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贵州蜡染:云贵高原上的民族之花

贵州蜡染:云贵高原上的民族之花

更新时间:2025-09-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贰拾捌贵州蜡染:散布云贵高原的民族之花厦门理工学院文化发展研究院肖绯霞贵州蜡染,亦被称作“贵州蜡花”,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贵州蜡染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中国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由于贵州省地处偏僻,蜡染工艺得到了极好的保护和传承,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贵州省80%的市县民间有蜡染制作,安顺市是贵州蜡染作坊最集中的地区。

贰拾捌 贵州蜡染:散布云贵高原的民族之花

厦门理工学院文化发展研究院 肖绯霞

贵州蜡染,亦被称作“贵州蜡花”,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它以素雅的色调、优美的纹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贵州省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蜡染工艺品的魅力除了图案精美外,还在于蜡冷却后在织物上产生龟裂,色料渗入裂缝,得到变化多样的色纹,俗称“冰纹”。同一图案设计,做成蜡染后可得到不同的“冰纹”。贵州蜡染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手工副业,由于贵州省地域和民族多样性的特点,使贵州民间传统印染工艺形成较强的区域性,即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工艺特征。贵州蜡染主要流行于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为劳动人民所创造,也为他们所使用和欣赏。有的具有较为原始的工艺形态,如用动物血液、杨梅汁等直接填红,或用稻草灰混合锅烟煮染等;而有的工艺却比较精湛,如黄平、安顺等地区的苗族彩色蜡染,黔南、黔西南地区布依族的扎染等,其色调之调和、图案之精美,令人惊羡不已。贵州蜡染艺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是中国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

一、贵州蜡染品牌历史及现状

1.从丹寨到白宫

蜡染古称“蜡缬”,“缬”的意思是染彩,它与“绞缬”(扎染)、“夹缬”(印花蓝布)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防染工艺,在唐代十分盛行。宋代以后,中原蜡染逐渐为成本低廉、工艺简单的印花蓝布取代,蜡染中心转向西南。由于贵州省地处偏僻,蜡染工艺得到了极好的保护和传承,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贵州省80%的市县民间有蜡染制作,安顺市是贵州蜡染作坊最集中的地区。改革开放后,贵州蜡染迎来一个高峰期,私人作坊不计其数,注册过的厂家仅在安顺市就有100多家,其中不乏佼佼者。安顺蜡染总厂是国内首家民族蜡染产品的专业生产厂家,该厂生产的“山凤牌”蜡扎染花布畅销国内外市场,2025年产量突破150万米,产值达到1 500万元。在国际国内,贵州蜡染声誉鹊起,20世纪80年代中期,排调镇民间蜡染艺术家王阿勇,曾两次赴美国,进入白宫等地进行蜡染技艺表演,在美国引起轰动,其多幅蜡染作品被美国白宫收藏。美国友人称之为“来自东方的艺术家”,丹寨蜡染也因此被美国人称为“东方第一染”、“飞进美国白宫的鸟图腾”。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由于缺乏市场管理经验、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原因,贵州蜡染发展步伐放缓,甚至后退。原龙头企业安顺蜡染厂也宣布停产,人才四散。此时,家庭作坊式生产厂家增多,但工艺落后,档次低劣,盗版横行,蜡染产业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遭到极大破坏。

2.老品牌焕发新光彩

2025年后,各级政府和蜡染界直面问题,持续努力,贵州蜡染行业发展开始呈现新局面。

(1)龙头企业逐渐增多。目前,贵州省多个县市出现本地龙头企业,如安顺九龙民族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丹寨宁航蜡染公司、平坝东方民族蜡染厂等。其中安顺九龙民族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最具代表性。安顺九龙民族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是强强联合的结果,由安顺市福远蜡染艺术作坊、安顺市愚山居蜡染坊、安顺市泰昌民族商品销售中心、安顺市泰昌蜡染厂、安顺市古裂蜡染厂、安顺市祥燕蜡染厂、安顺市康达蜡染服装厂、安顺市七三蜡染厂共同出资组建,是目前安顺市最大的民营蜡染、民族工艺品生产企业。生产经营面积达13 600平方米,其中产品展览展销厅3 000平方米,表演厅600平方米。建有安顺最大的蜡染壁挂生产线、蜡染服装生产线、蜡染壁挂装裱生产线、机械化染整生产线和蜡染污水处理站。年产各种蜡染壁挂25万幅、蜡染服装15万件套、蜡染布100万米、年产值2 658万元,产品占安顺市蜡染产量的40%,销售收入占安顺市蜡染产品销售收入的50%,是安顺市乃至贵州省蜡染产品生产的龙头企业。

