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老舍纪念馆

清明时节缅怀老舍先生,走进老舍纪念馆

1984年,老舍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是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同时也是老舍纪念馆建馆开放20周年。值此清明时节之际,沉痛悼念和缅怀人民的艺术家、一代文人。清明时节,我来到了位于东城区灯市西口丰富胡同19号的老舍故居,缅怀这位伟大的作家、“人民艺术家”。最后我在游客留言中这样写道:“清明时节,走进老舍纪念馆,是对老艺术家的怀念之情,在我的心中老舍永远是个人民艺术家。缅怀老舍先生,并向老舍先生致敬!”
理论教育 2023-07-04

参观老舍先生故居的感受与见解

因为老舍先生出生的第二天正是“立春”,所以父亲给他取名为“舒庆春”。老舍先生曾幽默地说:“灶王爷上了天,我落了地。”1899年2月3日老舍先生出生,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老舍父亲作为北京城的护军死于这场战乱,“满城都是刀光剑影”的童年,老舍先生看尽了旧时北京的衰败和国家的贫弱。老舍纪念馆供图西屋是老舍先生曾经住过的房间。这大量的图片、照片、图书、手稿展示了老舍先生一生的成就。老舍先生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理论教育 2023-07-04

怀念老舍先生与他的故居之旅

随着年龄的增长,作为一个普通的青年文学爱好者,特别喜欢读老舍先生的作品。2019年是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为表达对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我认真地参观了先生在北京丰富胡同的故居,且去了多次。为表达参观展览后的心情,诌诗一首并书如下:参观老舍先生故居有感亲历家国曾受难,沧桑阅尽著名篇。文艺界尽责的大师,你仍在这里;你曾爱过的母亲,她还记得,永远记得你!
理论教育 2023-07-04

丹柿小院:北京人心灵的寄托之所

直到两年前听到老舍研究会史宁的讲解,我才知道原来丹柿小院不是四合院而是个三合院,用北京话说是:三合房。丹柿小院是老舍先生在1950年用自己的版税购置的,按照国家规定是应该给老舍先生分配房子的,可他坚持托朋友帮忙用500美元置换100匹布买下来。8月24日丹柿小院举行了一场平民纪念先生的活动,没有华丽的场面、没有艺术界的名人大咖。演员和观众都是平民,人民自发来祭奠自己的艺术家应该是送给老舍先生最高的荣誉。
理论教育 2023-07-04

追寻丹柿小院的心之旅

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郝贝贝的《到老舍故居上班吧》,非常喜欢,也萌生了要去丹柿小院“朝圣”的念头。今年春节回国探亲,雪后初晴的一天,终于踏进了丹柿小院的院门。老舍先生心中的丹柿小院,异乡人心中的故乡,都是这样吧。
理论教育 2023-07-04

探秘老舍故居的丰富小院与记忆

那天借着到王府井大街做专业课题调研的机会,有幸参观了老舍先生的 故居。老舍故居在王府井大街附近,上午十点街上还不算拥挤,都市的嘈杂声还没到来,我饶有兴趣,边走边看。老舍故居位于丰富胡同19号,这是普通的“二进门”式北京四合院,硬山搁檩,整个院落布局紧凑。时间已经到正午了,我足足在这个不大的小院里待了两个小时;走出来的时候再回望那柿子树,那老舍先生和他夫人热爱的丹柿小院,脑海里闪现他们一起斗鱼的场景。
理论教育 2023-07-04

老舍故居:志愿服务带给我的宝贵经历

在这短短的几个月内,我经历了和老舍故居的初见、相识和相知,对老舍先生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无疑是我人生中一段宝贵的经历。我是一名对外经贸大学的学生,大概是半年前,得知学校有老舍故居志愿讲解的项目,我不假思索地报了名。一周过后,同小组的同学一起早早来到了老舍故居,路上,还时不时拿出稿件看。总之,无论如何,在老舍故居的日子,令我受益匪浅,感慨老舍先生的一生,敬仰人民艺术家的伟大,唯有崇敬与膜拜。
理论教育 2023-07-04

老舍故居:闹市中的宁静胜地

师圣蔓老舍故居坐落在北京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是闹市中一处安静的所在。对于老舍,怕是每个人都不陌生,小学课本里有许多他的佳作。坐地铁前往老舍故居,出了地铁口,本来还在闹市中,七拐八拐就到了丰富胡同,一瞬间,犹如到了世外桃源,走进安静古朴的小院,一下子就隔绝了物质世界的喧嚣,心一下子就静了。在老舍故居的服务主要是向游人介绍老舍先生的生平,提醒一些注意事项。
理论教育 2023-07-04

