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不是随波逐流
「自由」不是随波逐流
给孩子「自由」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那么好?
刘虓震
针对已有的回答说两句:我一直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变成家长想要的样子。至于是「更快乐的孩子」,还是「更成功的孩子」,还是「最能做自己的孩子」因人而异。归根到底都还是为了符合自己的期待。快乐幸福有没有客观标准?也许没有。但是有没有一个较为普遍的幸福观,孩子也很有可能会接纳?我相信有。人类进化了这么多万年,就算社会文化价值观有分歧,心理和认知上的共同点还是很多的。家庭教育会帮助定义孩子的幸福观,但是如果这种幸福观只是经济和文化产物,那么当孩子长大以后面临的经济和文化发生变化,幸福观就面临巨大挑战。如果这种幸福观建立在更为深层次的内心需求上,至少在他/她的有生之年,都能秉持这种幸福观,那么家庭教育的时空局限性也就不成为其阻碍了。
转入正题吧。
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立刻想起的是大学阶段让我很惊讶的一段对话。当时我们聊到家里的教育方式,一个平时看起来特别乖巧自律的女生说,我爸妈不怎么管我。我自己一直是家教比较严的,自我感觉行为跳脱,捣鼓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自律也不怎么好,为何爸妈不怎么管,孩子却乖巧?
我无从探寻那个女生乖巧的缘由。不过后来我发现了很多种可能的解释。或许这许多种解释综合起来,才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样子。
但是首先我们得定义下「自由」。如同我在「曾有过的最深刻的错误认识」一题的回答中所说:
以为自由就是想做啥做啥。
后来才发现自律者才会有自由。当一个人缺乏自律的时候,他做的事情总是在受习惯和即时诱惑的影响,要么就是被他人的思想观念所扰,几乎永远不可能去做内心真正渴望的事。
缺乏自律的自由,并不是我们想要的。可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是不是采取虎妈那样的方式?我认为不尽然。一个普遍的理解是:如果孩子在家长的教导下被限制得太多,那么到了能够自由选择的地方,例如大学中,就想去挑战限制,就想什么都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失去控制。也就是说,家长的管教形成的是外力约束,而不是孩子内心的要求,所以孩子缺乏自律的能力。然而自律缺乏还有其他因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完美主义。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越高,孩子就越害怕自己无法达到标准,干脆以「逃避努力」的方式来避免失败。或者干脆到虚拟世界中寻求满足感。还有一点就是家长把「玩」作为学习后的奖励,导致孩子形成「学习是辛苦的」「玩是快乐的,是奖励」这一思维定式。(以上两点关于缺乏自律的解释已经在心理学书籍中有所涉及,并非我闭门造车)其实如果让孩子自己探索,说不定他/她更能自行发现学习中的乐趣,把学习当做一种玩。真正优秀的人,大概都是如此。
所以,「给孩子自由」,在我看来,并不是「纵容」,而是给孩子自我管理的机会;让孩子在发挥潜能的时候获得自信(而不是为了达到大人的不切实际的完美目标而疲于奔命,自我怀疑);以及让孩子找到学习成长中的兴趣而不是耽于享乐。
然而啊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不管」是一种我认可的「自由」教育方式。父母不管,还有两个隐含的意思。第一,父母的影响,不是单单从「管」而来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既有基因传递,也有潜移默化。如果我父母一到周末就睡到日上三竿,我会自觉自愿地闻鸡起舞么?第二,父母不影响,还有别的东西影响——比如学校和社会。学校强调好好学习,社会强调女孩要文静乖巧,这说不定正是我所说的女生有这些特点的原因。可是回到开头所说的,现在学校和社会对女人的要求都变了,她今后是否还能过得顺利幸福,那就得看她是否能应对这种改变了。
所以,「给孩子自由」中隐含的陷阱,就是不鼓励他/她去做他自己,而是随他模仿父母,或是随他模仿同伴,听命于老师,符合社会期待,随波逐流。这不符合我们给孩子「自由」的初衷,对吧?
「给孩子自由」,不能说就不对。但是,需要家长的智慧和引导,甚至以身作则,不是简单的放任自流。
201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