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误读中国经济

资本投入是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

·无论是发达还是发展中经济体,TFP只是很小的经济增长来源,分别拉动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GDP年均增长的0.5%和0.6%;·劳动力投入分别拉动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GDP年均增长的0.8%和1.2%;·资本投入是索洛增长核算法中最重要的增长因素,分别拉动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GDP年均增长的1.6%和2.5%。因此,发展中经济体有机会追赶发达经济体,64%的原因是资本投入的增加,29%的原因是劳动力投入的增加,仅7%是因TFP的提高。
理论教育 2023-05-24

美国经济国际竞争力下滑的原因及影响

相反,里根当选总统后,美国国际收支平衡急剧恶化,即美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大幅度下降。到1987年,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占GDP比重达到3.3%,显示了二战后美国竞争力出现前所未有的恶化。但就经济层面而言,里根统治下的美国竞争力遭遇严重下滑。正如下文将要分析到的,里根的经济政策对美国经济的长期影响更大。但“里根经济学”对美国经济最直接的伤害是美国国际竞争力的退化,从而对美国国内经济结构造成最持久而深远的伤害。
理论教育 2023-05-24

如何引领国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跨越发展?

中国目前正在按照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框架对国有企业进行重大改革。在西方被支付给私人股东的股息,在中国则可以通过国有企业进行投资。相反,中国国企的国有属性意味着,它们可以在需要时被导向投资。从2007—2014年,中国GDP增长了79.9%,而美国仅为8.2%——中国的经济增速几乎是美国经济的10倍。但在现实中,尤其是在高速列车的全球竞争方面,中国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国际化的。
理论教育 2023-05-24

在新常态下,政府投资成为中印两国经济增长的关键

中国和印度是目前世界上增速最快的两大主要经济体,两者发展模式有相同之处,但截然不同于增长缓慢的西方经济体。在中国和印度经济快速扩张的过程中,政府投资均快速增长,民间投资则要么增长非常缓慢,要么下降。正如下文所示,在新常态全球经济形势之下,政府投资快速扩张与经济快速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过分依赖民间投资则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相信这有助于认清最近热议的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在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理论教育 2023-05-24

劳动分工、社会化劳动与经济发展潜能

第二部分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原理,就马克思对劳动社会化所带来影响的分析,及其对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影响,以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及全球化/地缘政治的特征进行了论述。这也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正如上文所述,马克思与斯密对经济学术语的详细分类,只是体现劳动分工/劳动社会化所带来的影响而已。但它表明,现代计量经济学研究充分印证了马克思的分析。
理论教育 2023-05-24

一带一路:全球化大趋势的顺应

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最近推出的重要政策。这一政策同时结合了经济和外交,成为两会主要议题之一。但是“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不应被看作短期的或特定的政策。这一全球性的背景说明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由来。在目前的汇率水平下,这一差距缩小到18%,但是美国人口是德国人口的3.8倍。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是一个国家,但它却是一个大陆规模经济的体量。
理论教育 2023-05-24

美国固定投资所占GDP比重不断下降

图4-28呈现的是1929—2016年美国净固定投资占GDP比重比较,发展曲线显而易见。二战期间的1943年,美国净固定投资占GDP比重出现空前增长,达到14.8%。此后五十多年,美国净固定投资占GDP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降至2.1%的低点,直到2016年才仅升至3.8%。图4-28美国净固定投资占GDP比重比较资料来源: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发布的《国民账户》表1.5.5和5.1数据计算。
理论教育 2023-05-24

「劳动分工与中国开放政策」

从全球性、普适性的经济角度明白了劳动分工的重要性,也就容易理解中国开放政策的意义所在。劳动分工并不纯粹存在于国内。这些事实是中国开放战略取得成果的原因。劳动分工是经济增长中最具分量的要素,分工的结果将助推全球化,使进口替代战略难以执行,进口替代战略一直是后发国家尝试建立自足型经济的主导形式。中国开放政策的成效显而易见,毋庸赘言。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国际贸易的开放程度要高于美国。
理论教育 2023-05-24

经济体快速发展的迹象

从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过渡到高收入经济体的国家如此凤毛麟角,意味着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遭遇失败。本文旨在论述发展中经济体实现经济增长的国际事实。如果中国依据过渡到高收入经济体的错误理论实施政策,那么这种政策必将失败,由此带来的负面后果将波及逾十亿中国人,阻止中国实现民族复兴。
理论教育 2023-05-24

打造命运共同体:国际化生产连接着国家的未来

马克思在“社会化劳动”的范畴之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仅从劳动分工这个方面看待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他们的分析可谓异曲同工。国际化生产为国家之间双赢关系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所有国家的经济都面向国际开放,由此必然导致国家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加深,创造出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便是本届博鳌亚洲论坛的核心概念。这便是中国提出亚投行等基建举措的重要性之所在。
理论教育 2023-05-24

包容:化解文明冲突的有效途径

此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话中,习近平更加广泛地总结了中国对文化交流的思考,指出不同文明和文化都起源于人类经验的结晶: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因此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与文明层面,中国提出的构想都是双赢的。
理论教育 2023-05-24

为何苏联经济制度在1929年后遭遇失败?

1929年后苏联建立的经济结构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显然,1929年后苏联推行的经济制度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是极“左”的冒险行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引入了管制经济制度,逐步将所有重要经济行业转为国有企业,在农村普遍建立了农村人民公社。显然,这种经济结构比1929年后苏联实行的单一公有制经济制度更符合马克思的设想。
理论教育 2023-05-24

凯恩斯经济学:为何在西方遭遇反对?

因此,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不同,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西方经济体持续缓慢增长是受到全球化崩溃或国际劳动分工中断的根本性影响。也就是说,西方发达经济体净固定投资占国民总收入比重下降了近70%。因为资本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二重要因素,固定投资严重下降必然导致西方经济体经济严重放缓。
理论教育 2023-05-24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探析

用经济学术语来说,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就是交换价值向使用价值过渡的过程。马克思在其后来的作品中,对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将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做了更详尽的分析,与《共产党宣言》所做的分析完全一致。
理论教育 2023-05-24

中国如何应对西方长期的新庸俗?

笔者且在此处谈谈几点看法:首先,从这些长期趋势来看,中国的新常态应对西方经济体的“新平庸”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要做到有所准备,从而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最后,发达经济体试图扭转其增长率下降,以及避免“新平庸”所采用的手段显然遭遇了失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将继续面临西方经济体整体增长持续放缓的挑战。
理论教育 2023-05-24

中国市场经济的真谛被人误解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正确的。一个众所周知的威胁,就是以各种方式反对市场经济以实现重回管制经济的企图。这说明有些人只是口头上主张“市场经济”,但事实上他们并不明白何谓市场经济。与此同时,随着投资率下降,中国利率已有所上升。中国也必须制定旨在维持这两项增长率的政策。实施“市场浪漫主义”政策必然会产生中国当前正经历的金融和经济问题。
理论教育 2023-05-24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