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中国佛教圣地,寺庙揽胜

中国佛教圣地,寺庙揽胜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寺庙揽胜最早的佛教寺院中国的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明帝命令把佛经保存于皇家图书馆中,并仿建了我国第一座佛寺,因佛经是由白马驮来的,因此得名为白马寺。寺庙大门外,安放着两匹石质白马,以作纪念。白马寺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后经多次修整已焕然一新,成为游览胜地,也是许多国家佛教徒朝拜的圣地。少林寺创建以来,历经盛衰。

中国佛教圣地,寺庙揽胜

寺庙揽胜

最早的佛教寺院

中国的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东汉明帝刘庄一次梦见一个十分高大的金人,头顶放射白光,在殿庭上飞绕。次日,大臣傅毅说这是西方的“佛”。于是,汉明帝派蔡忄音、秦景等于永平七年(公元64年)领了十几个人到天竺(印度)拜佛取经,在大月支国(今阿富汗和中亚一带),碰到天竺的著名法师迦叶摩腾(也叫摄摩腾)和竺法兰。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两位法师来到东汉都城洛阳,带来了佛经释迦牟尼像。他们编译了一本佛经,叫《四十二章经》,开了汉字佛经的先例。明帝命令把佛经保存于皇家图书馆中,并仿建了我国第一座佛寺,因佛经是由白马驮来的,因此得名为白马寺。寺庙大门外,安放着两匹石质白马,以作纪念。因白马寺是最早的佛寺,因此,不少史籍也称其为佛教的“祖庭”。

白马寺建成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代多有修缮,唐代武则天时兴建的规模最大。现存寺宇大部分是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56年)所建。

白马寺北靠邙山,南望洛水,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大门不同于一般的佛寺,建成券门、牌坊式。从南到北,沿中轴线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殿、观音阁、毗卢阁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大雄宝殿,是僧侣举行佛事活动的地方。台基约有1米高,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面宽5间,南北进深4间,单檐歇山顶。门窗用格扇。后壁和两山用梯形青石和青砖镶砌。毗卢阁是白马寺里最后的一个殿堂,它建在一个名叫清凉台的高台上。这是我国高台建筑遗留下来的一个实际例子,重檐歇山顶,彩栅朱柱,具有鲜明的东方建筑的特点。寺内中轴线西侧,还建有一些左右对称的厢房式建筑。各个殿宇内佛像俱全,佛龛精美。山门内东西两侧的柏树林里,各建有一座墓冢,用弧形青石块包镶,分别是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墓。墓上题刻着宋徽宗赵佶给两位法师的封号。

寺山门外东侧,建有一座密檐式砖塔,叫齐云塔,方形,13层,高50米,中空,可以上下,整个塔结构严谨、宏伟壮观。原塔是唐代木质塔,宋靖康元年(1126年)毁于火。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在原址上重建,是不可多得的金代遗物。

白马寺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后经多次修整已焕然一新,成为游览胜地,也是许多国家佛教徒朝拜的圣地。

禅宗的“祖庭”

河南省的登封少林寺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它始建于南北朝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是魏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而敕建的。南朝刘宋末年,南天竺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从印度经过广东、南京等地,于孝昌三年(527年)进入少林寺,并在少林寺后五乳峰上部的一个天然石洞中面壁9年(号称10年),创立了我国佛教的禅宗,因此,佛门称达摩为禅宗的初祖,少林寺就成为禅宗的“祖庭”。

少林寺位于中岳嵩山的西麓,距登封县城西北12公里。因其坐落在少室山阴丛林茂密之处,故得名。清初景日畛在《说嵩》中解释说:“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少林寺所处的位置自然风景绝佳,东面是太室山西麓,西面是著名的塔林,南面是少室山峭壁,北面是五乳峰,嵩山八大胜景之一的“少室晴雪”就在寺前。山门外,少溪河似一条玉带绕寺而过。整个寺区,山环水抱,峦峰秀丽,林茂地幽,一派灵气。古往今来,不少墨客文人来此吟诗作赋,使少林寺声名日著。

