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耥子灯历史、分布及演出概述

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耥子灯历史、分布及演出概述

更新时间:2025-0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耥子灯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如皋民间舞蹈《耥子灯》,又名《耥花灯》,是如皋土生土长的汉民族女子群舞。80年代初,县文化馆改编《耥子灯》,取名《看花灯》,参加南通地区群众文艺会演,荣获一等奖。《耥花灯》演出剧照如皋民间舞蹈《耥子灯》因演出不受场地、人数限制,易学易传,流传相当广泛。《耥子灯》由耥子和灯彩两个部分组成。《耥子灯》在宗教活动时称之为“跑方”。

耥 子 灯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如皋民间舞蹈《耥子灯》,又名《耥花灯》,是如皋土生土长的汉民族女子群舞。

《耥花灯》演出剧照

相传明末清初,如皋搬经沈家巷有一个民间艺人沈学成,租种了地主卢万富4亩田,每年要缴24斗租粮。一年冬天完租时,地主硬说沈家的粮潮,逼沈氏在来年元宵再交两斗面粉。沈氏没法,到时让女儿秀凤送去。地主见秀凤眉清目秀,想留下做个丫环,便故意找碴,要留下秀凤作抵押。秀凤不应,地主管家操起斗上的耥子就打,秀凤奋起反抗,夺下耥子逃走。地主派人追赶,秀凤急中生智躲进河边芦苇丛中,将耥子扔到河里,狗腿子看到浮在水面的耥子,以为秀风投河自尽了。消息传到沈家,秀凤的孪生妹妹秀英追到地主家要人,地主以为秀凤僵尸还魂,吓得举家逃走。秀英便把地主家元宵节挂的明角灯和所有耥子都拿回了家,沈学成用唢呐吹起了《观灯调》,指挥秀凤、秀英和邻居家姑娘们,手执挂有明角灯的耥子,随着音乐舞蹈起来。从此,如皋西乡一带,每年的春节期间特别是元宵节,都有“耥子灯”舞。后来,每逢当地的庙会、香期,人们也将民间舞蹈耥子灯又名《耥花灯》拿出来参与迎神赛会。

20世纪50年代,《耥子灯》由二案文化站长马竞成挖掘整理后参加了如皋县文艺汇演。此后,卢港文化站吉书明请搬经庙上腊三和尚(俗名陈子云)修改加工排练,并得到江苏省群众艺术馆下放干部石昭则的指点,再次参加县里汇演获得成功。20世纪70年代江安文化站又进行了恢复排练演出。80年代初,县文化馆改编《耥子灯》,取名《看花灯》,参加南通地区群众文艺会演,荣获一等奖。次年,由石昭则、周忠达指导新民文化中心重排民间舞蹈《耥子灯》,参加江苏省(南京片)民间舞蹈调演获演出奖。1983年,该舞蹈由陈子云传授、吉书明、徐海青等人提供资料,石昭则编撰,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1991年如皋市文化局、文化馆再次组织力量,并邀请省里专家对《耥子灯》进行大幅度的加工提高,取名为《妹子玩耥灯》,参加了江苏省在南京举办的第二届音乐舞蹈节,荣获一等奖。我国著名舞蹈理论家、评论家,时任《舞蹈》杂志主编的王曼力观后高兴地说:“《妹子玩耥灯》的出现,使我们很喜悦,过去有一个剧目救活一个剧种的事实,现在这个舞蹈为民舞的走向打开了一条新路。《耥子灯》舞蹈在集成中已有记载,但你们把它艺术化了,搞得十分欢乐,很有乡土味,是土生土长的,但不是土里土气的。”1992年5月,《妹子玩耥灯》应邀参加了江苏省第三届电视艺术节闭幕式的演出,并作现场直播。2003播年,在“中国•如场皋年长寿艺术节”、“中国•如皋盆景艺术节”上,《耥子灯》又闪亮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受到来自海内外朋友的欢迎和赞赏。

