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新疆挂毯:独具一格的东方符号

新疆挂毯:独具一格的东方符号

更新时间:2025-09-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贰拾玖新疆挂毯:独具一格的东方符号厦门理工学院文化发展研究院林晓红新疆的地毯、挂毯和壁毯经过千年发展,已具有完整的工艺流程、精湛的技艺、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艺术品,具有多元的文化内涵,挂毯是新疆独特的人文资源中重要的传统工艺品,其艺术效果主要是通过图案纹样的形式来表现的。

贰拾玖 新疆挂毯:独具一格的东方符号

厦门理工学院文化发展研究院 林晓红

新疆的地毯、挂毯和壁毯经过千年发展,已具有完整的工艺流程、精湛的技艺、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艺术品,具有多元的文化内涵,挂毯是新疆独特的人文资源中重要的传统工艺品,其艺术效果主要是通过图案纹样的形式来表现的。新疆挂毯图案和色彩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大多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新疆挂毯不仅国内驰名,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它毯面光泽平滑,毯板结实柔和亮丽,更具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色彩的挂毯图案,在国际挂毯业中独树一帜,被誉为独具一格的“东方式”挂毯。

一、新疆挂毯的历史与内涵

1.历史简介

新疆挂毯生产历史悠久,据考古工作者对发掘古墓及古城堡中的遗物考证,早在战国时期新疆已有制作,唐代时织造的花纹、图案,做工已较精致。至于元、明、清时,遂划分为地毯式挂毯与绣花式壁挂两类。汉武帝元封年间(前110—前105年),汉朝政府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给当时游牧在今巴尔喀什湖至伊犁河一带的乌孙昆莫(即乌孙王)为妻。公主远嫁他乡,自治宫室居住,曾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乡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这首歌词清楚地告诉我们:乌孙人住着帐篷,帐内四周挂着毡子。

新疆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是中国地毯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新疆气候高寒,有相当一部分人过着游牧生活,人们需要大量的毛织品,以防湿御寒和美化生活。畜牧业生产在新疆地区的各民族人民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疆地区的牲畜种类众多,各种毛绒产品齐全,不仅有可供织制精细毛织品的改良羊毛和羊绒,而且还有各种适合织毯的土中羊毛。其中和田羊毛和叶城羊毛中的秋白毛具有纤维粗、长而不黏合、抗压力大、富有弹性、光泽度强等特点,是编织地毯的最理想的原料。传说昆仑山下玉龙哈什河畔和田地区的塔马沟是新疆地毯之乡,聪明智慧的维吾尔族老艺人那克西万·巴吾顿是新疆地毯的创始人。其中叙述的那克西万·巴吾顿如何创造地毯并反复实验织毯工艺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新疆地毯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2.生产工艺

新疆地毯按规格大小有200多种,按形式有长条走廊地毯、圆毯、各类客厅、卧房、书房铺毯和艺术挂毯,还有式样特别的飞机、船舶坐舱铺毯和车辆坐毯等。2025年和田地毯厂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新疆厅制作的大型艺术挂毯“天山颂”,面积56.7平方米,540道,成为当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艺术挂毯。

新疆地毯的主要工序仍然靠手工操作,保持了手工业传统的优良特点,新疆地毯的生产过程,从选择原材料到生产出成品,中间需要经过捡毛、开毛、梳毛、纺纱、加捻、染色、绘图、上经、编织、下机、平毯、洗毯和后整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每一操作过程都需要非常的准确,保证地毯的质量。目前编织新疆地毯的工艺流程有前道准备、织毯成型和美化完成等三道工序。1平方米的织毯1个人要用10天的时间才能织好。一块织毯,一般要上百种颜色的毛线。

编织前,先将羊毛捻成毛纱,均以“Z”型加捻(即反手),再行染色,根据需要将毛纱合股,分别用做经线、地纬、绒纬(俗称绒头);织毯时先将一组经线与地毯上下交织成平纹式的基础组织,再将经过染色的绒头按一定程序栓于基础组织的经线上,以此显示出地毯的不同色彩与图案、纹样。

图29-1 新疆和田地毯车间女工在织手工地毯

3.图案特色

传统的新疆织毯图案端庄典雅,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图案主体由大小不同的菱形格纹组成,毯周围织有数层花边,或在四角加以装饰,在主格纹中间填以各种花卉纹样,如巴旦姆花(新疆扁桃)、四瓣花、石榴花等变形的花卉、枝叶、瑞兽等吉祥纹样,使其严格地局限于“井”字或“米”字格中,形成重叠纹样。新疆民族挂毯图案、式样与地毯相似,内填花卉、果实、叶蔓、山水、蝴蝶等景物,严谨而富韵律,产品图案清晰明快,轻巧耐用。