少林寺创建以来,历经盛衰。唐代兴盛时,曾拥有土地930多公顷,殿堂楼阁5000多间,有“天下第一名刹”的称号。清朝以后,少林寺逐渐衰落,特别是民国十七年(1928年),军阀石友三放火烧毁了少林寺的大部分建筑,如天王殿、大雄殿、法堂、钟楼、鼓楼、紧那罗王殿、六祖堂、香积厨、仓库房、东禅堂、西禅堂、静室、客堂、跋陀殿、十方堂等,大火燃烧了45天方熄,使一座海内巨刹到处残墙断壁,破败不堪。

解放以后,少林寺得到多次修葺,在原来的基础上,落架修复了千佛殿、地藏殿、初祖庵大殿,翻修了立雪亭、方丈室、东西僚房、退居房、配房,恢复重建了天王殿、东西禅堂、紧那罗王殿、六祖堂,新建起了僧院、碑廊、锤谱堂,整修了院落、塔林、石刻等,一些其他建筑也在准备修复、翻新,使少林寺恢复了往日的兴盛景象。

目前,少林寺的建筑主要有7进院落,总面积30000余平方米,最前面是山门,面阔3间,单檐歇山式,是清代建筑。门上“少林寺”的匾额是清康熙皇帝亲题。山门后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室、达摩亭、千佛殿等。其中千佛殿进深3间,面阔7间,面积300多平方米,高约30余米,是寺内现存最大的佛殿,殿内供奉明代铜铸莲花座毗卢佛像,东、西、北3面墙壁上有明代绘制的500罗汉朝毗卢大型彩色壁画,面积达320多平方米。殿内砖铺地面上有并列4行共48个少林拳“站桩坑”,是历代少林僧人练拳习武的脚坑遗迹,殿外有座大型石砌须弥座式月台,边缘建有石雕栏村。月台3面出阶,正面台阶中间卡砌“御路”,上面浮雕“二龙戏珠”、“群鹤市莲”等,形象生动,雕工精美。另外,寺内还保存有唐以来的碑碣石刻300余品,墓塔220多座,有很高的文物和建筑价值。

现存最早的清真寺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寺院,也叫做清净寺或礼拜寺,我国的伊斯兰教是由外国传入的,随着该教的传播,清真寺也在各地兴起,现存最早的清真寺是福建泉州的清净寺。

清净寺位于泉州市涂门街,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初名“圣友之寺”。元至大三年(1310年),耶路撒冷人阿哈玛出资重修,以后又历经修建,但仍保留着创建时的风貌。

清净寺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建造的,全部用花岗石筑造,主要建筑有寺门、奉天坛、明善堂等。

寺门南向,临街,高20米,宽4.5米,穹顶尖拱形,全部由青白花岗石砌成。门洞有10多米长。门洞上方有一个平台,平台四周砌有回字形的砖垛。早先,这个平台上建有一座望月楼,还有一座尖塔,后来毁于战火。门外壁最高处,有一列古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石刻。

奉天坛在寺门的西边,门顶为尖拱形,门楣上刻着古阿拉伯文字。进门之后,是一个面积很大的废墟,曾经是礼拜堂,如今只剩4面石墙。南边的一面墙开了4个长方形的大窗,各窗之间,有6个尖拱形的壁龛,正中的大壁龛中,刻有7行古阿拉伯文字。废墟两边墙的正中间,还有一个尖拱形的大壁龛,是伊斯兰教的阿訇讲经的讲经台。

明善堂在奉天坛后,是一座两进式中国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大门两边是厢房,中间是天井,左右两边有走廊。

寺内保存有许多的碑刻,有些碑文记载了宋代和元代修建这座寺宇的时间和经过,有的碑文还详细记载了当时宗教仪式和教徒的活动情况。里面还有一方明代的石碑,是一道明王朝颁发的谕旨,内容是有关保护清净寺和尊重外国教民的。

