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原文】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解说】趺阳脉,位于足阳明胃经循行足背部之冲阳穴处,主候脾胃之气的盛衰;今切得趺阳之脉微,脾胃阳气虚馁;弦者,属肝脉,木乘侮土,木强土弱,阳微阴寒,必有痛至;脾司大腹,虚气散逆,滞而不化,法当腹满,满者,胀满者是也;其腹不满者,虚气停滞在下而必便难;设肠中壅滞之气,挟不疏和之肝气,其虚寒之病气从下向上冲逆者,可至两胠疼痛之作也;故当以温药服之,补益脾胃之微阳、驱散阴寒,杜截源头而愈之。

【原文】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解说】脾司大腹,脾气虚弱,虚气散逆之滞而不化,停着大腹不去,可使病者腹满之至也;设腹满之病,本于因虚而起者,必喜按而按之不痛;若是里有内实,大便秘结,燥屎壅堵大肠之日久者,必化为热;故其腹痛者,痛不可按,此为实邪,乃可下之。如舌黄厚干燥之久不除去,且尚未下者,可下之以通里实;燥屎得去,里热自清,苔黄自去之也。

【原文】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解说】腹中之胀满兼作隐痛,如喜按者,必是虚痛;今见腹满之移时略瘥,复再作满如故者,此肠中无宿便壅阻之实邪;阴寒内结留着其中,忽得阳气之伸展,后又复作阴寒之闭遏,故见腹满时减,复如故之证候;此为寒,治当与温药之回阳散寒。

【原文】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解说】五行之中,黄为脾之本色;病者肤色痿黄,痿通于萎,一以神情之痿顿,再加肤色之黄而无华泽,脾气之虚衰与阳微阴寒,可见一斑;口中不渴,津之未伤;阳之不足,阴寒里盛,必是胸中寒实之至躁者也;阴寒犯及大肠,复见之下利不止者,治颇棘手难复为死候。

【原文】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解说】外有表邪之束,其人啬啬恶寒也;脉弦主寒、主痛,故在胁下拘急而痛者,此为寒邪犯于肝之分野也;肝胆互为表里,胆属少阳,少阳为病,但见一证,不必悉具,可与小柴胡汤之和解枢机。

【原文】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解说】素体虚寒之病家,阳微阴盛,故使胃阳亦虚微;脾胃互为表里,阴寒困顿脾阳,阳气失却伸展,善作呵欠,此脾家之为病也;土为金母,母病及子,肺虚金寒,下及肾水,肾乃寒水之脏,肾气虚寒犯及于肺,使其人清涕出,善嚏,涕与嚏,皆出自于肺窍之鼻;脾阳之渐得来复,使犯及肺气之虚寒渐消,故见发热色和者,其人清涕出与善嚏之证候,皆可随之得以缓和也。

【原文】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云痛)。

【解说】中受阴寒之邪内盛,阳气虚微,脾阳不运,职司失常,其人下利,以里虚也;虚阳阴寒凝滞,气化失和,病者肚腹之中作寒冷,甚者则痛至;母病及子,土虚不及生金,脾阳虚微,及至肺气虚寒,复受风寒外犯之邪束,故欲嚏不能之也。

【原文】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解说】形体瘦弱之人,遭受风冷寒邪,围绕脐周腹痛;肠中气化之职司失常,易至谷气不行之大便不顺畅;设反以下药攻之,此以苦寒之攻下,驱逐阴寒之实结,故使粪便不得下出之,壅阻堵塞于大肠中,秽浊之气倒行逆施,其气必冲;如不冲者,病之轻微,仅气结不散而留于心下则痞之也。

【原文】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解说】病腹满,发热十日,此非初受邪气之束,应是已有一段时日;脉浮,邪尚在表,数为主热;病邪尚未犯及至胃,饮食如故;惟不大便之肠中里气壅堵者,使腹中胀满之也;故表邪之未解,里病之肠中结滞,宜疏表和里,厚朴七物汤主之,表里双解之治。