探寻老舍的爱与热情:参观老舍纪念馆

伊翠端今天去老舍先生家串门。院子的一面墙上有一个电子显示屏,播放着老舍的生平。今天天真冷,我在小院子里一面看,一面走动,我看到了老舍对北京的爱,是化在血肉里,言语无法表达的。我看到了老舍对文学的爱,那是一个文艺界“小卒”的尽职尽责。院子里的树上写满了人们的祈福,我只想说:“老舍先生,我来看您了!”
理论教育 2023-07-04

走近老舍故居:一个守望者的讲解之旅

至今我仍然记得自己第一次踏入老舍故居大门时那种狂喜的心情。在我看来,老舍故居就像是一座神殿。老舍故居被戏称为整条胡同的“大客厅”。终于,在2016年春天我如愿以偿地来到老舍故居开始正式担任志愿讲解员,悉心地为每一位走进丹柿小院的人讲述老舍先生的故事,分享我对他的敬爱之情。老舍先生如此谦逊与低调的态度也深深感染了我,我也立志做一名老舍故居的守望者和讲述者。
理论教育 2023-07-04

走近老舍故居,感受他的怜悯心和勇毅精神

王谢延直前几天,我和妈妈、弟弟一起去老舍故居。老舍先生在这里住了16年,直到他1966年去世。一进故居,我就想起了老舍先生写的散文《猫》。从这几篇文章中,我体会到老舍先生是一个很有怜悯心的人。老舍先生被宗月大师的美好品质感染,舒舍予的名字就体现了牺牲自己、帮助他人的精神。老舍先生还继承了母亲既坚强又勤劳的性格。站在故居的四合院中,望着老舍先生的铜像,我的心和老舍先生连在了一起。
理论教育 2023-07-04

老舍的灵格风录音: 会说话的老物件优化版

阙明扬老舍先生是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纪念馆里有老舍先生用过的老物件,也有老舍先生各种版本的作品。于是,老舍与两位同事共同为灵格风语言中心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套汉语教材和声片——《言语声片》。当时录制这些声片的人就是老舍,这就无形中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会说话”的老物件,让我们可以听到老舍先生年轻时的声音。教材的中文文字全部由老舍亲自用毛笔书写,录制的声片是老舍亲自朗读的。
理论教育 2023-07-04

豪横中的道德坚守:老舍笔下的自尊自爱与担当

尽管老舍代祥子们对社会不公发出了最沉痛的控诉,但是,他并不鼓动这些不幸的底层人起来进行暴力革命,他对现代民主政治也不甚了解。他从来都不愿意社会走向动荡,而十分担心人的道德败坏。他常用“豪横”这个词赞美在贫困中自尊自爱、刚强而有骨气的人。这是小说《我这一辈子》中那个失业老巡警的自白。老舍继承了母亲这种肯吃亏、有担当的品质,他一辈子也是那样的内方外圆、孤高豪横。
理论教育 2023-07-04

走进丹柿小院,追寻北京文化名人之足迹

富诚凯清明前夕,我们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老舍故居——丹柿小院。院内有两棵柿子树,从书上我知道这是老舍夫妇亲手种下的,每到秋天,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老舍夫人胡絜青先生称这里为“丹柿小院”。看到这里,我被老舍先生这种认真、细心的工作态度感动了。因1951年创作了话剧《龙须沟》,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理论教育 2023-07-04

解读故宫与现代作家笔名的联系

陈雨“皇帝的一天”主题教育活动结束了,我望着怀抱奖品笑得很开心的孩子,指着这一片红墙黄瓦说:“问你个谜语,故宫——打一现代作家的笔名。”直到解放后,先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这座“丹柿小院”就是先生的居所。我满意孩子的理解,告诉他,这个谜语还有一层意义:无论谜面的“故宫”,还是谜底的“老舍”,今天都已成为我们这座文化古都、世界城市最光彩夺目的“名片”!
理论教育 2023-07-04

安恬故园:老舍笔下的北京

老舍对北京的情感是一个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眷恋。在他心中,北京不是彰显皇权或施展政治谋略之地,而是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安宁的温馨家园。正是这城与人和谐共生的关系,奠定了老舍生命的安宁感。同时,老舍笔下的北京诗情,是都市平民日常生活与乡土田园诗意的融合,也绝不同于海派文学中的都市摩登、西洋风味。
理论教育 2023-07-04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