10世纪时,正是我国的北宋时期,当时泉州是港口,各国的商人很多,不少人带来了宗教和西方文化。据说穆罕默德有4个得意门徒,其中有2个在泉州一带传教。清净寺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最大的道庙

道庙是我国寺庙建筑的重要一支,遍布全国各地,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河南的中岳庙,这座庙宇还是我国著名的五岳建筑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中岳庙位于中岳嵩山之太室山南麓黄盖峰下,在登封县城东4公里处,占地约10万平方米,南北全长6500米,现存殿宇、楼阁、廊庑等400余间。中岳庙的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秦,后几经迁徙、更名。现在的庙址迄于唐玄宗初年(713年),宋乾德二年(964年)和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两次增修殿宇、行廊等900多间,并改塑神像,绘制壁画几百幅。这座庙宇在当时“飞殿映日,杰阁联云”,是为全盛时期。金、元、明、清屡有废兴,至清乾隆年间几次大规模修葺、扩建,奠定了今日中岳庙的基础。

中岳庙现存的个体建筑及总体规模与乾隆年间“钦修中岳庙图”基本一致,这组建筑群以一条南北轴线贯穿,最南端布置了砖砌牌坊“中华门”和供过往行旅拜谒的八角重檐“遥参亭”,然后布置有天中阁、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等7幢建筑,再往北的原中岳庙旧址黄盖峰上还保留了一座黄盖亭,作为这条轴线的终端。

天中阁原为中岳庙大门,最初叫“黄中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建为阁,清代进行了重修。此外,中轴线上的建筑,除几道大门外,最主要的为中岳大殿。这座殿宇面宽9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式屋顶,坐落在2米多高的台基上,气势雄伟、壮丽。殿前设有宽敞的月台,台前出三陛,正面满施木棂花门窗,与檐下精巧的斗拱品配得体。殿内当心间正中天花尚保留有一精美盘龙藻井。

解放后曾多次对中岳庙进行了修缮、整饰,使这座郑州地区最大的寺庙成为供人们游览的名胜,在几公里以外的郑——登公路上便可看到这个依山势起伏自北而南,自上而下铺陈开来的庞大建筑群,景色异常壮观。

此外,中岳庙内的早期文物尚保存有形象古拙的汉代石阙——太室阙,及石雕守门人翁仲像;书法艺术的珍品,字体雄健的魏太安二年(456年)“中岳嵩高灵庙之碑”;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铸造的形象威武之4铁人像;宋开宝六年(973年)“新修嵩岳中天王庙碑”之碑;刻有金代中岳庙庙貌的“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碑”等。这些珍贵文物不仅是研究中岳庙寺史的主要佐证,而且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及文化史提供了极其可贵的资料。庙内还有古柏300余株,增加了古庙的肃穆气氛。

宫殿式庙宇

我国最大的宫殿式庙宇是西藏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布达拉,或译普陀,梵语的意思是“佛教圣地”。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市西北角的红山上,海拔3700多米,是我国最高的一座宫殿式建筑,过去曾是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公元641年,吐蕃国国王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为此而建造了这座宏大的建筑。据说当时仅殿室就有1000多间,宫门外还建有一个60米宽,100米长的跑马场,场地下面砌砖,上面铺木板,非常讲究。但这最初的宫室,现在除了两处外,其他的都毁坏了。清顺治二年(1645年),达赖五世阿旺洛桑嘉措受封为西藏地方政教领袖,派总管第巴·桑结嘉错大肆加以扩建,整整修了50年方完工,后来又做了较大的扩建,才成为今天的规模。顺治十年(1653年),达赖五世由哲蚌寺移居布达拉宫,此后,这里一直是西藏地方的政治中心。

红山是一座孤零零的小山,布达拉宫就建造在山南坡,整个建筑依山而建,从山下一直修到山上。整个红山的一面,差不多都被宫室占据了。建筑式样中间高,两边低,主楼有13层,高117.19米。东西长360米,南北宽500多米,占地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中间一部分建筑的墙为红色,两边和下层建筑的墙为白色,红白相间,十分醒目

