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原文】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淤热以行。

【解说】寸口脉浮,浮则为风邪,而缓者,湿邪停着,故缓则为痹,所以说痹非中风;淫热郁结,湿邪困阻,由内向外蒸发,脾色外露,肤必发黄;淫热散迫至四肢苦烦;故淤热搏结,以致困顿不布行者,即为黄疸之发病缘由也。

【原文】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解说】趺阳脉候脾胃之气盛衰。趺阳脉紧而数,脉数则为热,胃热能消谷杀食,故能食之;脉紧则为寒,脾弱虚寒,水谷精微失之运化输布,困顿停着相聚为湿,食即为满闷饱胀。尺脉候肾,尺脉浮为伤肾气;趺阳脉紧为寒伤脾气,湿困则健运乏常。风为阳邪易化热,寒为阴邪易聚湿,风寒相搏,久之变作湿热,食谷停滞中焦,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空失养,头即眩之也。谷气食积久不消散,湿热酝酿至胃中苦浊;胃中浊气下流,至走膀胱则气化不利,小便不通;太阴被其寒湿困顿,淫热下流膀胱,向外蒸发则身体肤色尽黄,名曰谷疸。

五色之中,肾主黑;额上肤黑,房劳过度之肾色外露;肾虚及至阴伤,虚热迫津外出,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肾虚至膀胱急,小便自利;病转剧甚之伤脾败肾,其腹胀大紧绷,如有水气之内伏状不治,此病名曰女劳疸。

饮酒过度长久者,湿热蕴结,留于心中懊而烦热;胃气壅阻则不能食,胃气逆上则时欲吐,名曰酒疸。

【原文】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解说】本条与《伤寒论》第195条相同,故将余著《伤寒微悟》之解说摘录如下:

提示:寒湿证,脉迟乃条文之要点。

阳明病,因胃寒郁遏胃阳之不振,虚阳不运,故使“脉迟。食难用饱”;勉饮强食,中虚食滞,水谷之物壅堵化热而“微烦”;中州既病,阴阳升降失常,清阳不升作“头眩”;浊阴凝泣下焦,膀胱之气化失司,“小便难”;此皆由胃中虚寒、阳不用事,水谷积聚之病变,欲作谷疸也,慎不可用苦寒之下法,下之脾胃阳虚更甚,湿不从下出,腹满如故,或解作腹满如臌也;究其因,盖由脉迟,知是胃寒之缘故也。

【原文】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解说】饮酒之长久过度,终会遭变湿热之患,病发为酒黄疸;湿热停滞上焦,其候心中热;湿热之下趋,则见足下热;加以膀胱气化之失司,必小便不利,即是其证也。

【原文】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解说】承接上条解说。酒黄疸者,其候心中热;今却心中或无热,靖言了,言语神志十分清楚;唯湿热停滞,气机失宣,腹部胀满;胃气挟湿热逆上,而欲吐;湿热伤津,津不布化,乃鼻燥;其脉浮者,浊邪有外发向上之趋势,故以涌吐之法,先吐之;脉沉弦者,病之在里、在下也,乃以通下之法,先下之。

【原文】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解说】酒疸,湿热酝酿内闭,犯扰心胸之中,心中热;胃气挟湿热之冲逆,欲吐者,可因势利导而施以吐法,吐之愈也。

【原文】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解说】酒疸,若以通下之法攻治,久之必伤肝脾肾,湿热蕴结而损精血,故目青者,肝血受伤之脏色外露;面黑为肾精受损之脏色外露;面色虽黑微黄晦暗者,即显湿伤脾土之酒疸色;脾血失统,乃至大便正黑,即胃出血之便黑也;热灼胃土,心中如啖蒜齑状,即胃中觉热辣,如嚼碎之大蒜焼灼状;气血之衰,其脉浮弱;血脉壅滞,皮肤爪之不仁,即抓搔皮肤之知觉木然状。凡此诸候,皆为酒疸病之深重也,久久遂变至为黑疸之证。

【原文】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面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解说】师曰:“病黄疸,以病发吋误施以火劫其汗之治,病体之热与火劫之热,两热所得,故见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之候。然此黄家疸病之所得,其由来必是先从湿得之,由湿与热之相合,熏蒸外越,一身尽发热面黄,肚热;如由肚腹中大肠之粪便干结燥实化热,以热在里而起者,法当下之,通泄去实可也。”

【原文】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解说】黄疸病,湿热蕴结于里,切脉沉;湿不布化,渴欲饮水;其小便不利者,湿不得往下走泄;复与淫热之相合向外蒸发者,其身肤皆发黄也。

【原文】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舌痿疑作身痿)。

【解说】湿浊壅闭脾土,见腹满胀,此脾司大腹之故;脾之脉连舌本散舌下,乃见舌痿之掉转动作不灵便;淫热之邪内扰,躁不得睡;复与湿浊相合向外蒸发,身肤发为其色之黄者,诸证皆属黄家疸病之候也。

【原文】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

【解说】黄疸病之消退痊愈日期,大约要经过十八天的治疗过程;病轻者,经过十日以上之治疗就会好转;经过十日以上治疗未好转,反加剧者,为病重难治愈之黄疸病候。

《金匮要略心典》尤怡曰:“土无定位,寄王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黄者土气也,内伤于脾,故即以土王之数,为黄病之期。盖谓十八日脾气至而虚者当复,即实者亦当通也。治之十日以上差者,邪浅而正胜之,则易治;否则,邪反胜正而增剧,所谓病胜脏者也,故难治。”

