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原文】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
【解说】《伤寒微悟》第144条曰:“妇人太阳病中风,得之已有七八日,续见恶寒发热之不时发作;适值经水中断者,此必是由邪热乘虚入里结于血室也,故作寒热往来如疟状之定时发作,治以小柴胡汤主之。”
【原文】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解说】《伤寒微悟》第145条曰:“妇人患太阳病伤寒,邪在表则发热;又正值月经期间,白天神志清楚,入夜神糊乱语如见鬼状,乃是邪热乘血虚往里入传,结于血室也;治不可用吐法伤犯胃气及上二焦,审证施治,病必自愈。”
【原文】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解说】《伤寒微悟》第143条曰:“妇人中风,证见发热恶寒,病已得之七八日,适值月经来临,发热退而脉迟身凉;但又见胸胁下满痛,如结胸状,热扰心神而谵语者;此乃行经时血室空虚,邪热乘虚入里于血室停结;当针刺肝之募穴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原文】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
【解说】《伤寒微悟》第216条曰:“肝主藏血,意为血之藏寄之处在肝也,故血得居于其室中,乃可言曰血之室肝也。”
“阳明病,由里热之炽盛,上犯心神作‘谵语’;其热蒸迫于上‘但头汗出’;复见下血者,指血由下出之也,应谓之大便出血;盖由热之在室致血之不藏,故当泻其在室之热,即刺肝之穴期门,但得热从肝室而泄,血不受热之逼迫亦当自止;针刺后得汗出之连绵不断者,乃愈也。”
【原文】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半夏厚朴汤方(《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半夏一升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干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解说】妇人情志抑郁不畅,肝气郁滞挟痰浊互阻上焦,凝结喉咽之际,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如有炙肉堵塞其间,其状忽有忽无,忽上忽下,胸中满闷,进食或饮水之时,但无妨碍阻滞者,今谓之梅核气也;半夏厚朴汤主之,理气化痰、宽胸散结。
半夏厚朴汤方解:半夏,辛燥散结,蠲痰化浊;厚朴,理气宣滞,宽胸去满;干苏叶,疏调降气;茯苓,淡渗利湿;生姜,降逆辛散。
【原文】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解说】妇人五脏失却气血之濡养,脏阴不足,遂使脏阳虚动,浮躁不安定之者,谓“脏躁”也;心血虚亏,心气失养,使人“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养益心气、安和心神。
朱维德先生曰:“历代注解有认为‘脏躁’之‘脏’者,乃指子脏即胞宫;其‘躁’者,应是‘燥’,指精血之不足;故‘脏躁’者,应解释为妇人精血亏虚,子脏失之濡养,使人躁烦不安定之也;证见心中之无故‘悲伤欲哭’,如被鬼怪‘神灵’之操纵,不可自拔之也;‘甘麦大枣汤主之’。‘喜’是指容易、常易、经常之意思。”
甘麦大枣汤方解:甘草,益气守中、调养心气;小麦,滋养心气;大枣,补养心脾气血。
【原文】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见痰饮中。
泻心汤方
见惊悸中。
【解说】妇人吐涎沫,寒饮水气逗滞上焦,治当温化水饮;如今医反下之,误治必会苦寒伤阳,虚阳不得化展胃气,邪气入陷停结胃中,心下即痞,此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待至寒饮水气化解,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原文】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
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解说】妇人之病,可由身体虚弱至气血两虚,或寒冷久积,或气机郁结等诸因;久病如此,而至有历年者,寒邪久积聚结血海,变为胞宫虚寒;寒伤经络,气机阻滞,血行失畅,血气凝泣不宣通,月经闭阻不行,即为诸经水断绝之也。
上焦之为病虚寒者,阳气虚微,肺气不得布化,津液凝聚变作呕吐涎唾;气血流畅失常,寒化为热,灼肺伤津,腐败化脓,久成肺痈;形体之受损,各有其因所分,治病当辨寒、热之不同;寒邪在中焦之盘结,气机郁滞,发为绕脐寒疝,即腹中寒痛,或作两胁疼痛,此病与肝脾两脏相关连;或结热中焦,痛在关元。切脉虽数,但无疮痍之疾者,此淤血与淫热内结,气血淤结变为干血,无以濡养身体,使人肌肤粗糙干涩,如若鱼鳞之甲错片片状,无论男子、女身皆可得此病候。