《耥花灯》演出剧照

如皋民间舞蹈《耥子灯》因演出不受场地、人数限制,易学易传,流传相当广泛。如皋西乡的搬经镇、江安镇、常青镇,南乡的长江镇、石庄镇,东乡的新民乡,以及如城镇,《耥子灯》的排练演出都曾风一时。最近,由老年体协九鼎艺术团恢复排练,重新搬上舞台。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耥子”是旧时计量粮食时使用的辅助工具。过去,人们用“斗”、“斛”计量粮食,在其口上用“耥子”将粮刮平。耥子俗称“刮子”,呈“T”形状。民间将耥子柄进行加长,油漆美化处理,在横木两头安装精雕细刻的“如意”,挂上两盏明角灯,便成为“耥子灯”之道具供翩翩起舞。舞蹈音乐采用当地的民歌小调,如《观灯调》、《如皋探妹》等。舞蹈时,十几个女演员,手持耥子灯随着音乐舞动,以“三道弯”、“划8字”、“扭腰小踏步”、“碎步”、“秧歌步”等身段和动作,穿插走“三角菱”、“四角菱”、“六角菱”、“破荷叶”、“双龙入海”、“轻风车”、“十字四门阵”等流动队形。舞蹈欢快、喜庆、流畅、加之灯彩道具工艺制作的美感加动感,寄寓祈求丰收吉祥、国泰民安的思想内涵,具有典型的汉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给人以愉悦心情美的享受。佛道教用来做佛事(道场)时,称“和尚跑方”。由于表演主体、服饰、音乐等元素有所变化,特别是增加了类似“五行八卦”图形画面,内涵亦产生了变化,兼具浓烈的宗教色彩,给人以神秘感和观赏性。

1991年如皋市文化局、文化馆再次组织力量,并邀请省里专家对《耥子灯》进行大幅度的加工提高,并取名为《妹子玩耥灯》

舞蹈道具由耥子和灯彩两部分组成。耥子——木制,呈“T”字形,横木长60厘米,两头安上木雕如意头;竖竿长80厘米,粗细一手握,上绿色油漆。灯具——早期用明角灯,也有用椭圆形红灯,后来改用当地工艺制作精美的粉红色绸缎荷花灯。早期的灯中使用蜡烛,后来的灯中安装有电池灯泡,竖竿儿上连线开关,表演时可手动控制。《耥子灯》的艺术特征表现为:

1.舞蹈音乐的地域性。如皋素有“民歌之乡”之美称。由于地理、习俗、语言等自然条件的综合影响,使如皋民歌既有平原地带圆润开阔的江北特色又有清新、委婉的江南水乡风味。而《如皋探妹》是如皋民间小调中描写男女爱情最具代表性的杰作,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和专家们的推崇。民舞《耥子灯》即采用了此曲调,其明快而活泼的徵调式,优美动听的旋律,时而纤细委婉,如诉如泣;时而欢快奔放,意蕴深长。

2.舞蹈道具的特定性。《耥子灯》由耥子和灯彩两个部分组成。如皋灯彩品种繁多、巧夺天工,争奇斗艳、琳琅满目,源远流长,久负盛名。远在唐代灯彩已经在如皋民间流行。南宋时,江南灯彩技艺融入如皋。该舞蹈采用的明角灯,也叫羊角灯,是用羊角熬胶,制成薄片,透明如赛璐珞,染上颜色,用铜丝做骨架而成。绘以花、鸟、虫、鱼、人物各种图案,配上料珠璎珞的流苏,显得庄重美观,且牢固耐用。清光绪末年,扬州人丁九海迁居如城,在如皋状元坊开设横顺源灯铺,制作的明角灯彩灯曾在江苏省物品展览会上获奖。后来,由于明角灯材料稀少,改用了当地人们喜爱的荷花灯。用耥子挂灯就很美了,道具两头“如意”的巧妙设计,更为舞蹈增添了喜庆丰收、吉祥如意的意蕴。

3.舞蹈画面的流动性。《耥子灯》在宗教活动时称之为“跑方”。不难看出,舞蹈多以流动的队形组合表现意境。通过“穿花转灯”、“对花转灯”、“穿花跑灯”、“转角绕灯”等语汇不断穿插流动,采用“三角菱”、“四角菱”、“六角菱”、“十字四门阵”、“龙摆尾”、“破荷叶”、“乌龙绞柱”、“双龙出海”等阵图,形成一幅幅美丽而又流动着的画面。特别是“转风车”,突出“绕转舞灯”,速度越走越快,给人以“灯似银河天上来”的感觉,从而表达人们欢庆丰收的喜悦心情以及万众闹元宵的浓烈节日氛围。

