚方志书目大多将其置于地理类,如戴震是此观点的代表人物。

应当注意到,即使方志被列入地理类,但其大的范围还是属于史部。

2.2史属

在宋代,就有学者提出方志是属于史的看法。绍兴九年(1139年)董在为《严州图经》所作序中特地指明,编纂此本图经的目的:备异日职方举闰年之制,使为政者究知风俗利病,师范先贤懿绩;而承学晚生,览之可以辑睦而还旧俗;宦达名流,玩之可以全高风而励节,渠小补也哉。这种“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非地理著述所能承担。明代朱陆槔在其私家书目《万顷堂书目》中将方志列为史部的一个独立门类,之后陈第的《世善堂书目》、祁承的《澹生堂藏书目》、徐乾学的《传世楼书目》、钱谦益的《绛云楼书目》等也先后在史部为方志立了类。方志属史,到清代方志学大家章学诚手里,更是几成定论。

章学诚是我国方志学理论之集大成者,一生参与多部大型方志修纂,主持修编了《湖北通志》,其著述《文史通义》被史志界誉为与唐刘知幾《史通》比肩的我国古代两部最重要的史学理论著作之一。章氏当时的学术地位之尊可想而知。“方志学”在他手中开始成为有影响的新学问。他的方志思想体系主要是“六经皆史”,认为“志属史体”,此论如巍巍高峰,让后世方志学家难以绕开。这样的思维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K92中也得到体现。

2.3方志“非史非地”说

方志在南宋基本定型,但其记载内容一直在不断丰富,体例也在逐步完善,形成自成一体的著作形式,虽是史学的一个分支,但已有别于一般的史学著作。故自宋以来,有许多学者既不把方志看作地理著作,也不把它看作历史之书。司马光评论宋敏求纂《长安志》为“真博物之书”。所谓“博物之书”,用现代图书分类观点来看,当属Z大类综合性图书。

2.4方志在目录学中单独立类

从图书的分类来说,图书部类的分合,是随着学术的发展、书籍的多寡和地位高低而变化的。由于历代统治者对修志的重视,到明代时,方志数量已经相当巨大,所以,官家所编之《文渊阁书目》中,第一次将方志单独立类;稍后万历年间的《内阁藏书目录》,明确将图经、志乘独立门类,与经、史、子、集并列。不过这只是目录学上的单独立类,不是学科上的独立命名。

2.5现代方志学者对方志内容性质的基本认识

现代方志学者大多认为,方志内容广泛丰富,堪比百科全书: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山川水利、物产资源、典制沿革、贡赋徭役、风俗习惯、各类人物、宗教寺院、科举学校、艺文著作、阶级斗争、经济发展、天灾人祸、奇闻逸事,无所不包。尽管它曾经具有过“亦史亦地”的性质,而且封建时代的目录学家在分类时又多将它列入地理类,但方志发展到现在,从它的内容和作用来说,不应再从属于地理;也不能因为它曾是史学发展的一个旁支,而坚持“方志从属历史”的观点。对方志的性质,应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大胆突破,重新作出较为严密的科学的判定。

3.未来图书分类体系中,方志的归类趋势

方志学的发展现在有一个越来越明朗的态势:方志作为记载特定地区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物产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著述,属于广义的历史范畴,但从清代开始,方志学已经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尽管没有被法定命名),因此,未来的“方志图书”分类应该从“史”中剥离出来,有可能、也更应该被归类到综合性图书(Z大类)。考察旧志发展历史,尤其是考察当代新编方志,可从以下3个方面来作判断的依据。

1)方志内容范围涵盖庞杂,现有的学科都可以在其记载范围之内。所以,方志内容不可能是单性质的,而是多学科综合性的。从分类操作上来看,不能以常规的所占篇幅多寡来选择归类倾向。

2)方志的内容是连续的、动态的,相对而言,其他学科可以是孤立的、静态的。以量子物理学为例,该学科文献可以(允许)仅仅记述目前适用的理论、定律、公式,用最新的而淘汰旧的;方志则不然,对于某一事物,除了对现状的记述,还必须对该事物作全盘追溯,以探源求本。

3)文献内容的资料性、实用性,是综合性图书的显著共性,如年鉴、百科全书、词典等。方志的资料性和实用性,历来有“存史、资政、教化”的说法,完全具备综合性图书的特征。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图书分类体系中,方志学是非常有可能而且应该归类到综合性图书Z大类中去。只有这样,方志的学科性质才能真正得到揭示和反映。

参考文献

1.仓修良.方志学通论(修订本).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2.王复兴.方志学基础.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

3.傅振照.绍兴县志章学诚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

(原载2004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