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的孩子
心理学家的孩子
学心理学的人养小孩会有什么不同吗?
谢一瑶
我就是学心理学的人培养出来的孩子。我今年已经 19 岁了。
前面的答案大多是学心理学的人说的观点,但你们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
我认为学过心理学的人在一定程度与没学过心理学的人培养孩子的方式是一样的。因为都是第一次养孩子,用我爸的话说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决知此事要躬行」。在没生我之前,我爸还是学儿童心理学的呢,但是真正与孩子相处后,尽管最初的愿望很美,但是少不了许多情感用事的地方。
我认为「学心理学」只是一种职业,一种了解,但不代表,一个人已经深刻理解了儿童心理学的要义,已经能灵活运用。
就算你以心理学为专业,假设你从 18 岁学起,许多人 26~27 岁就有了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己都还没有学精这个庞大的学科,那么心理学至多只能是职业,是不会带回家的一种技术。
我认为,家长的性格和之前的观念,以及处理事情的惯性思维对孩子的培养影响最大。也许我描述得不那么准确,但其实就是这个家长在生孩子之前的二十到三十几年的整体修为。心理学只能对其起「引导」作用。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因素心理学教材无法给你提供指标参考,需要自己把握。比如,什么问题可以宽容,什么事情必须严厉阻止?怎样是过分溺爱了,怎样算过分严格了?教材里也会举一些例子,但是生活中那么多样的事件,是没有说明的,这就得看家长自己的标准和观念了,有些家长观念比较僵硬,要求比较高,可能很小一件事也会数落孩子,而有些家长很宽容,那么孩子可能会在日后形成比较随和的性格。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不学心理学,孩子教得很好,也没啥大问题。因为性格本身很重要。
所以我认为,家长学心理学并不能成为孩子心灵健康的硬指标,但学习一下肯定没坏处。
不得不说家长学心理学,做心理咨询,如果孩子出了心理状况,心理问题,你与他之间是没法建立标准的咨询关系的,因为咨询师对待来访者的情感不一样,而且「他的心理问题多半和你有关」,只能转手他人。
不得不说我爸对我的熏陶挺大的,家里随处可见的心理学书籍,为我开启了心理学的大门。我现在本科的专业就是心理学。但是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希望心理学可以让我更了解自己,解除桎梏心灵的枷锁。虽然我爸没办法和我建立标准的咨询关系,但是在我遇到问题的时候,他能给我提供他治疗来访者的那份处方。
是的,我也会经常为心理问题而烦恼。正因为如此,我需要比别人花许多倍的心力去实现我的目标和梦想。
把自己锁在过去的伤害里早已没有意义,好在我已经长大,今后可以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觉得正因为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有许多痛苦,我才更急切地,更饥渴地寻求解决之法。今后做咨询,才更能理解来访者的痛苦。
请记住,孩子是很脆弱的,许多心理障碍都是在童年埋下的隐患。对孩子或许不应该溺爱,但要宽容。
2013-09-27
程毅南
发展心理学很厚一本书,我也不能把整本书都抄上来,拣最重要的仔细说吧:
要有规矩(这半句虽然是我后加的,不过我想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大家也都看出来了),要与小孩讲道理。
一、什么是讲道理?
所谓的讲道理,就是对小孩讲清楚,为什么能做某件事,为什么要做某件事,为什么不能做某件事。
举个例子:
「×××,为什么要抢妹妹玩具?你已经有玩具了,为什么要拿妹妹的?妹妹的玩具好你很想要啊?那为什么不求妹妹借给你?抢别人东西是不是坏孩子?你不要做坏孩子对不对?快去跟妹妹说对不起,然后问妹妹能不能把玩具借给你玩一会儿,快去。」
二、讲什么样的道理?
很简单,大到孝敬父母、与人为善,小到上厕所要洗手、别人给糖要说谢谢、踩了别人脚要说对不起,任何你觉得使小孩「成为一个好孩子」需要记住并且执行的东西,都叫道理,都可以跟小孩讲。具体什么样的孩子叫「好孩子」,这个没有一定之规,每个父母自己标准不一样,自然最后教出来的孩子就不一样,性格、行为准则什么的都不一样。性格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也没有说谦让就一定好,强势就一定不好。
三、为什么要讲道理?