厚朴七物汤方解:厚朴、枳实、大黄,乃小承气汤;加入桂枝,疎邪解肌;甘草、生姜、大枣,助桂枝调和营卫;呕者,加入半夏,和胃降逆;大便通利,除去大黄;枳实、厚朴,疏调气机以导滞;寒邪深重、胃气逆上,加入生姜至半斤。

【原文】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说】脾司大腹,脾气虚寒,木乘侮土,肆虐不平,腹中声响大作,状如雷鸣灌耳,腹中切痛乃至之;胁为肝之分野,肝气横逆,散漫无制,其疼痛之剧甚者,胸胁之气上逆满闷,胃气失降而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散寒止逆、调和肝脾。

附子粳米汤方解:附子,温脾阳以散阴寒,意在实脾制肝,脾气强健,肝气不可犯之;半夏,和胃降逆;大枣、粳米、甘草,益中健脾。

【原文】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解说】病以里气之阻塞,肠中壅堵,气化郁闭,大便秘结不通,故腹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厚朴三物汤方解:厚朴为君,理气宣滞;枳实之破气导滞;大黄之荡涤攻下。

【原文】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说】心下即胃脘部。手按之心下满闷胀痛,必不喜按而拒之也;阳明之里有实邪在心下,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由方测证,必有大便不通,胸胁满痛,心烦喜呕,寒热往来等少阳证候,尚未列举。

大柴胡汤方解:病由实邪之起作,故以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之补虚而和解少阳;并入枳实除满破气以导滞;芍药,缓急止痛;大黄,荡涤实邪以通府气;诸药可使满、实、痛去除之也。

【原文】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去皮,炙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下,余勿服。

【解说】大肠中燥屎内结,里实证,腹胀满至之也;腹中气机失于疏调,故以“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者,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攻下破结,务使肠中燥屎实邪尽去,气机得以疏通调和,腹满之苦可愈之。

【原文】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解说】寒主收引,阴凝不化;寒邪内聚,结于上焦心胸位,心胸中大寒痛;寒痛引发胃气逆上,呕不能饮食;脾胃互为表里,脾司大腹,胃寒病及于脾,如有蚘虫之居肠道中,遇阴凝寒冷而扰动不安定之也,故见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大建中汤方解:干姜、蜀椒之大辛、大热,温散阴寒;人参、饴糖之味甘,补益建中。

【原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解说】寒主收引,故脉必紧;气闭作痛,其脉见弦;素体阳虚,寒闭格阳于外乃发热;阴寒里实之凝结内滞,大便不得出解,阻碍肠中气机之疏调,积聚胁下偏痛,或左或右,此寒也,治非温阳散寒、通下里实之法,不足以杜截其源头,故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方解:大黄,通导破积;附子,温阳散寒;细辛,直散阴邪。

【原文】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赤丸方

茯苓四两 半夏四两,洗(一方用桂) 乌头二两,炮 细辛一两(《千金》作人参)

上四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解说】气机逆乱,四肢厥冷,由寒邪之至而引起之者,当以大温、大热以直散阴寒,故与赤丸主之,俾阳气之通达四布,乃化水寒痰饮之邪。

赤丸方解:乌头、细辛,大温大热,驱散阴寒;半夏、茯苓,化饮散结;朱砂,重镇降逆。方中半夏、乌头为反药,当慎之。

【原文】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乌头煎方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

上以水三斤,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解说】切脉弦而紧,弦主痛,紧属寒,故腹痛;脉弦则卫气不得循行,卫阳失温煦,寒在于外,其人即恶寒;脉紧则胃中寒冷,使人不欲食饮;邪正相搏,绕脐痛者,即为寒疝之苦;若发为剧痛,则使人白汗出流,手足厥逆发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朱维德先生说:“白字应是自字。”

