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的味道

相声的味道

都说传统相声有味,是指节奏比较慢吗?有味怎么定义?



东东枪


我觉得这事儿是这样的——


1. 新相声不一定都「没味儿」。传统相声也未必都「有味儿」,这事儿不能说得那么绝对。比方说,很多 1980 年代的相声,都很值得细品。


2. 直观点儿说,怎么着才叫「有味儿」呢?一段相声,能让你反复听仍觉得有趣,甚至每隔一段时间重听,还都能发现新的有趣之处——用经济学的词儿来讲可能得说成是边际效益递减得比较慢……这就叫「有味儿」。反之,就叫「没味儿」。


3. 我觉着相声的「可反复收听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是衡量相声作品品质的重要指标。


4. 相声没味儿就导致每个段子的生命周期都特别短。大家听了这段儿就盼下一段儿,老盼着听新的,甚至天天抱怨演员怎么还不出新段子……这未必好。


5. 「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为什么戏要听熟的?因为欣赏的已经不再是剧情,而是技巧和感情。


6.  而由「熟」到「听不腻」,又是一重天。


7. 白糖水,喝到嘴里是甜的,可甜过去也就甜过去了。喝茶,刚入口未必觉得如何,得慢慢品、甚至得多泡几次,才觉出那点儿回甘来。这可能就是没味儿与有味儿的区别。


8. 「有味儿」的原因,我猜不外三点:精致、丰富、深刻。让作品变得「没味儿」的原因,也就是其反面:粗糙、单调、浅薄。


9. 什么叫精致丰富深刻?可以看看 @李夏炎 回答里举的那段例子。关于「文章会」里那几句捧哏台词的解读。那就叫精致丰富深刻。


10. 因为精致丰富深刻,所以「有味儿」,所以禁得住琢磨,所以值得一句一字地听。反之,就让人觉得寡淡,听一遍就该打硬盘里删了。


11. 传统相声,往往是一段相声被好多演员表演了好多年,不断在观众面前检验、打磨修整的,所以,精致丰富深刻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就跟那些供人把玩的手把件儿似的,那么多年了,都养润了。而现在的相声作品,很少有哪段儿是大家都来演的了。老张说的段子就是老张说,老李肯定不会碰,老李创作的,老张也不会拿来表演。而且,刚才也提到了,观众、专家们也不断要求演员出新作品,好像重复说一段已经说过的段子是一个很丢人的事儿——手把件儿,玩一天就换一个新的,结果必然是哪件儿也养不出来。速生,速朽。


12. 我以前引用过一句曹禺先生的话,是一篇别人回忆曹禺的文章里提到的。我觉得说得特别透。他说:新奇的东西是以奇取胜,所以新奇的东西不一定好,而好的艺术永远新奇。


13. 「永远新奇」。让你尝到的每一口都像头一口那么好吃,那么惊艳,那么愉悦……可能这就叫「有味儿」了。


201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