(2)专业人才大批涌现。目前,贵州省40多个县市拥有精通蜡染工艺的人才,能工巧匠达70余万人。不仅拥有“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之一洪福远这样的高级艺术人才,蜡染新秀也不断涌现,如丹寨排倒村杨芳应邀到香港、北京等地进行蜡染技艺表演,被称为“蜡花小姐”。

(3)技术创新取得成果。蜡染技术是影响蜡染产业发展的重要元素,2025年,平坝东方民族厂研发的“苗族重彩真丝蜡染”突破制约蜡染技艺运用到真丝面料上后褪色的技术瓶颈,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该技术投产后,蜡染厂规模已由原来的年产近5 000米的棉布蜡染发展到现在的年产近百万米的重彩真丝蜡染面料,年产值达800余万元。

(4)各类声誉纷至沓来。2025年,丹寨蜡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寨县被誉为“中国蜡染艺术之乡”。2025年安顺蜡染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获选“2009—2010多彩贵州百强品牌”。

二、贵州蜡染品牌文化内涵及发展

贵州蜡染重新迸发勃勃生机并非偶然,它所积淀的令人惊艳的文化内涵、贵州省各级政府和蜡染界人士所付出的努力是贵州蜡染呈现新局面的最根本的原因。

1.贵州蜡染文化内涵

贵州蜡染多存在于苗族、布依族聚居地,有着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气息,在历史、宗教、艺术等方面涵义丰富。

唐宋时期,由于执政者的打压,在洞庭湖畔的武陵蛮、五溪蛮等族群被迫向南迁徙,其中的一部分进入黔南、黔东南。由于没有文字,族群便运用蜡染图案记录迁徙的艰难历史和见闻。如2025年,贵州省平坝县桃花苗族村出土了一条宋代彩色蜡染百褶坤裙,裙下摆处的两条线记录着苗族祖先从华北渡过黄河、长江南迁的历史,数不清的褶皱象征大地山川。这些神秘的花纹和图案包含着他们对历史、自然、人生和宇宙的解读。蜡染图案中花草植物多为族群迁徙过程中所见之物,梨花纹的出现源于记录先祖悲辛迁徙过程中偶见美丽景象时少有的愉悦心情。为了将迁徙中的族人团结在一起,也为了子孙日后相认,他们还用蜡染的方式将族群徽标标记在服装上,代代相传。

苗族蜡染起源于巫术仪式。传说蝴蝶妈妈生下12个蛋,其中一个孵化成苗族祖先姜央。为了祭祀缅怀祖先,求得后代,姜央便用树脂模仿蝴蝶涂于女人的背和腹。蜡染技艺本身便有了极强的宗教意义。

蜡染图案承载着更多宗教内容。理解蜡染图案,就能理解这个民族的精神世界。贵州蜡染图案丰富,常见的有铜鼓纹、蝴蝶纹、鸟纹、鱼纹、花草纹等。几乎每一种图案都能从宗教找到它的来历,如铜鼓纹,这是贵州民间蜡染中最古老的纹样。铜鼓是一些少数民族极为尊崇的重器,古时在祭祀、娱乐和征战中使用,铜鼓纹的产生源于祖先崇拜。铜鼓中心的太阳纹在圆形外辐射光芒,又是太阳崇拜的表现。蝴蝶纹在蜡染中也比较常见,在苗族地区特别流行。这种纹样蜡染中的蝴蝶千姿百态,风格各异。贵州蜡染对蝴蝶图形的喜爱一大原因便是蝴蝶妈妈生蛋孵育苗族始祖姜央的传说,也是祖先崇拜的一种表现。由于古歌中说蝴蝶妈妈生出的12个蛋是由鹊宇鸟孵化的,因此,鸟纹也十分流行。另有许多动植物的图案也宣示着民族历史上的图腾崇拜。

关于蜡染的起源,贵州省各地古歌用丰富的艺术想象讲述了若干美丽的故事。苗族地区流行的《蜡染歌》(古歌)说,从前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为能在裙子上染出花样图案,终日冥思苦想,闷闷不乐,一日竟在花丛中昏昏睡去,蜜蜂飞过,姑娘浑身沾满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姑娘便回家将裙子重新染过,希望能盖过蜂蜡。当她用沸水漂洗裙子之后,突然发现原来有蜂蜡的地方出现美丽的白色花纹。聪明的姑娘灵机一动,取出白布用蜂蜡在上面绘制图形,经过染、煮、漂洗之后便得到了美丽的蜡染布,蜡染从此流行开来。这些故事赋予贵州蜡染浪漫的情调和浓浓的民族生活气息。