图案纹样的构成和色泽的选用及配置特点等,是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根据不同喜好而逐步形成的,它往往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文化艺术特征的具体体现。新疆挂毯图案和色彩大多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以原料上乘、质地细密、绒头密集、毯面薄平、图案繁谨而著称。新疆挂毯品种繁多,花色斑驳烂漫,主要有艾的亚鲁式、伊朗式、恰奇玛式、阿拉而式等,大都花纹对称、整齐,线条粗犷,对比色彩强烈,在图案结构上充分体现了东方民族的艺术特色,尤其是维吾尔族的艺术特色。每一种图案都被赋予不同的意义,比如贵族使用过的古董织毯,其图案均为古代名家设计,每种花形符号都表示不同的意思,如花瓶代表平平安安等。(https://www.daowen.com)

二、新疆挂毯的品牌要素

1.地产丰富的羊毛资源

新疆的羊毛生产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塔城和青河地区,阿克苏、喀什、和田地区以及哈密、巴里坤等地。其中阿勒泰、塔城和青河地区产量大,品质较好。其特征是:纤维较长,拉力大,光泽好,颜色较杂,粗散毛的柔软性较差。如新疆和田市的“和田羊”羊毛是编织的主要原料,属于半粗羊毛,质地优良、弹性大、拉力强、光泽好、不倒绒、抗折性强、透气性好。和田、喀什、库车、楼兰、疏勒、莎车、乌鲁木齐等地都是新疆织毯业的主要产地。

2.成熟的传统技艺

手工编织是新疆挂毯的特点,生产方式由起初家庭作坊分散式生产向“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主要工序依然是靠人们灵巧的双手来操作,保持了传统手工业的特点。为保护与传承维吾尔族流传下来的民间手工工艺,自2025年起,新疆且末县“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多次走访传统民间手工艺传承人,并对其技艺进行挖掘、整理,收集传统纹样,鼓励手工艺人为保护传统手工艺而广收学徒。以便尽可能地将千百年来新疆各族织毯艺匠们的艺术创造和智慧结晶整理和保存下来。新疆艺术学院副教授崔砾文提到:“……编织因为题材的限制,只对植物花草、几何纹样及经文书法三个类别的图案进行创作,也就是这样的限制造就了他们编织的图案极为精致……”在工业化盛行的今天,优势产业的传统手工艺技巧更应该得到传承和保护。

3.充裕的劳动力资源

地毯编织从业人员不受年龄和性别限制,大部分农牧民都是潜在的从业者,这一部分人经过上岗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后,可成为地毯业发展重要的主力军,可为地毯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员保障。通过采取免费授课、观摩学习、龙头企业和织毯大户带动引领等方式,农牧民地毯编织技能不断提高。玉龙喀什镇80%以上的农牧民都在从事手工织毯业,以和田市为例,截至2025年8月,和田地区共有地毯企业52家、织毯户2.5万户、从业人员5.8万人、织毯架3.8万个、年产地毯60万平方米、销售收入2.4亿元。

4.历史沉淀的国内外知名度

新疆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长期接触并汲取了东西方各族人民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融会贯通,又创造了具有本民族鲜明特点的灿烂的艺术毯。历史上,新疆织毯以贡品、商品的形式传入中原以及世界各国。

新疆织毯拥有三千多年的手艺文化,在国际地毯业中独树一帜,博得了世界各地用户的好评。目前已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到新疆旅游的外国人、华侨等,都喜欢买一块高级织毯。国际友人赞誉新疆织毯为“中国文明和艺术的象征”,产业涉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旅游业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5.政府对产业的支持与扶持

2025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的新疆国际大巴扎举办了“首届魅力大巴扎风情地毯节”。2025年《和田地区手工羊毛地毯产业振兴与发展规划》制定了扶持制毯业发展的规划,继续加大生产规模,同时严格规范制毯业者的手工工艺,保证这项传统手工艺品的质量。还有“和田玉石文化旅游节暨手工羊毛地毯博览会举行手工羊毛地毯研讨会”也对传统地毯、挂毯的发展进行研讨。

6.品牌的持续打造和维护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手工织毯面临着边缘化和弱化的风险,现在巴扎(市场)上看到的地毯大都抛弃了传统的工艺,掌握传统织毯工艺的传人和地毯图案设计师愈来愈少。随着大量内地机织、化纤地毯进入新疆市场,由于传统手工地毯被冷落、专业力量薄弱、传统地毯的优质原料(和田半粗异质羊毛)严重缺乏、假冒新疆传统地毯产品充斥市场等原因,使新疆传统地毯声誉受到严重损害。新疆传统地毯的市场占有份额在减少,其经济价值被弱化,加之新材料、新工艺的挑战,使新疆传统地毯的发展举步维艰。新疆传统织毯面临了生存与发展遇到的困境,如何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传承与保护是新疆挂毯行业面临的紧迫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