病之“在下未多,经候不匀”,朱维德先生讲课时曰:“‘在下未多’句之解说,‘在下’是指月经在下之行出,‘未’是月经之不行或下出行经之经血量少,‘多’是月经之量多。此句解说为月经应当来临而未行,或行经时经血之量或少或多之也;亦有认为‘未’应是‘来’字之误,月经来临时经量之较多也。‘经候不匀’是指月经先期或落后之失调。妇人以阴寒虚冷之因,使血脉流行失度,令阴中牵紧掣痛,少腹畏寒怕冷;气街穴之气逆上冲至‘急痛’,其痛‘或引腰脊’,‘膝胫疼烦’,故此‘急痛’之本,乃由‘下根气街’之为病而起也;卒然之头眩或昏沉,状如昏‘厥癫’痫之作;或见心中忧郁、惨苦,悲伤、多怒恨之情志变化;诸证皆与妇人之经血病相关联,‘非有鬼神’之作祟也。病久失治者,则形瘦羸弱,切脉虚弱而多有寒。”
朱维德先生又曰:“‘三十六病’,虽是众多之疾,病候‘千变万端’,治病之时,当审脉之紧弦,辨其病之属阴阳、虚实;行以针刺与施汤药之法,如此之治者,病情可转危而得安也;所以说,其病虽同,但脉相异,其源不一,医者治病,勿可掉以轻心,应当明辨熟记之;不知者,必不能愈病也。”
【原文】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淤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温经汤方
吴茱萸三两 当归 芎 芍药各二两 人参 桂枝 阿胶 牡丹皮去心 生姜 甘草各二两 半夏半升 麦门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解说】朱维德先生说:“‘病下利,数十日不止’,关于‘病下利’句之注解,如《医宗金鉴》认为不是‘病下利’,应是‘病下血’;月经尚未止,经血下出数十日不尽净。”
问曰:“妇人年满五十,步入七七之岁,天癸当竭,月经断绝;今之‘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每至傍晚时分‘即发热’,少腹之中拘紧急迫,腹中胀满,手掌心烦热,‘唇口干燥’,应是何因也?”师曰:“此病应属妇人带下病,何以会如此?妇人既往‘曾经半产’,‘淤血’留‘在少腹不去’除;就‘其证唇口干燥’之候,‘故知之’有淤血;‘当以温经汤主之’。”
温经汤方解:阿胶、芍药,养血滋营;当归、芎,活血化瘀;桂枝、吴萸,温经散寒;半夏、生姜,辛开散结;人参、甘草,益气补中;麦门冬、牡丹皮,滋阴清营;诸药共奏温经散结、益气养血,和营化淤、清热滋阴之功效。
【原文】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土瓜根散方 (阴
肿亦主之)
土瓜根 芍药 桂枝
虫各三分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解说】妇人月经病,经水不利,淤血内结腹中,少腹满痛,一月之中,月经再次见行者,土瓜根散主之;活血破瘀以调经候;男子阴囊肿大之
疝亦主之。
土瓜根散方解:土瓜根、
虫,破淤活血;桂枝,温通血脉;芍药,养血调营。
【原文】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
旋覆花汤方
旋覆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解说】本条解说与《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之第十二条相似,故不再解说,可参照之。
【原文】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无胶姜汤方,想是前妊娠中胶艾汤)。
【解说】妇人经血漏下,下出之血,色泽深黑且不止,此胞宫寒结,血虚阴凝,胶姜汤主之,温经养血。唯胶姜汤之方却未出见,故林亿等认为是《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篇中之胶艾汤加干姜。
【原文】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大黄甘遂汤方
大黄四两 甘遂二两 阿胶二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
【解说】“敦”,古代的器皿,中间膨大,但上下却小,其内可放食物,供人进食。
妇人分娩生产后,气血虚弱,因此,水气与淤血俱结在血室也,故小腹满胀膨大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者,大黄甘遂汤主之。
大黄甘遂汤方解:甘遂,峻逐水气;大黄,荡涤通淤;阿胶,养血滋阴;诸药逐水化淤、养血补虚。
【原文】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亦治男子膀胱满急,有瘀血者。
抵当汤方
