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原文】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解说】六淫之邪风为长,风犯皮毛,腠理被束,内应合肺,故肺中风者,肺气被邪风遏闭,清肃之令失司,而喘;风为阳邪易化热,热伤津气失布化,故口燥;邪风束犯水之上源,肺气不能通调水道,水气留滞停着,逆上犯扰清空,头脑昏沉不清之重着者,谓之冒;水气外溢泛肌肤,而肿胀;水气留滞,身体沉着感重坠;水气冲激不平,乃身运,即身体之振振摇动状。
【原文】肺中寒,吐浊涕。
【解说】肺之受邪中寒,邪束犯肺,肺气失却布输之职司,津液凝聚而为吐浊涕;即肺受寒邪之犯,吐出之痰液黏稠。
【原文】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解说】肺死之真脏脉显露,浮取得之虚,重按之弱如葱叶空空状,其脉之散漫无边际,下无根者,此肺气已绝,故死。
恩师朱维德先生曰:“右寸之脉,主候肺;右寸之脉见真脏外露,肺已绝,多属难治而死也。”
【原文】肝中风者,头目
,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解说】肝中风者,风邪中伤于肝,其证头目
,盖头为清空之所,惟风可至,风性轻扬易升发,犯扰头目,独头摇动,或目胞之跳动不安定,此肝风之内动也;胁为肝之分野,风气横窜入络,肝气滞着失疏者,两胁痛;胁痛剧甚至筋脉拘紧,行走时常显伛偻,即屈背弯腰状;肝病易传脾,可嗜甘甜之食物以实脾,令肝病之易治愈。
【原文】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脉经》、《千金》云:“时盗汗,咳,食已吐其汁。”)
【解说】肝中寒者,肝主筋,寒邪中犯于肝,筋脉受害拘紧挛急,两臂不举失自和;肝脉之络系舌本,肝经寒冷津凝不布,舌本体之干燥也;寒滞致肝气不条达,常喜太息叹气以求和顺;寒气滞着使胸阳失布,胸中痛,身体转侧时受牵连而不得自如之;肝寒犯胃,土虚失降,食后上逆则吐;吐甚伤阳,卫阳受损,营不自守,而汗出也。
【原文】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解说】肝死之真脏脉显露,其脉浮取得之弱,重按之则如绳索之动,却不见连连接续而来;或曲如蛇行者之不畅,缓急无定常之状,故见此肝绝之脉为死。
【原文】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旋覆花汤方,皆同)。
【解说】胁为肝之分野,邪气留着停滞胸胁,其人常欲以手掌之拍打、按揉,缓其胸上难受之苦楚状;故由气机滞阻、血行之失畅所致者,名曰“肝着”,旋覆花汤主之;初起时,病之轻浅者,可与饮热后,求得气血之调畅以缓解之。
【原文】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解说】五行之中,心主火;心之受邪中风者,风为阳,两者相合则发热;其热势之阵阵向外蒸发者,翕翕发热也;热极伤气,气虚倦怠不欲动,故不能起;火热移胃,胃中热者,易消谷食至心中饥;中土虚馁,气不和降,进食后,胃气逆上,即呕吐之也。
【原文】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解说】心中寒者,寒邪中犯于心,心阳被遏,心脉壅结,气血流行失畅,其人心中难受,如食蒜之辛辣状;剧甚者,心中痛彻及背痛,背痛彻及心中痛,如毒虫啃咬之疼痛难忍也。其脉浮者,寒邪仍有向上外发之势,故以催吐之法,使寒邪随吐而越出之乃愈。
【原文】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解说】心伤者,心气受伤,心血亏损,阴阳两虚,稍有劳作,其人倦怠不堪;阴血虚,虚阳亢,即见头面肤色红赤,腰膝下之腿足软弱沉重;心气虚滞,心血失畅,心中作痛;心火虚亢,心中自烦,发热;心火下不济之以肾水,肾中虚阳挟水气冲逆向上,当脐跳动而筑筑然之;心主血,肝藏血,其肝脉之弦者,此为心血伤而累及肝血之不足所致也。
【原文】心死脏,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解说】心死之真脏脉显露,浮取之脉实如丸豆,犹如丸豆之转动而搏实指尖;重按之脉更紧急躁动疾数;此不柔和、不从容之真脏脉,心之绝,即死。
【原文】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解说】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伤人,使人无故哭泣,魂魄不得安定,神情异于常人者,责之于血弱气虚之缘故;血气之少,心血亏、心气虚;心气虚者,其人胆小畏惧怕见人,常欲闭目而眠睡,夜梦远行而神志恍惚,失魂落魄如崩溃,行为妄常怪异,精神已离散;心主神明,阴气盛而阳气衰者,则发为癫,默默无声;阳气盛而阴气衰者,则发为狂,胡言乱语、狂妄打人。《内经》曰:“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即是之也。
【原文】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
而短气。
【解说】风为阳邪,风伤于脾,发热阵阵之向外蒸发者,使人身形如酒醉之状,心中发烦;腹中重着不和,呼吸气息不顺畅,而短气,此脾受风气中犯,脾气失调,气机滞阻,水湿不化之故;风气扰动,目胞跳动,即皮目
之也。
【原文】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臣亿等计五脏各有中风中寒,今脾只载中风,肾中风,中寒倶不载者,以古文简乱极多,去古既远,无文可以补缀也)。