4.舞蹈语汇的丰富性。《耥子灯》的舞蹈动作离不开特定的道具,除了汉民族女子舞蹈的“三道弯”、“扭腰”、“踏步秧歌”、“耍手绢”等舞蹈语汇外,根据《耥子灯》的特定道具,处理好人与道具的关系,采用了“正耥子高灯”、“平耥子中灯”、“倒耥子低灯”、“高耥子转灯”、“低耥子甩灯”等特定舞蹈语汇。另外,还采用妇女劳动的动作来“玩灯”、“耍灯”。“耥子”本是旧时计量粮食的辅助工具,将此美化后运用到舞蹈中来,挂上灯(“登”的谐音)起舞。寄寓了人们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5.舞蹈传承人的渗透性。如皋宗教历史悠久,名寺古刹众多,高僧辈出,宗教活动频繁,文化内涵丰富,对社会及群众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宗教文化在如皋悠久的历史文化宝库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宗教人士吸收运用民舞《耥子灯》参与佛事仪式活动,这一现象正是文化遗产渗透性的具体体现。有专家说:如皋民舞《耥子灯》既是民间的,也是宗教的。

传承关系及代表性人物

沈学成——明末清初的如皋搬经民间艺人,如皋民间舞蹈《耥子灯》创始人。

《耥子灯》演出剧照

马竞成——20世纪50年代,如皋二案文化站长。《耥子灯》挖掘者之一。

吉书明——20世纪50年代,如皋卢港文化站长。《耥子灯》挖掘者之一。(www.daowen.com)

陈子云(腊三和尚)——20世纪50年代,如皋搬经庙上的和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如皋民舞《耥子灯》的传授者之一。

石昭则——20世纪50年代,如皋搬经人。参与《耥子灯》搜集、整理、加工者。《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如皋民舞《耥子灯》的撰稿人,现已离休

周忠达——20世纪70—80年代,参与《耥子灯》整理、加工、排练者。如皋如城人,老三届插队知青。1975年任本市(县)胜利乡(公社)文化站长。现就职于如皋市文化馆。《耥子灯》的传承者之一。

主要价值

历史价值。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与民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舞蹈利用耥子和灯彩表达农民的思想情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悠久的历史渊源,这和当时当地农耕的发达和文化的提升也密不可分。

艺术价值。《耥子灯》由于灯彩工艺的运用,更为汉民族民间舞蹈增光添彩。其独到的舞姿、舞韵,精彩纷呈的画面,让汉族的民风民俗和传统的节日文化多姿多彩。

审美学术价值。民间舞蹈与当地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价值取向是分不开的。《耥子灯》反映祈年求福的主题思想,最符合历代农民的主观愿望,它把耥子、花灯等日常物品衍化成道具,用在舞台艺术上更有象征意义和亲切感,再加上熟悉的音乐和淳朴的舞姿,必然能极大地丰富人们的文化艺术审美情趣,并为开发利用民间文化遗产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实用价值。民间舞蹈《耥子灯》是众多的江苏民间舞蹈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不仅在文艺舞台上光彩焕发,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已被宗教文化所吸纳运用,成为某些佛事活动的重要形式,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目前保护情况

如皋民舞《耥子灯》传承人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对此项目如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将面临失传的危机,主要问题如下:

1. 《耥子灯》是专家和老百姓都非常喜欢的如皋民舞,在历年重大活动中,还能偶尔出现在舞台上。但作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要保护和继承下来,还需要政策的扶持,在准确地进行文化定位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2. 社会相关方面对民舞《耥子灯》的艺术价值认识不够,对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继承和发展保护意识不强,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未能形成传承、研究、保护的合力

3. 现存的传承人有的已86岁高龄,如果不组织艺术抢救,《耥子灯》将面临失传的危机。

4. 由于多种原因,没有专门的传承培训的队伍和基地。

为了使《耥子灯》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得到传承和发展,如皋市政府已将其列入“民保工程”试点项目,并由如皋市文化馆作为责任单位承担保护工作。目前,已制订了部分保护方案并开始分步实施。

1. 对民间舞蹈《耥子灯》的有关文本资料、音像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工作,现存的资料只是其中之一部分。

2. 在有条件的群众文艺团体中,恢复排练民间舞蹈《耥子灯》,作为保留节目,以备演出、观摩之用。

3. 初步落实培训传承、保护基地。

⑴以如皋老年体协九鼎艺术团为《耥子灯》培训场所。

⑵走进校园,渗入素质教育以达培养新人、拓宽领域、活化传承的目的。

(周忠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