布达拉宫从地面到宫殿,修有250多级石阶,全部是花岗石砌成,石阶以上的半山腰中,有一个大广场。穿过广场,才进入布达拉宫的各个殿堂。宫内除宫殿外,还有佛堂、经室、平台、庭院、金塔、五座覆盖金瓦的宫顶和最底层的监牢。整个建筑内,宫室房舍穿插曲折,飞阁层楼交错配合,雕梁画栋金光灿烂。环绕正殿有8大祭堂,每一祭堂有一座金塔。各处门廊过道,布满鬼神、菩萨图画,各处供奉着大小不等,神态各异的数万尊佛像。在7世纪保留下来的低矮观音堂里,还保留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泥塑像。

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叫白宫,主要是达赖的寝宫、客厅、饭厅、仓库、经堂和办公的地方。这些建筑十分讲究、宽阔,其经堂可以容纳500多个喇嘛念经。另一个部分叫红宫,主要是各种佛堂和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其中达赖13世(1826 ~1933年)的灵塔,式样与北京北海的白塔相似,外部用金皮包裹,高达14.85米,直穿布达拉宫数层楼。据统计,用在宫中一个墓塔的纯金达18800盎司(1盎司为1/16磅),珍珠20万粒,各种宝石40000多颗。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室内墓群。

布达拉宫集中表现了藏族建筑的各种式样,但同时又具有内地建筑的风格,如它的宫顶是歇山式,上面盖上镏金的铜瓦,显得十分壮丽。檐部的斗拱,也有明清斗拱的式样。因此说,布达拉宫也体现着汉藏文化的交流。

西藏的哲蚌寺

我国众多的喇嘛寺院中,最大的是西藏的哲蚌寺。

哲蚌寺位于拉萨西部格培山(增善山)的山腰上,距拉萨5公里,该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由嘉详曲吉受宗喀巴之命督建。白色为主调的建筑错落重叠,犹如米堆,遂以“米堆”为寺名,音译为哲蚌。

哲蚌寺与甘丹、色拉两大寺一样,类似于佛教大学。寺内有数学、教仪、教务、杂务4部,并设有4所扎仓(学院):罗塞令、果芒和德央扎仓以学习显宗理论为主;阿巴扎仓则研习密法。扎仓之下为相当于系一级组织的康村,也是习经喇嘛的宿舍。例如,桑罗康村是蒙古族喇嘛的住所;哈木东康村是青海地区喇嘛的住所;罗巴康村是四川、昌都地区喇嘛的住所,等等。

哲蚌寺殿堂中,错钦大殿最为宏伟。这是一座典型的扎仓建筑,其平面按转经礼仪布置,由门厅或前廊围成的天井、经堂、佛殿组成一个整体建筑。经堂为扎仓建筑的主要部分,其规模大小取决于该寺喇嘛的多少。错钦大殿经堂近2000平方米,有立柱183根,可容9000喇嘛诵经。经堂中部凸起天窗采光,天窗周围满挂彩色唐卡、帷幕,造成了光怪陆离的宗教气氛。佛殿幽暗,只有一小束光线穿过天窗直射佛像,从而展现出“举世浑黑,唯有佛光”这一主题思想。殿内的文殊像、白伞盖像、弥勒像等颇具尼泊尔和印度风格。该殿2层为藏经室,其中经架无隙,三藏皆备。2世、3世、4世达赖的灵塔,设置在错钦大殿的配殿。为了向诵经喇嘛供应酥油茶、大殿旁还附设伙房。

哲蚌寺是2世、3世、4世达赖坐床之地,寺内的噶丹颇章宫又是噶丹颇章王朝达赖的宫室,因此位居显要。论规模,该寺亦为3大寺之首,喇嘛定额达7700人。(www.daowen.com)