水蛭三十个,熬 虻虫三十枚,熬,去翅足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浸上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解说】妇人月经病,经血之下出不畅利者,必有瘀血结积在胞宫,故以抵当汤主之。亦治男子膀胱绷满紧急不和,内有瘀血积结者。
摘录《伤寒微悟》第124条之抵当汤方解:“方中有水蛭、虻虫,皆是食血虫类,取其吸血之性用以祛瘀;桃仁,破淤;大黄,清泄通下且化淤。”
【原文】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矾石丸方
矾石三分,烧 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内脏中,剧者再内之。
【解说】妇人月经闭止不行,胞宫坚满如症癖之块状;子脏中有干血积结,久之与湿热相搏熏蒸,遂变为下出之白带如腐败之物,矾石丸主之。
矾石丸方解:矾石燥湿收涩,可以止“下白物”;杏仁滋润,用以制止燥湿之太过;外用塞于阴道之中,治湿热引发“下白物”之带下病。
【原文】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红蓝花酒方 (疑非仲景方)
红蓝花一两
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
【解说】妇人病,诸邪风气入中,故得六十二种风,以及腹中血结气滞,证见之刺痛者,红蓝花酒主之。
红蓝花酒方解:以一味红蓝花之活血化淤,入酒之助得以更增药力,倍加活血化淤之功,治诸风之入中,以及血气积结至腹中刺痛之疾苦。
【原文】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当归芍药散方
见前妊娠中。
【解说】诸多病因引起妇人之腹中作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当归芍药散之方解,见前妊娠篇中,可参阅之。
【原文】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见前虚劳中。
【解说】妇人病,由阴寒内盛,气血亏虚而运行不畅,两者相合至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建立中气、温阳散寒。
【原文】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 ”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解说】问曰:“妇人病,饮食虽如常,但觉心胸之烦热,甚至有碍卧寐,只能倚靠之坐着休息,不能躺下安睡者,此病之得是何原因也?”师曰:“此病名转胞,由膀胱之被扭曲转,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小便不通利而故致此病。但在通利小便后,则愈之;宜肾气丸主之。”
朱维德先生曰:“‘此名转胞’者,应是胎儿在胞宫中,由胞宫之增大而压迫膀胱,所以‘不得溺也’,故致此病。”
【原文】蛇床子散方 温阴中坐药。
蛇床子仁
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令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
【解说】妇人阴中寒冷,小腹不温暖,当以蛇床子仁为末,和入以白粉少许,如枣大,绵裹内之入阴中,可自然温暖之。
【原文】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狼牙汤方
狼牙三两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箸如茧,浸汤沥阴中,日四遍。
【解说】少阴属肾,脉候在尺;脉滑主痰湿,而数者乃主热;少阴脉滑而数者,下焦湿热聚阴中,阴中即生疮,狼牙汤洗之,清热泄毒;治阴中蚀疮烂者,可愈之。
【原文】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
膏发煎方
见黄疸中。
【解说】由大便之秘结失畅行,胃中之浊气下走受阻滞,此谷气之实也,故不得从肠中至肛门外出,则别转旁道走前阴,发出声响如矢气之泄出者,即谓之阴吹而正喧也;膏发煎导之。方意解说可参照黄疸篇中。
【原文】小儿疳虫蚀齿方(疑非仲景方)。
雄黄 葶苈
上二味,末之,取腊月猪脂镕,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
【解说】小儿患疳积,腹中有虫,牙齿被牙虫腐蚀,患龋齿之疾,可将雄黄、葶苈二味为末之,镕入腊月猪脂中,以丝绵裹槐树之枝头,将其点药烙之于蚀齿上者,乃治牙病之外用方,但慎勿轻试之。方中之雄黄杀虫解毒;葶苈可消肿杀虫;槐枝、猪脂,两者相合,乃增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