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道无形
《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器的分界是形,形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既然是看得见,摸得着,就可以归纳、推理、演绎和还原,也就是说可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表达和描述。那么,我们就明白,那些看它不见,摸它不着的东西,也就是说在形之上的东西,就是道。由于道是看它不见,摸它不着的东西,所以,难以用现代科学来阐述。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大道无形”道,即是看它不见,摸它不着的东西,要想正确描述和理解就很困难。《黄帝内经》既然有道和器的两个层面,要真正掌握这两个方面,除非有滴水穿石之功不可。今天,传统中医已经走向世界,但认真学习《黄帝内经》者有几人?真正把教授《黄帝内经》当作传承中医之精粹者又有几人?真正利用传统中医经典理论来进行诊疗的又有多少?有多少真信中医,认真研究祖国医学的医者?
《黄帝内经》所描述的经络走向和穴位,用现代化高科技的手段,仍然是看它不见,摸它不着,测它不出,而在临床实践中,一直在广为应用,屡收良效。即便是最为现代化的、对执业行医也最为严格的美国,已经有绝大多数的州允许针灸正式开业,有许多州还纳入医疗保障范围。
当今医学界,重视循证医学,要根据确定的检测数据进行诊断和治疗,这无疑是科学的方法。但是《黄帝内经》将治未病之病视为行医的最高境界,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的一开首就明确指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与现代医学的预防医学也不无矛盾。但是,既然是治未病之病,证就很难寻找,循证诊疗就更难。
显而易见,《黄帝内经》所说的治未病之病,首先,要治的是“未病”之人,然后,是未病之人的“病”。这个“病”应当理解为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行为,如我们常说某人行为不当,说其“有毛病”,皮毛之病,不足为躯体之病,但不治将深。一如《史记》中记载扁鹊治疗齐桓侯或《韩非子》中记载为扁鹊治疗蔡桓公的故事一样。
《黄帝内经》一再强调治未病之病,就是要在疾病形成之前进行治疗。此时疾病的证候还没有产生,医者可通过人外在的表象,判断将要发生的疾病而提前加以预防。
明朝名医张介宾,刚开始行医时,不相信孙思邈说的,“不知道《易经》的人,就不足以和他讨论医学之大道”,直到不惑之年,才茅塞初开,感到不学为羞,理解了为什么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于是,深入研究《黄帝内经》,最后,著成《类经》和《类经图翼》,成为解释和论述《黄帝内经》的权威著作。
清朝名医高士宗,童年丧父,科举考试不中,只好学医以养家度日。23岁即悬壶为人治病,疗效不错,受到很多人赞誉,心中洋洋自得。28岁时,自己得痢疾,自己治不好,找了很多医生,服了很多药,越治越糟。索性停药,过了几个月才好。不由得良心发现:医生这行业不好当呀。其他医生治我都这样,想来我治人家也一样,以行医这行业来谋生,真是草菅人命,伤天害理!于是,另投明师,苦读十年,参究《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张仲景的著作,最后得出:“不知十二经络,开口举手便错;不明五运六气,读尽方书无济。病有标,复有本;求得标,只取本;治千人,无一损。”他著解的《黄帝内经》,被后人称叹为汉朝以来第一书。
由此可见,要成为一个好的中医医生,不读《易经》不行,不读《黄帝内经》不行。读书只是学习行为的一个表面现象,关键在于掌握这些知识中,那看它不见,摸它不着,测它不出的无形大道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