喇嘛寺庙群

在河北省承德避暑山庄的东面和北面的山坡台地上,环列着大大小小11座喇嘛寺庙。其中第1座溥仁寺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最后一座须弥福寿之庙建成,前后共达66年。由于这11座寺庙中有8座由朝廷派驻喇嘛,由理藩院发放银饷,而且又都在京师之外,因此,人们习惯称这一片庙宇叫外8庙,这里是我国最著名的喇嘛寺庙建筑群。八庙中,除康熙时建造的溥仁、溥善寺(已无存)外,其他寺都面向山庄,象征各民族心向中央,海内一统。8座庙都依山而建,布局自然,气魄宏伟,但又形式各不相同,造型上包括了汉、藏、蒙的建筑形式,有重要的建筑学价值。

普宁寺在山庄的东北面,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前半部为汉式,后半部仿藏式,大雄宝殿后面的高台上建有仿西藏桑鸢寺乌策大殿的大乘阁,阁高3层,外观6层飞檐,层层内收,最上面以4个小方亭簇拥一个大方亭,亭顶矗立镏金宝殿,通高37米。阁内有一尊木雕千手千眼佛,高22.8米,是亚洲最高的一座木佛像。普宁寺是乾隆二十二年(1755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上层分子达瓦奇在沙俄怂恿下的叛乱之后所建的纪念性建筑。

普乐寺位于山庄以东的台地上,背对棒锤峰,寺门面西,其后半部有1座形制特殊的坛城。城台用大型条石砌筑,3重72阶,层层上收,最高一层正中为一酷似北京天坛祈年殿的圆形殿堂,重檐攒尖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殿内藻井金碧辉煌,藻井下有1座大型木制曼茶罗,顶部为铜铸镏金欢喜佛。殿外四周立有8座琉璃小塔,整个坛城上圆下方,以象征天圆地方。全寺为汉式建筑,但宗印殿屋脊正中的琉璃塔、左右配殿的金刚塑像等又具有喇嘛教的特色。

安远庙的普乐寺北面,传说是乾隆为解除爱妃一香妃思乡之情,仿照新疆伊犁固尔扎庙而建。庙外原有3道墙垣,墙内有64间群房、环拥着2层的主殿普渡殿。目前,庙内只剩立于高地之上的普渡殿。大殿屋顶以黑色琉璃瓦覆盖,附会了黑色属五行之中的水的说法,以利镇火。

须弥福寿之庙位于山庄北宫墙外,是专为赶来祝贺乾隆70大寿(1780年)的6世班禅修建的行宫。行宫的主体是1座3层的藏式高台建筑。实际是一正方环建的郡楼。楼外墙为红颜色,整齐排列着饰有琉璃檐口的梯形窗。楼内设置经堂。红台中央是方形的妙高庄严殿,重檐攒尖式屋顶,覆盖着鱼鳞状的镏金铜瓦,4条屋脊上有8条栩栩如生的金色游龙,呈跃跃欲飞之状,使整个大殿显得非常生动。

普陀宗乘之庙是外8庙中的最大1座,与须弥福寿之庙并列。因其形制仿西藏的布达拉宫,所以人称小布达拉。该庙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占地22公顷,其间不规则地散布着大小20余座白台、塔院。主体建筑是雄踞于山头的25米高的大红台,台下是17米高的白台,全部用花岗岩及砖石垒砌。红台的外观是7层,实际3层,下面4层是假窗,上面3层原有楼,现已毁坏,台中央是万法归一殿。整座庙宇具有强烈的藏族宗教建筑风格。

溥仁寺位于武烈河东岸的山麓下,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建造年代居于外8庙之先,是当年蒙古王公贵族庆祝康熙60大寿而与溥善寺同时修建的,位置在前,俗称前寺,占地面积37000多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有正殿和后殿。正殿称慈云普荫殿,正中佛坛上供3世佛和2侍者,东西两侧供有18尊罗汉,都是用贵重的髹漆夹纻造。殿前左右竖有汉、满文石碑各1通,上刻康熙皇帝撰写的《溥仁寺碑记》。后殿又称宝相长新殿,殿内放置9尊无量寿佛,表示对长寿的希求。