1. 建立行为规范和自控能力。
刚刚具有活动能力的小孩其实没什么章法,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行为,也不知道该按照什么规则行动。能不能打人,能不能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这些都要你去教他,不断去规范他,让他渐渐成为一个遵守一般道德与纪律的人。
当然,简单的打骂也可以起到令行禁止的作用,但就好比你把一个罪犯关到监狱里,他不能作奸犯科,放出来了之后呢?他自己管不住自己,就还可能犯罪。同样的,道理的申明,有利于建立小孩的行为规范,增强他的自控能力,这样你不管着他、不盯着他的时候,他也知道该「听话」,知道先做完作业再玩。知道什么叫「省心」吗?这就是省心。
2. 为自主能力奠基。
一个孩子有想法,会思考,有强自理能力、自主能力,以至于以后的自立,这些都离不开他自己的素质和准则,有了这些基础才能有上层建筑。基础是什么?就是小时候父母对你说的道理。遇到一件事,该怎么做,能怎么做,我要怎么做,这样的后果是什么,这些东西,最初都来自你父母从小告诉你的「要与人为善」、「要和小朋友分享」、「错了要说对不起」、「要诚实」这些东西。
就算是美国人,在孩子小的时候也都在跟孩子讲各种道理(「Be a good boy / nice girl!」),这样的好处是,你讲道理讲到十来岁,很多事儿就不用管了,该放就可以放了。但一点道理都不讲,从小就一味地放任自流,这并不能培养小孩的独立精神,这只能让他们更放荡、更没有章法,当然,如果你管这叫独立,fine,随你便,要不是怕他们危害社会我连「傻×」都不屑说。
四、怎么讲道理?
1. 既然是道理,就一定要稳定。
今天你告诉小孩不能闯红灯,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然后第二天你自己带着孩子闯红灯,然后跟他说,抓紧时间该闯就闯。那小孩子会问了,是守法重要还是自己的 30 秒时间重要?这时候你就不好说了。因为小孩子自我判断能力其实很差,需要你帮助他建立一些简单的判断标准,如果你总是变来变去的,小孩子自己会很混乱,不知道做什么好,因此可能就会暴躁(靠,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什么行?)、懦弱(我到底该做什么呀……)、胆太肥(什么规则,狗屁啦!)或者胆太小(爸爸妈妈会怎么说,好怕怕啊……)。
2. 要守信用。
不能今天说考了 100 分给奖励,明天真考了 100 分又抠门什么奖励都不给。这样小孩会认为,你制定的道理和规则没有用,不信任你,渐渐就不会听你的了,以后你再怎么打、再怎么骂,这层信任没有了,就再也不管事了。
3. 与奖惩结合。
一般来说,物质刺激结合精神说服,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如果一个孩子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得到奖励,他也会慢慢自己说服自己,这样做是对的。当然,奖励不能太多,惩罚也不能太重,这会让他们觉得,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奖励/逃避惩罚,而不是为了遵守规矩、「做个好人」。所以奖励要适当,惩罚也要适当。
4. 重视交流。
很多父母惩罚或禁止某些行为之后,默认孩子已经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不理解。这时候你就要主动去问:你知道妈妈/爸爸为什么这么做吗?做父母的一定要多听小孩子说,多听他们怎么想,必要的时候跟他们商量一起来确定什么是「道理」、怎样做才是对的。需要明白的是,孩子有孩子要做的事,大人也有大人要做的事,必要的时候,做父母的是需要给孩子做让步的。孩子越大,越要重视交流和沟通。你是在讲道理,不是在独裁(虽然早期看起来是这样)。
建议关注微博 @杭之冯玥是我的小伙伴 ,他是体坛周报的足球记者,杭之是他的女儿。他在我眼里是很成功的父亲(当然,我母亲也很成功,但她不发微博,哈哈)。他女儿刚幼儿园毕业,平时会发很多和他女儿相关的、有趣的生活趣事上来,有的很温馨有的很搞笑,但基本上都是有效沟通的典范。妈妈的微博(http://weibo.com/u/1457794837)我没太关注(因为本来是为了看足球微博关注的爸爸),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加一下。我嘛,只推荐自己确定好的,嘿嘿。
2013-07-30
李松蔚
心理学有很多不同的分支,我是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很多童年经历和家庭环境方面的理论,说说我的看法。学习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的人,看法可能又有所不同:
1. 关于必须和不能做的:我认为得是一些久经检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才配得上「必须」和「不能」这么严重的字眼。朋友们,如果今天有这种教条还不为大众所知的话,请相信,心理学者是绝不会无视名利,只一味在小圈子内传播的!最有把握的教条早已在日常生活中深入人心:必须保障孩子的生理需求,不能虐待(注意是虐待而不是惩罚),不能抛弃,这些都与常识无异。
2. 有的儿童心理学家整日观察儿童的行为,总结出一套规律。这些规律总体上经验性的成分居多,例如发现蹲下对孩子说话比站着说效果更好,近距离比远距离更好,有肢体接触比无肢体接触更好,之类。行为学家还会上升到理论思考的层面,比如应用行为的效果律,去设计强化和惩罚机制以塑造儿童的行为表现。这些想法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形成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方案」。现在也有很多儿童心理学家在研究层面上设计和检验这类方案,可能国外会更多一点。国内还是以抄为主。
3. 这些方案的推广过程中,通常会有商业因素的参与,有时不免会有夸大和过度解释(起码在国内是这样)。但就它们的设计初衷,和经过实证检验的部分而言,都只能聚焦于即时行为的改变和优化(比如我刚学习过一套来自美国的类似于「如何让孩子学会在超市里守规矩」,「如何强化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之类的行为方案,就很棒,以后有机会可以分享),减少养育过程中的冲突,提高家庭沟通的效率,等等,但不可能聚焦于「十年二十年后,这个孩子能否成功或幸福」。
4. 为什么不可能?因为方法论远远没发展到那一步。二十年的纵向数据很难积累不说,就算积累了也没法得出因果性的结论,因为混淆变量实在是……这个稍微受过科研训练的人都明白,一个孩子的成长要受到多少变量的影响?他小时候被骂,长大以后自卑。你就能说被骂导致自卑?