贵州蜡染图案是民族艺术想象的重要载体。蜡染图案源于生活中所见所闻,又变化多端,风格各异。月亮山区附近的蜡染幅面宽大,绘画强,手法自由奔放,图案丰富夸张。飞云崖周围地区的蜡染图案有各种几何纹样和高度几何化、图案化了的动植物纹样,如鸟、蝶、鱼、虫、蝙蝠、飞蛾、花果、草、铜鼓之类。有时一个画面里会同时出现几何纹与动植物纹。它们有机结合,天衣无缝,风格细密工整,艺术性和观赏性强。乌蒙山区图案以变形的狗耳纹、蝶花纹和几何纹为主,间有其他动植物纹样,风格精细繁复。扁担山地区蜡染色彩有深蓝和浅蓝两个层次,风格清新明快。

原生态贵州蜡染绿色环保,绝大部分工序均为手工制作。绘制蜡染的织品一般都是用民间自织的白色土布,防染剂主要采用蜂蜡,所用染料为贵州省生产的蓝靛。蓝草是一种蓼科植物,七月开花,八月收割后取草叶放在坑里发酵便成为蓝靛。蓝靛不损伤织物,穿在身上还有消炎保健作用,真正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2.贵州蜡染发展经验(https://www.daowen.com)

为发展蜡染产业,贵州省在人才、知识产权、营销等方面妙招频出。

(1)多层次人才发展模式。贵州省各级政府实施了蜡染人才的梯级培养,发挥高级人才的带头作用,提高中级人才的管理和技术能力,重视青少年蜡染教育,为未来储备人才。

在高级人才的发展上,安顺市极具代表性。安顺市重点推出“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目前已把民间艺术家洪福远、国画家、蜡染艺术家王羽中评为市管专家,同时推荐洪福远为省管专家,树立行业人才标杆。安顺市委还在节假日专程慰问专家,表达政府的关心。蜡染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得到极大提升。在中级从业人员的发展上,贵州省各地纷纷采取培训班的方式进行培养。丹寨县扬武乡在2025年内借助花旗专项基金先后举办了两期培训班,培训内容围绕组织化管理、蜡染生产与市场营销、传统文化保护、蜡染基础技能等。在未来人才的储备方面,部分地区瞄准中小学。如石头寨附近的大洋小学、黄果树中学和关岭县民族中学都开设了有关布依族蜡染文化的课程。多层次人才培养为贵州蜡染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蜡染技艺的传承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2)多角度品牌保护策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曾是制约贵州蜡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彻底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医治行业痼疾,保护蜡染艺术家、蜡染企业的权利,维护贵州蜡染品牌,贵州省各级政府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和持续的努力。

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之一的贵州蜡染艺术家洪福远,曾为维护知识产权进行过旷日持久的斗争。2025年,其创作的8件蜡染作品版权登记,在蜡染界激起强烈反响,版权保护工作取得了破冰性的胜利。蜡染协会开始重视商标注册,安顺市蜡染协会启用了安顺蜡染注册认证商标,丹寨杨武民间蜡染协会注册了“排倒莫”商标,意思是“最后的鸟图腾部落”。2025年4月,由安守海副局长带队的贵州省知识产权局调研组一行3人到安顺市就蜡染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进行调研,并与安顺市政府座谈,共同研讨发展蜡染产业的政策措施,同年10月,全国首个蜡染地方标准《安顺蜡染制品》出炉,为申请地理标志做好了准备。2025年,在省知识产权局推荐下,安顺蜡染正式申请地理标志保护。虽然离获得地理标志保护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但这种多角度保护品牌的努力效果明显,贵州蜡染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行业秩序日渐井然。

(3)多渠道品牌传播体系。为提高贵州蜡染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贵州省通过展会、赛事、与境外机构合作等多种渠道进行品牌传播。

近年来,在国内外许多重要的展会上,都可以看到贵州蜡染的身影。如由文化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年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系列活动、深圳历届文博会等、历届“多彩贵州”旅游商品展销大会等。2025年8月,苗族蜡染暨民族服饰工艺展在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开幕,展览以蜡染、民族服饰工艺品展示、展销和现场制作为主要内容,通过首都这个窗口,向国内外展示苗族蜡染的风采。与国外企业、机构合作成为贵州蜡染对外传播的新途径。花旗基金会贵州丹寨原生态蜡染发展项目自2025年起,开展了一系列活动。2025年8月2日,“搁浅在时光村落里的蓝花”——花旗基金会贵州丹寨原生态蜡染发展项目“百个苗族家庭的故事”展览、慈善义卖活动在贵州省民俗民族博物馆举行。此外,贵州省还通过博物馆、社会交际等途径积极传播蜡染文化。

(4)政策护航,推进产业化进程。为解决贵州蜡染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盈利能力弱的问题,贵州省各级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并认真贯彻实施,推进了蜡染行业的产业化进程。

