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与商业化经济研究

宋清间土地市场交易秩序的完善

宋清间,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土地买卖受到国家的制度许可。国家对土地市场的管理则着重于建立和维护合法的土地交易秩序,以保障交易双方权利实现。当“亲邻优先权”成为压低土地价格借口,侵犯土地卖主的收益,从而破坏土地市场正常交易秩序,政府便以法律形式对其加以禁止。
理论教育 2023-05-26

资本渗透经济作物生产的影响

借贷资本对经济作物生产环节的渗透主要体现在放贷者以预押农产品的形式向生产者放贷生息。明清时期在我国局部地区的蚕桑业、甘蔗、烟草、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业中,已经出现了资本向经济作物生产过程的渗透。资本向经济作物生产环节的渗入表明经济作物种植业商品化程度的加深。在市场供需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双重因素下,通过借贷资本来进行经济作物生产的小农家庭面临着更大的投资风险。
理论教育 2023-05-26

土地所有权结构变革分析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但土地所有制结构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而且土地占有制的运动机制和运动趋势明显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土地的这种经济性质和政治性质就要求推动土地所有制和占有关系凝固化。总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土地是被人们无限追求的稀有财富形式,但是土地运动始终没有能够带来传统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突破。
理论教育 2023-05-26

国家农贷的演变:常平仓、义仓制度在隋唐至明清时期的发展

作为我国古代国家仓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平仓和义仓也是国家农贷的物质基础。隋唐至明清时期,常平仓虽屡经置废,但其国家农贷的职能基本得以传续。隋至宋,常平仓、义仓制度相对稳定,国家农贷活动能较好地进行。元代,常平仓、义仓的职能和性质有所变化,常平仓、义仓的国家农贷职能缺失。清代雍正时常平仓、义仓制度普遍设立后,乾嘉时期常平仓、义仓的国家农贷职能得以充分发挥。
理论教育 2023-05-26

经济作物种植业的首次引种高潮

在粮食产量提高的同时,经济作物的种类和生产规模都有了新的增长,而且经济作物种植业逐渐摆脱作为粮食种植业附庸的地位,逐步从农业中分离开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以荏和芝麻为代表的油料作物开始种植。秦汉时期疆域的拓展,与域外各民族间科技文化交流增强,从而引进了一批新的作物品种,丰富了经济作物的种类,形成了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作物引种的第一次高潮。大麻在秦汉手工业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理论教育 2023-05-26

农业要素市场发展:助力农产品商业化

至清代,农业雇工市场已有所发育。明清时期,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为经济作物种植业中商品化劳动力的投入提供了条件。民间农贷市场的发展对我国古代农业商品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我国古代,除了地主、商人等投资主体直接以购买土地、雇佣劳动力等方式自主经营农业以外,民间资本通过向农业生产者放贷,以利息的形式间接获取农业生产的经济收益,进而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理论教育 2023-05-26

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和特征

在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中,相继发明和推广了铁犁、耧车、风车、水车、石磨等农业耕作、水利灌溉和农业加工方面的新型生产工具。在中国传统农业经济中,形成了一整套农业知识体系和农业技术体系,这是世界上传统经济时代最为发达的知识与技术体系。但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却是超常的。纵观世界,中国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得如此充分,历经这样漫长的过程而没有中断和衰亡,的确是绝无仅有的。
理论教育 2023-05-26

国家雇佣农民在元代的普遍现象

国家虽然给予受雇者一定的佣钱,但带有一定的行政强制性。到元代,和雇的涉及范围扩大,使用次数增多,逐步成为了一种制度化的常态。其一,国家雇佣农民大规模的耕种荒田。由此可窥见元代政府对国家雇佣行为规范要求之严格。元代律法中规定国家雇佣劳力及百姓车船,皆需“两支平价”,付给受雇者一定的钱物作佣酬。国家雇佣百姓车船运输物资
理论教育 2023-05-26

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

中国独特的地形条件对中国农业文明的发生和发展也有着显著的影响。中国发达的农业经济和农业文明就是在这样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黄河流域中游由于地势较低、气候温和、黄土疏松易耕,具有发展旱地农业的较为理想的条件,成为北方农业的发祥地;长江流域下游则由于雨水充裕、气候湿热,成为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
理论教育 2023-05-26

两宋时期商业繁荣:从市坊制度到全球贸易

两宋时期商业繁荣,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两宋时期的商业繁荣是全方位的,不但商品的种类繁多,而且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都很繁华。开封自五代开始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商业也空前繁荣。
理论教育 2023-05-26

民间农贷演进趋势及对农业影响

我国古代民间农贷市场放贷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我国古代民间农贷利率普遍高于同期法定利率,民间农贷的高利率趋向明显。宋代民间农贷年利率亦多达100%。元代官方法定放贷利率为月息三分,但元代民间农贷利率依然高于官方法定利率,“添利息每两至于五分或一倍之上”,高者更有数倍之息。民间农贷并不是长期维持在高利贷的水平,货币借贷的利率水平在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
理论教育 2023-05-26

经济作物品种的大增长与第二次引种高潮

魏晋至隋唐时期,经济作物的种类有了更大的发展。嗜好作物的发展则集中表现在茶叶集中产区的形成与槟榔的引种成功。园艺作物品种大量增加。政府的鼓励和硬性规定促使桑树的种植趋于普遍。在汉武帝平定南越后,从南越移植至上林苑的扶荔宫中的奇花异草中便有槟榔,但槟榔为热带作物,因而向黄河流域的引种栽培失败。
理论教育 2023-05-26

宋代茶业经济的历史地位分析

由于北方产马地区大部分被辽、西夏和金的势力所覆盖,所以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都在政策上采取措施限制战马大量流入宋,并在战场上有意掠夺宋国战马,经常造成宋国战马严重短缺的局面。在宋代较长的历史时期之中,这种现象一直存在。粮食也是与茶叶交换的重要商品,它虽然不是贵重商品,其自身价值较小,但一直在社会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理论教育 2023-05-26

我国古代土地的经济价值探析

在传统农业时代,土地作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使用价值。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而这种有用性决定于该物体的属性。因此,在我国传统农业时代,土地的价值内涵应为土地所有权所派生出的利益关系以及人类开发土地所凝结的劳动。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所有制便规定了土地所有权利的分配关系。
理论教育 2023-05-26

田里不鬻土地买卖禁令的改革突破

即使是在西周“田里不鬻”禁止土地买卖的制度约束下,贵族阶层还通过各种形式来增加自己占有的土地面积。铭文记载土地交易时均有执政官在场,并界定涉及交易的土地四至,表明当时土地不许买卖的禁令已经开始被贵族打破。西周至战国,土地买卖禁令的突破历程大致为西周中期诸侯贵族间通过典当、赠予等方式进行土地的交换。土地买卖禁令的突破正是社会对土地经济价值实现的迫切要求。
理论教育 2023-05-26

规范化的元代民间农业雇佣行为

虽然元代国家为雇主的农业雇佣行为成为常态,但民间农业雇佣行为依然在史料中有所体现。伴随着国家对农业雇佣行为的干预和律法诏令中对雇佣关系的规定,元代民间雇佣行为趋于规范化。元代诗词碑刻中亦有农业雇佣的记载。从元代契约格式中所体现出的变化可窥得其时民间农业雇佣关系中主雇双方地位的变化。最后,元代契约中增加了受雇者人身伤亡,雇主不负责任的条款。
理论教育 2023-05-26
-已经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