大乌头煎方解:一味乌头可驱散阴寒,攻逐沉疴积结;白蜜之味甘,缓急止痛,制乌头之雄烈毒性。

【原文】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解说】营血不足,复受寒邪羁滞,使腹中痛引及胁痛;由里寒阴凝至腹中紧急不舒爽者,寒疝为病也;故此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养血温经、散寒和里。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解:当归养血和血、疏和经脉;生姜散寒和里;羊肉为血肉有情之物,养血补虚。

【原文】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乌头桂枝汤方

乌头

上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解说】腹中寒邪久羁,乃至腹中痛者,名为寒疝;痛剧者,阳气失布,四肢发厥逆冷,手足不仁,故以一味乌头与蜜二斤同煎,治寒疝腹中痛。复受邪风束表,若身疼痛,营卫失从,加入桂枝汤五合服用以解之;病以外有邪束与寒邪留着于内,艾灸针刺与诸汤药,皆不能胜邪而无效验者,唯此力敌独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服后如醉状,得吐者,为药已中病,可愈之也。

【原文】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解说】本条颇为牵强,故仅按条文序列解说之。其脉数而紧者,乃谓之弦,状如弓弦,按之不可移动。脉数弦者,如有寒邪与实之相结,当下其寒实;脉紧大而迟者,实邪阻滞,必心下坚满;脉大为阳热,紧者主阴寒,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如见有里实者,可下之。

附 方

【原文】《外台》乌头汤 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方见上)。

【解说】《外台》乌头汤,主治寒疝;风寒袭犯,邪气并走五脏内受,腹中紧急拘挛,剧痛如绞,身体拘急而不得随意转动侧翻;发作持久者,手足厥逆发冷;男子阴缩,女子阴户吊紧。

【原文】《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芍药 桂枝 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 大枣六枚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说】《外台》柴胡桂枝汤,治太阳与少阳并病,一以调和营卫,再则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与桂枝汤之剂量各半,借此治心腹中之卒然疼痛,取以疏散和解之意也。

【原文】《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绵缠,捶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解说】心痛,应是中受秽恶邪气;并见里病之大寒大实壅堵,腹胀,大便不通者,应当速去寒实,《外台》走马汤以功效之快速著称;并通治飞尸鬼击病,乃指突然发病之里实寒邪秽恶诸疾候。

走马汤方解:巴豆之大辛大热,峻利猛下,攻泻实邪;杏仁之苦温宣肺,润导大肠;两者合之,迅猛去实,实去秽自化之。

【原文】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解说】问曰:“食饮不慎,积滞不化,发为宿食病,何以辨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寸口属上焦,宿食初积,尚未入里,脉浮者,病轻;脉大者,正气与食滞相争,正气未衰,属病之初起;重按之反涩,宿食内停,气血流行不宣畅;脉在尺中亦微而涩,正气已虚,宿食位移下焦,久之则大便鞕结不畅行,大承气汤主之,荡涤通下,务使大便畅行,实邪除却,宿食随之亦去也。”

【原文】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解说】脉滑者,宿食积滞;脉数为主热;滑数之脉,此有宿食之与里热互结,为实邪也,当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原文】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见前痉病中。

【解说】食物积滞不化,不欲进饮食谷者,有宿食也,久之变为宿便,新便通过宿便时,不得实而至下利;此下利者,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原文】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煮

上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

【解说】宿食积堵阻塞在上脘,即是位高也;遵其高者,因而越之之法,当吐之,宜瓜蒂散。本条可参阅《伤寒微悟》第166条与第355条之解说。

【原文】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解说】脉紧,主寒邪;脉紧如转动之绳索,恍惚不定而无常者,此有宿食之内停也。

【原文】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一云寸口脉紧)。

【解说】脉紧者,属寒;兼见之浮为外受风寒,必有头痛之苦,其脉之浮紧,当在两手之寸脉位;脉紧,但不浮者,肠中有宿食不化也,里有积滞,故其沉紧之脉,当在关尺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