【原文】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解说】黄疸病之缘由,湿热蕴结;黄疸而口渴者,湿热极盛而蒸越于外,黄疸之色难消退,其疸难治;黄疸病而口不渴者,热势较轻,黄疸之色易消退,其疸可治。黄疸病之发于阴部,里为阴,胃气失降,其人必呕;黄疸病之发于阳部,表为阳,卫阳抗争,正邪之相争,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原文】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解说】谷疸之为病,食积停滞中焦,阳明胃土壅滞,故不食;久蕴化为湿热,外越相蒸之久久发黄也;湿热阻滞,清阳之气不升,食即头眩;湿热停留上焦,心胸不安;营卫之气失和谐,则有寒热之作;此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解:茵陈蒿以其味之苦寒而泄热退黄;栀子乃清三焦屈曲之火;大黄攻泄荡涤;三味相合,湿热尽从小便而出,实邪乃从大便排解。

【原文】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硝石矾石散方

硝石 矾石 烧,等分

上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解说】“黄家”疸病之人,在傍晚时发热,而反恶寒者,乃房室过度至伤肾,此为女劳疸病已得之也;房劳伤肾,膀胱紧急不和,少腹满胀,遍身肤色尽发黄;淫热下走伤于阴,足下热;更见头额上黑,肾色外露,因作黑疸之病。

此女劳之病,其腹胀大,如有水状在其中,其实非水也,为肾虚水气化泄不利之故;脾不统血,大便必黑,时溏,胃中出血之黑便;脾司大腹,脾气衰败,难化湿热秽浊之淫邪,气机壅堵,故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消坚散淤,和中化浊。

硝石矾石散方解:硝石,味咸苦,清热逐淤;矾石,味酸性寒,祛湿化泄;大麦粥,调养脾胃之气。

【原文】酒黄疸,心中懊,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栀子大黄汤方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解说】由长期饮酒过度,湿热酝酿久郁于内,向外蒸越,肤色发黄,此为酒黄疸病;湿热内停心胸,则心中懊,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栀子大黄汤方解:栀子以清三焦屈曲之火;豆豉乃轻透疏化;枳实可破气散结;大黄是清热下泄;共奏清热除烦,散结化气之功。

【原文】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方见水气病中)。

【解说】诸病黄家疸病,湿热郁遏蕴滞于里,其小便不利者,湿热无下泄出走之道,故当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病邪在表,当以汗解之法,令湿随汗出而去,热自可散,湿热俱去,黄疸必消退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调和营卫、益气化湿。

【原文】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猪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解说】诸黄疸病,湿热蕴结,日久化燥,淤滞内结,猪膏发煎主之,润燥化淤,消退黄疸。

猪膏发煎方解:猪膏润燥;乱发散淤。

【原文】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上二味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解说】“黄疸病”,湿热酝酿,久结不散,其肤色发黄澄亮者,治以茵陈五苓散主之。

茵陈五苓散方解:茵陈蒿之清热退黄,五苓散之化气利水,共奏消退黄疸之功。

朱维德先生曰:“本条黄疸病,当有微发热,口苦,干渴欲饮,饮不解渴,小便短少、不利或微赤,苔薄微黄等,故属阳黄之证候。”

【原文】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大黄硝石汤方

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解说】“黄疸”病,自汗出者,此为表已和;病在里,湿浊壅滞郁闭,气机失于宣化,因之见腹满;淫热内逼,小便不利而赤;更有大便秘结不通者,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大黄硝石汤方解:大黄之清热泻实;栀子之清三焦屈曲之火;黄柏之清下焦蕴热;三味相合,清热退黄;其硝石之味咸苦,乃可清热逐瘀之也。

【原文】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

【解说】“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是指小便清长、不短赤;里寒脾弱,大便之欲自通利;寒湿内闭,气化阻滞,故见腹满而喘;凡上诸候,皆寒湿之害在其中,故无热者,不可除热;医者不明寒湿黄疸之治不可除热;误治者,虽为热除,实是苦寒之伤损胃阳也,胃气失降而必哕;故见其人之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原文】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

【解说】脾司大腹,诸黄疸病之腹痛者,木气犯土,肝脾失调;更见之而呕者,胃气失降;宜柴胡汤,疏调肝气之肆虐,借以调养脾胃之气薄。

【原文】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

【解说】诸病之能得小便自利,此为内无湿邪之害;故以男子黄疸病,中气虚弱,气血不足,外失荣华滋泽肌肤者,当与虚劳小建中汤之治,建立中气,培补根本者是也。

附 方

【原文】瓜蒂汤 治诸黄(方见暍病中)。

【解说】湿热之邪在其上,中焦之变化失其常,湿热内聚向外迫越,肌肤受其熏蒸色发黄,乃以瓜蒂汤之去湿邪,使淫热之邪自泄之,故而瓜蒂汤可以治诸黄。

【原文】《千金》麻黄醇酒汤治黄疸。

麻黄三两

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解说】外有风寒之邪束,内有湿热之郁闭,两者搏结,发为黄疸之病。故以麻黄与美清酒之同煮,取其汗出,开表达邪,方名《千金》麻黄醇酒汤,主治黄疸之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