【解说】脾死之真脏脉显露,轻按之坚硬而大,意为无从容、和缓之象;重按之如杯倒覆,其中空空,呈无物之状;更见脉之捉摸不定,又忽见者,胃气败,脾气绝,则死。
【原文】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脾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
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以知为度。
【解说】本条文解说与余著《伤寒微悟》中第247条相同,故摘录之。
古人诊脉以三部九候之法,三部者,上为人迎,气口为中,即寸部,下为趺阳;盖趺阳脉者,属足阳明胃经,故以独候脾胃之盛衰与诸变化也。
今趺阳之脉浮而涩,浮脉示阳热有余,胃能消谷杀食,乃热盛有余,故曰胃气强;趺阳脉涩,属脾之阴土不足,脾气虚弱,输化津液之职司失常,其脾为约;又独以小便之频数,知肠中津液失于濡润,因之导致大便作鞕者,治当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解:麻子仁、杏仁润肠通便;枳实、厚朴破气导滞;大黄通下泄热;芍药滋养阴血;合之润肠通导,丸以缓之。
【原文】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解说】腰为肾府,寒湿之邪滞着于腰,其人身体沉重,腰中发冷,如坐水中,身形如被水之浸渍状;寒湿外犯局限于腰部,口中反不见渴;病虽在下焦肾府,膀胱气化之职司未受病,小便自可通利;中焦脾胃腐熟运化之职司如常,其饮食如故也;病属下焦,在身体劳动汗出之际,阳气虚弱,衣衫被汗水浸湿,却不更衣至阴冷乘袭滞着腰府,久久不除者,终使腰以下作冷痛;腹部沉坠重着,如带有五千钱之围绕其间;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解:干姜,辛热散寒、温里回阳,合甘草以辛甘化阳;茯苓、白术,健脾渗湿;故甘姜苓术汤是温阳散寒、健脾厚土、燥湿固腰之方剂。
【原文】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解说】“肾死”之真“脏”脉显露,轻按之脉坚硬,不和缓、不从容;重按之散乱,如转丸之动无定常;更以此脉之下入见于尺中者,肾气已绝,则死。
【原文】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解说】竭是堵塞、不通顺、不和调之意,“竭”系由受病而起之也。
问曰:“上中下三焦之分别受病不和,上焦之失调,容易噫气逆上,是何因也?”师曰:“上焦之所以得于滋养,本是受气于中焦变化的水谷精微;今以中焦之职司失和,故不能消谷杀食,且以食滞气结之向上冲逆者,上焦失和,故善作噫气耳。其下焦者,亦受中焦水谷变化之精微滋养;今之中焦受病,精微之气不得下荫,下焦气化之职司失和,故不能制约膀胱,即遗溺;大肠传导失司,大便失禁;中焦脾胃之气虚弱,下焦气化职司之失和,溲便不能自约束禁制者,不须治;久之待到中焦自和时,可令下焦得安和,则愈之。”
【原文】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解说】寒热之邪犯三焦,因其所犯部位不同,故显不相同之病候。
师曰:“邪热犯上焦者,肺受病,清肃之令失司,因至咳嗽变为肺痿;热邪留在中焦,久羁阳明,津液受损,肠中粪便则变为坚鞕;淫热停在下焦,热伤阴络,络损血内溢,则尿血;淫热伤犯下焦之膀胱,可令小溲淋漓秘涩不通畅。寒邪中犯大肠至传导职司失常,其粪便稀薄夹粪水齐下,多鹜溏。恩师朱维德先生曰:“粪便之鹜溏,即如鸭粪与水混杂齐下之状。”大肠有热者,热结灼伤大肠变为腐秽败浊,且与津液相互搏结,随同肠中粪便同排出,即是“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寒遏阳微,清阳不升,虚气下陷,肛门沉坠、重滞不和;便血者,应是气不摄血、血不归经之故;大肠有热者挟湿浊搏结,血脉壅滞,必发为痔疮。
【原文】问曰:“病有积、有聚、有
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
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
气。”
【解说】问曰:“病有积、有聚、有
气,此三病之证候异同,何谓也?”师曰:“积者,五脏病也;脏为阴,藏而不泻,五脏病积是有形之实,固定而推之终不得移动,治之亦较难愈;聚者,六腑病也;腑为阳而以通为用,病以气之相聚但可散,发作时虽痛之连绵不断,却是展转痛移无定处,故病为可治;
气者,食谷之气不化,由进食之过饱不慎,脾胃气弱,中焦运化不及,谷食停滞变为宿食,阻碍气机畅顺,肝气横逆散于胁下痛,故可以手之按柔后,气散则痛愈;若
气之未除复发者,为病之未愈。”
【原文】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解说】诸积诊法,就切脉而言,脉来细,其重按至骨始得之者,为脉沉,沉细之脉相兼,乃积病也。积病之脉沉细在寸口,此积在胸中;脉微出寸口,积在喉中;脉在关上,积在脐旁;脉上关上,积在心下;脉之微下关者,其积在少腹;脉见尺中,有积在气冲,相当于脐下腹中之气冲穴。脉见左,病积在左;脉见右,病积在右;脉之沉细在左右两手俱出见者,有积病在身体之中央。病积之治法,应辨积病之部位所在处,施以不同的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