殊像寺位于普陀宗乘之庙的西南,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是一座纯汉民族佛寺式样的寺庙。这座庙是乾隆陪母亲到五台山上香,看到殊像寺后,命人在承德仿建的。庙的建筑以会乘殿为界,分前后两部分。前部有山门、钟鼓楼,正中为天王殿,殿后是35级高坛,上面正中是会剩殿。殿后是坐落于假山之上的“宝相阁”(已无存),是寺内的主体建筑,阁为八角形,阁内原有高12米的巨大骑狮文殊像,阁后是上下各9间的清凉楼,左右配置殿、室、亭、所,高低错落,玲珑别致。

皇帝家庙

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叫太庙,这是皇宫建筑的重要一类,现存最完整的太庙在北京。

在天安门东侧,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公园叫劳动人民文化宫,这里就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太庙。太庙是根据敬天法祖的封建传统设计建造的。它的平面呈南北长方形,由3道围墙构成3层封闭式庭院。最外层的围墙高达9米,南墙正中辟三道券门,用琉璃板镶贴,下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凸出于墙面,线脚丰富,色彩鲜明,与平直单一的长墙形成强烈对比。入门有小河,建小桥五座,再北就是太庙戟门,这是1座5间单檐庑殿顶建筑,屋顶平缓,翼角舒展,是明代的规制。

进戟门以后是一个广阔庭院,北面是太庙的正殿,原是面阔9间的大殿,清代改为11间重檐庑顶殿,外观和等级与故宫太和殿相似,仅尺度小一些。大殿进深4间,地面铺墁特制的名叫“金砖”的烧制砖。大殿所有的木构件都是名贵的金丝楠木,顶铺黄色琉璃瓦。整个大殿坐落在3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显得高大雄伟。这座大殿是皇帝用来祭祀祖先的场所,每逢大祀,如皇帝登基、亲政、大婚及传统祭祖节日,都把祖宗的主牌移到这里,举行袷(音峡)祭。大殿内庑各有配殿15间,东面是供奉有功皇族神位的地方,西为供奉功臣神位的地方。

大殿之后是中殿,又叫寝殿,建筑模式与前殿相同,但规模较小,面阔仅9间,这里是供奉死去皇帝神位的地方。清代从太祖到光绪皇帝的神主牌都安放在这里。两侧各有5间配殿,是储存祭器的地方。

后殿与中殿的大小相同,这里是供奉皇帝远祖神主的殿堂,清代供奉了入主中原以前4个追封皇帝的神主牌位。这些追封皇帝与登极皇帝不同,古称“不腆先君之祧”,所以殿前有一道红墙把它与前殿、中殿隔开,成为一个单独馆落,称为祧庙。

太庙中还有许多附属建筑,如戟门内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井亭,东边建有神库,两边建有神橱。庭院中遍植古老高大的柏树,大部分已有500余年的树龄。

太庙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万历和清顺治、乾隆年间都曾重修,1950年周总理亲自批准,把太庙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建了文化活动厅、艺术活动厅、展览厅、电影馆、图书馆、剧场、棋艺室、体育场等多项娱乐活动设施,南门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横额是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

十字形佛殿

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内东门里街,有一座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佛教寺庙,叫做隆兴寺。该寺有一座叫做摩尼殿的主要建筑,这就是我国现存惟一的十字形佛殿。

隆兴寺创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初名龙藏寺,著名的龙藏寺碑就立于寺内。该寺的旧址是后燕慕容熙所建的龙腾苑。由于时代的变迁,隋代的建筑已经毁坏无存。宋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下令在龙藏寺内铸造铜菩萨像,同时大兴土木,建造殿阁,更寺名为龙兴寺,摩尼殿就是此时开始修建的。清朝康熙和乾隆年间,又对寺院进行了维修和增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修时改名为隆兴寺。