5. 但现在很多父母的担心,恰恰是在于「十年二十年后」。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焦虑,我觉得一方面是来自对自身成长经历的反思,发现如今的问题都来自于早年,说白了就是父母的错(请看豆瓣的父母皆祸害小组)。很多心理治疗学派也从早年着眼,最突出的当属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但还远不止这两家。说起来,这种思路从逻辑本身并没有错,毕竟说到底,现在的问题肯定和过去的经历有关。但我要强调的是另一方面,很多人据此引申出一个推论,在我看来,这才是育儿经在今天大行其道的根源:既然我今天的问题源于当年父母的错,那么我作为父母只要不犯或少犯错,就能培养出一个没有或少有「问题」的——或者说,成功或幸福的——孩子来!
6. 在学习心理治疗之初,我也有过这样的想法,我也希望为将来的孩子创造更完善的成长环境。我估计这种想法不少同行也有过。但是随着见到的越来越多,我开始迷惑:到底怎样的养育方式才是更好的?什么时候该接受,什么时候该拒绝?这个说要无条件积极关注,那个说边界要清晰,这个说要关注感受,那个要关注行为,都有道理,都拿得出实实在在的案例。然后聪明人说了,哪种说法都不能走极端,要找到一个折中的平衡。好吧,但问题是这更难了!什么样才叫平衡?
7. 后来我慢慢就不再思考这些问题,觉得很无所谓。一方面是理性思维告诉我:影响一个孩子成长的因素多得很,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上,我根本就没法预测她今后的走向。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我通过一些体验和学习,对自己认识得更透彻一些。我发现我之所以想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所谓的,更好的环境,其实更多是为了我自己。这种追求的本质还是把孩子当做一个实现自我的工具。
嗯,我好像一直在跑题。现在说回来,心理学的知识背景肯定可以给育儿一些指导,比如前面说的,在即时行为的改变上提供经验性的参考(不能保证一定适用),又或者,对孩子的某些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更早期的识别。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好处之外,心理学工作者在育儿方面最大的优势,可能就在于「不会被任何育儿经唬住」了。因为我们很清楚那些东西是怎么写出来的……也知道它们距离真正的科学结论还有多远……这份淡定会让我教养孩子更自由,更轻松,这在我看来特别宝贵。而且这份淡定是学不来的。即便看了这篇答案的你们,也不见得愿意或者能够做到这种淡定。
说说我的孩子吧。我家闺女现在一岁半,目前看来性格相当顽劣,黏人又怕生,又任性,稍不顺意就咔咔大闹,人送外号「咔咔公主」,从来没有对任何除了吃以外的事物表现出特别的专注和兴趣……但是我和孩子妈妈都很淡定。我们有时会宠着她,只是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不想看到她失望,而不是因为育儿经说「无条件积极关注」,也有时会拒绝她,只是因为我们能力有限,没法满足她的需要,而不是因为育儿经说要「设置合理的边界」。我们带她去过婴儿游泳,去过早教班,也只是为了尝试一些新活动,而不是因为育儿经说「有助于智力开发」,她不感兴趣,然后我们就退出了。我们也会累也会烦,也会让她受委屈受惊吓。当然,我们心疼她的感受,所以我们也会道歉。
我们不觉得这家伙会表现出什么不一样……前面也说了,她性格不怎么好,也丝毫没有早慧的征兆,学会说话走路都偏晚。同月龄的小孩都会背唐诗了,这位姑娘还停留在叠音词的地步,估计将来学习也就那样吧。反正清华北大我也都见识过了,也不需要她再考一次……她跟我俩的关系很好,这倒是比别的小孩稍微明显些,有个什么好东西都记得给我俩吃(没人教她),常对我们搞一些恶作剧也不害怕,如果是我们跟她商量事情她也会比较合作。但这也没什么,因为迟早也是要叛逆,要分开的。总体上就是没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不点一个,优点和缺点都不少,肯定会有很多她自己的问题(没法预测是什么),免不了要吃苦也免不了要难过,很可能也会在豆瓣上哭诉,是父母祸害了她……但是我想这也没办法吧,如果这些发生了,那这就是她的生活,而且谁说这样的生活不可以?
硬要说有什么不一样的话,在大部分的年轻父母都孜孜以求孩子成长得「不一样」的今天,这种平凡的小姑娘反倒是真的「不一样」吧。不过这些其实真的都很无所谓啊。我要说的就是这些。
201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