202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下发了《贵州省旅游商品产业振业计划》,计划实施旅游商品龙头企业成长工程和万户小老板工程,从2025年起每年重点扶持50户旅游商品优强企业和一批旅游商品专业户;实施特色系列旅游商品成长计划和品牌塑造计划,采取项目扶持、技术人才支持、企业孵化等措施,加强研发、设计、生产、经营服务,加快推进特色系统旅游商品的成长、成熟和市场化;每年筛选和重点扶持一批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系列旅游商品,强力塑造和推广“贵州名匠”、“贵州名创”两大品牌,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并从中筛选20—30个旅游商品予以重点扶持;加快旅游商品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以创业基地、特色经济园区或产业聚集区等项目为内容,以市场建设项目为基础,重点打造公共服务平台项目8个、创业基地项目12个、市场建设项目21个,预计总投资9.5亿元。2025年《贵州省“十二五”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银器银饰、蜡染蜡画、刺绣等十大系列产品,重点扶持100户旅游商品龙头企业,扶持100个旅游商品专业市场、公共服务平台,扶持1 000名“贵州名匠”和“贵州名创”,开发1 000种旅游商品新产品。

三、贵州蜡染品牌发展建议

尽管贵州蜡染文化品牌发展步入了良性轨道,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在前进的路上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得到正视和解决。

1.明确区域品牌管理模式

贵州蜡染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具有极大的品牌价值。但在多数人眼里,贵州蜡染不是一个品牌,而只是一个通称,这种想法极大地影响了当地政府的决策。目前,地方政府多从政策上给予扶持,为蜡染产业提供发展平台,充当蜡染行业发展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蜡染生产看上去四处开花,但从贵州蜡染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仍未有清晰的行业发展思路,不同区域的发展程度也有着惊人的差异,安顺蜡染的产业化程度远超其他地区。

为维护“贵州蜡染”这一区域品牌,贵州省政府可考虑以下两种品牌管理模式。

(1)大区域品牌+小区域品牌管理模式。该模式的设想是基于“贵州蜡染”区域品牌的共有属性,它是贵州省人民的共同财产。贵州蜡染的魅力不只在少量产业化进程较快的地区,更多精巧的蜡染技艺、独特的蜡染文化还未开发,发展潜力巨大。

这种模式以贵州省各级政府相应机构为品牌建设主体,省级机构负责“贵州蜡染”大区域品牌的建设和维护,指导和监管地(市)级机构实施本区域蜡染品牌建设。其优势有三:一是可增强蜡染企业的品牌意识;二是可使贵州蜡染向外发展统一的声音,消化内部无序竞争,增强贵州蜡染的整体竞争力;三是能为更多蜡染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少数民族群体提供传承和发展的机会。其缺点是地方的自主性受限。

(2)政府指导+小区域品牌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省级政府只对蜡染行业发展做政策性支持和意见性指导,品牌建设主体为地(市)级政府机构。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可为省级政府部分省下不少力气,专注于宏观的管理。地市级政府实施品牌建设的自主性较强,更有针对性。其缺点是可能造成不同地区之间的恶性竞争。

2.深度挖掘蜡染文化内涵

文化产品卖的就是文化。蜡染有极强的史书性、宗教性和艺术性,可供挖掘的东西还很多。为配合蜡染产品生产,贵州蜡染还可结合影视、会展、旅游业及互联网进行文化传播。

可拍摄蜡染文化宣传片或与蜡染起源有关的电影直接宣传蜡染,或选择少数民族生活题材,大量展现蜡染生产过程或蜡染饰品。蜡染起源有数种传说,除前文所述的传说外,另一说法更具故事性:一名苗族妙龄少女苦于没有漂亮衣服参加聚会,在染布时昏昏睡去,醒来发现白布上布满蜂蜡,染煮后呈现出美丽的花纹。少女穿着用这块布做成的裙子参加聚会,艳压群芳,成功俘获了所爱的人的心。将这类故事搬上银幕既可获得票房收入,同时还能扩大蜡染的知名度,可谓一箭双雕。

可建立专门的贵州蜡染文化网站。目前,互联网上关于贵州蜡染的网站五花八门,大多是为了推销产品,缺乏真正致力于传播蜡染文化的网站。蜡染文化网站应以精神诉求为主,建设蜡染地理分布图,向外界介绍贵州省各地蜡染文化历史和现状,满足人们对异质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进人们对“贵州蜡染”品牌文化属性的认知度。

此外,可在全国开展蜡染文化巡展,让更多的人了解蜡染。可选择蜡染着装广泛的宗教节日或民族节日,选择个性独特的蜡染制作地区推出蜡染旅游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