摩尼殿位于寺院的中轴线上,落成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它面阔7间,约35米,进深7间,约28米,四面正中都有出口,出口处设抱厦,抱厦突出于主体建筑,使整个大殿平面呈十字形,这种平面布局的造型,是我国早期建筑中的孤例,也是现存宋代建筑中最特殊的一处。

摩尼殿的中间部分是重檐九脊歇山顶,四面的抱厦山花朝前。抱厦部分比较低矮,中间部分非常高大,很适于佛教建筑对佛像朝拜和进行其他宗教活动的需要。四周的抱厦有主有次,东、西、北3面均面阔1间,为次;南面的1间面阔3间,为主。由于主体建筑和四周的抱厦造型有别,高低不一,使整个大殿不仅有平面布局上的新奇感,而且在主体形象上进进出出,有起有伏,富于变化。加上精巧复杂的斗拱,八方出挑的飞檐,更突出了建筑物的古朴和自然。摩尼殿作为隆兴寺的中心建筑,四面临空,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去观赏它,都能感受到一种美的韵律。

摩尼殿由于其特殊的造型,使内部的分隔处理也与众不同。从正面进殿,仰首而见高大的佛像,佛像的东、西、北3面均有高墙进行分隔,围成开口南向的“凵”字形,使室内的光线比较暗淡,只有佛像金身上不时有折射而至的点点闪光,突出了佛教建筑的神秘气氛,东西两侧入口的对景是大幅的宗教壁画,用立粉贴金钩出画像轮廓,色彩非常鲜明,起到一种衬托佛像的作用。正中佛坛上安置释迦牟尼说法坐像。坐像西侧是站立的迦叶和阿难两个弟子,这些都是宋代原型。坐像两侧盘膝而坐的文殊、普贤两菩萨像是明代补塑的。

为了保护摩尼殿这座珍贵的建筑物,国家拨出专款,于1977 年8月~1980年11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

悬空寺院

我国惟一的崖屋建筑群悬空寺,建在北岳恒山下金龙口西崖峭壁上,距山西省浑源县城5公里。它始建于北魏晚期,约公元6世纪。悬空寺原名“玄空寺”,是选取道家当玄、佛释色空得名。寺内主殿塑有老子、释迦、孔子像。当年,这是一座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典型的寺院。明清以后,群众根据寺院建筑特点,通称悬空寺。

悬空寺有殿宇楼阁40间,都是背西面东,自南而北。这些建筑并不连成一片,而是各自独置。进了山门就是大殿,也是寺内的主要建筑。大殿院内的建筑有危楼(南北对峙,既是碑亭,又是门楼,还兼钟鼓楼)、大殿(即主殿)、经阁、配殿和僧舍等。这些建筑却建在面宽仅20米,进深不足10米的极其有限的空间内,原来是采用了顺山崖凹进的地势,比肩起殿的方法。其中碑亭与钟鼓楼、大殿与经阁都是重楼,而配殿又建在经阁之上,这样就不需要更多的空间。大殿院墙北边,紧依峭壁,有南北高下对峙的两座悬空楼阁。这两楼阁建筑形制基本相同,都是插梁为基,3层檐,3面出廊,歇山顶式。两楼之间,架起30米长的栈道。栈道南侧,又依岩起重檐危楼两层。整个寺院建筑,全都在陡崖上凿洞穴插悬梁为基,参差错落,迂回曲折,既互相对峙,又彼此联系有序,布局十分别致。游人登楼俯视,如同置身霄汉。悬空寺内的各种塑像80多尊,有铜铸、铁铸、泥塑、石雕等,这也是此寺的一大特色。

最早的高层佛阁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建筑,是天津市蓟县城内的独乐寺观音阁。据传,独乐寺最初是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由尉迟敬德监修的。到辽圣宗统和二年(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重修。现所见独乐寺的主体建筑观音阁和阁前的山门,是重修以后保存到今天的建筑物。

观音阁是一座雄伟的佛殿,高23米多。面宽5间,20.23米,进深4间,14.26米。阁内构架高20米,上下共3层,从外部看像是2层。实则中间夹了1层暗层。由于阁内矗立着1座巨大的观音塑像(高16米,立像头顶有10个小佛头,故称11面观音),穿透中、上2层直达阁顶,所以,中层和上层实际上类似两层围绕观音像身的回廊。整个外形与唐代壁画中描绘的同类建筑近似,而内部结构,却体现了辽、宋时代一些显著的特点。如斗拱是横梁与立柱之间过渡垫托的木制构件,在唐宋的建筑物上具有实际的承重作用。以后,斗拱才逐渐演变,几乎成为纯粹的装饰品。观音阁的斗拱式样共24种,设计构思合理协调,和其他部分一起,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再如观音阁的柱网布置采用的是内外两周的配置方法,外檐柱18根,内檐柱10根,构成一个大圈套小圈的双层圈柱平面。同时,全阁的面宽与进深的比率以及高与进深的比率,均在4∶3左右。这样的平面布置与高度的比例,整个结构的完整统一,都是比较稳定的,有利于防御水平推力的破坏。

木结构佛殿

南禅寺在山西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的阳白沟小银河北岸,李家庄西侧。占地面积4100平方米。寺坐北朝南,有山门、龙王殿、菩萨殿和大殿、僧房等建筑。其中大殿高大雄伟,庄严质朴,方整的台基,几乎占了整个院落的一半。大殿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唐代木构建筑。大殿面宽进深各3间,单檐歇山顶,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

大殿共用檐柱12根,以承托檐,殿内没有柱子,墙身不负重大承托力,屋顶重量主要是通过梁架由檐墙上的柱子支撑。四周各柱,柱头微向内倾,与横梁构成斜角,4根角柱稍高,与层层叠架、层层伸出的斗拱构成“翘起”。既使梁、柱、枋的结合更加紧凑,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固力,又使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个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扬、轮廓秀丽、气势雄浑的风格,给人以庄重而健美的感觉。

殿内的塑像,仍然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的珍品。17尊塑像分布在宽8.4米,高0.7米的佛坛上。整个塑像群以佛为中心,构成了动静结合、各具形态、生动活泼的场面。佛坛四周壶门和叠涩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花边和莲瓣,是五台山保存的唐代砖雕艺术的杰作。寺内幸存的3只石狮和1座石塔,也是唐代遗物。

华严寺大雄宝殿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殿是山西大同市城内的华严寺大雄宝殿。这座大殿原是辽代所建,在辽代末年的战火中被毁。金代天眷三年(1140年),在原来的旧址上,又进行了重建。

华严寺大雄宝殿是今天已发现的古代单檐木建筑中体型最大的一座,矗立在4米多高的台基上。大殿面阔9间(53.75米),进深5间(29米),面积达1559平方米。

佛殿檐高9.5米,庑殿顶,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巨大,高达4.5米,这在全国寺院建筑上,也是少见的。殿内正面的佛坛上端坐着5尊遍体金色的大佛。称五方佛。正中3尊系木雕,为明宣德二年(1427年)主持僧了然禅师募造于京师(今北京),其余2佛与两侧的众服侍菩萨皆为泥塑。在佛坛两旁,侍立20诸天,神情不一,姿态各异,身躯均前倾15度,别具一格。佛殿顶部天花板彩画共973块,大部为清代制作,所绘图案有圆环、龙凤、花卉、梵文等,极富变化。

佛殿内四周的墙上,绘满了巨幅壁画,规模之大,在全国的寺院壁画中颇为罕见。内容为释迦牟尼传记、说法图“七地九会”、善财童子53参、罗汉图及千手千眼观音等。殿内还保存了一座高2.5米木雕乾楼模型。楼为八角形,取威镇八方之意,所以又名镇楼。“镇楼秋爽”为大同八景之一。模型是仿制明代大同城西北角的乾楼,此楼在清时已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