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在普通与特殊之间寻找自闭儿的成长轨迹
第3节 在普通与特殊之间寻找自闭儿的成长轨迹
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4]将儿童发展分为感觉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感觉运动阶段(Sensorimotor,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依靠感觉来获取经验,1岁时已具有物体恒存的概念,主要以感觉动作发挥图式功能。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芽期,决定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
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2~7岁)。此时,儿童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描述外在事物,具备推理能力,但不一定符合逻辑,缺乏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主要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等方面。
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7~11岁)。这时候的儿童已经了解水平线的概念,具备一般的逻辑结构,能通过操作具体物品来协助思考。
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11~16岁)。儿童开始学会类推,能进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
皮亚杰在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虽然儿童成长存在着个体差异,但他们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错误,得出同样的结论。年幼的儿童不仅比年长的儿童或成人“笨”,而且他们是以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的。在每一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方式会出现质的不同,而不仅仅是量的区别。
如果我们不从行为角度和缺失的社交部分来看自闭儿,单纯只考虑他们的认知过程,不难发现,自闭儿有一个被极度延长了的学习经历,而且还是在父母、老师长期孜孜不倦地训练之下。就好比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一样,这对普通孩子来说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也许几天就学会了,家长可能根本就看不到他具体是如何习得这一技能的,而我们的孩子,可能要先从握勺子开始,然后把勺子放进嘴里,之后是自己舀一口饭,等到把这几个步骤连接起来,可能是几个月,也有可能是好几年,才最终学会自己吃饭。我们在教育自闭儿的过程之中,的确可以看到孩子们在慢慢进步,似乎也看到了普通孩子的成长过程。
刘弘白博士对于学习能力的研究,则是把儿童通过感知觉途径学习的过程梳理得更加清晰、简单、明了。首先是感觉运动能力,这仍然沿用了皮亚杰的Sensorimotor这个词,但是刘博士的研究把这一能力对于孩子的影响扩大到7~8岁。孩子们在用身体探索这个世界的同时,接受各种不同的刺激,慢慢内化成自我经验,行为慢慢趋于成熟,所以小孩子好动坐不住,而大孩子因为感觉运动能力的发展而变得安静下来。感觉运动能力更是智慧的源动力。孩子在游戏、玩耍和运动当中,充分刺激大脑的成长,对于孩子的语言能力和空间、时间的感知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我们中国人所谓的“聪明”,其实即是“耳聪目明”的意思。人类通过感官学习的两个最大途径无外乎是眼睛和耳朵。
语言的发展和听知觉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听是说话的基础,听多长才能说多长,孩子一句话能说几个字,取决于他能听下来几个字。婴儿期的语言学习主要是跟着大人们仿说,孩子们通常先学会跟着说“妈”“妈妈”,然后才会说“妈妈,我要”,随着年龄增大,逐渐能把一句话说得更完整——“妈妈,我要吃糖糖”。这和孩子的听觉记忆广度有着重要关系。设想孩子在幼儿园里听老师讲故事,老师的每一句话都有十个字左右,而孩子只能记住五六个字,那老师讲的是什么,孩子就记不全,自然也没有办法理解了。
眼睛对一个孩子智慧和思维的发展就更为重要。对于学龄前的孩子而言,视知觉能力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有着更为重要的关系。当我们命名一个东西叫“花”的时候,hua只是一个音,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有通过眼睛看了以后(有时候还需要用嗅觉闻到香味,但主要是通过眼睛),才能把“花”的形象抽象出来,“花”才具有一定的意义。我们常说的手眼协调,很明显也和眼睛有关。对于学龄后的孩子来说,写字时对字形与笔画的记忆以及数量概念“到底有几个”的形成,和视觉的辨识能力与记忆能力有着密切关系。从更深层次来说,视知觉能力还会影响到孩子的整理与条理能力,甚至是逻辑思维能力。
由此可见,刘博士用“视、听、动”这三大能力来解释孩子的说、写、读、算和阅读等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无道理。
按照刘博士的理论,那自闭儿岂不是也在用身体和动作探索这个世界,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和普通孩子相比,自闭儿学习的最大困难在哪里呢?
八年来,我接触了几千个患有自闭症以及发育障碍的孩子,虽然他们的表现都各不相同,程度上更是有极大的差异。通过对他们的观察,我发现这些孩子通常在某些感知觉上存在异常。很多自闭儿特别迷恋视觉刺激,喜欢看光线、闪烁的物体,或者斜眼看东西等;有的则表现出对声音的敏感,比如能听到很轻的声音,或是很害怕鞭炮声;有的在触觉上和他人不同,如不喜欢被拥抱,不能接受新衣服带来的僵硬感;等等。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假设,认为自闭儿最大的问题是源于在信息接受时出现差错。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之中,同一时刻会接受各种不同的信息,包括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这样的信息来源数量惊人,可能有成千上万种。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说,他可以很自然地过滤掉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只关注自己目前正在进行的事情。打一个比方,一个正常的学生坐在教室里上课,他可以专注于老师的讲课及黑板上的板书,会自然忽略掉窗外操场上的跑步声、风声、空气中弥漫的味道,甚至是同桌做的小动作以及其他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源。我们的孩子则不会,在同一时间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后,他们无法区分开,只能一并接受,所以他们就似乎生活在一个混沌的世界里,最后变得把自己也封闭起来了,学习自然也受到了阻碍。我想这也许就是他们无法或很难与人进行社交的一个原因吧。
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去“治疗”自闭儿。其实,他们和普通孩子是一样的,有不同的特质,不同年龄段也需要不一样的学习能力,让他们一路成长,学会说话、理解、做手工、画图……到了上学年龄,也能如普通孩子那样识字、看书、做数学题,但是,他们和普通孩子的学习过程却不尽相同。当然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有社交困难,就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和帮助。作为父母、老师,我们面对的挑战是如何打破这一层“壳”,让自闭儿学得进去。
对于教育而言,最大的难度是要切实了解孩子的能力水平,设计适合孩子个体的教学内容及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普通孩子是如此,对于自闭儿就更须如此了。简单地说,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是让孩子花一点点努力就能学会的。目标设立得太高,孩子学不会,自然没兴趣,思想无法集中;太简单,就不存在提高和学习,只能原地踏步。设立合适的教学目标,抓住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同样是自闭儿教学的重点。
在教育自闭儿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为他们单独设计教学环境,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干扰是造成自闭儿无法学习的最大原因。我们在设计教学环境的时候,尽量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先过滤掉。这里所说的信息主要分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的信息,比如说课桌上学习用品的摆放、教室的布置、教育内容的展示,这些都必须简单、直截了当,突现重点;而无形的信息则是指老师布置的教学内容必须单一化,指令要清楚简洁、完成的步骤要很清晰。
其次,父母或老师要善于抓住孩子某一瞬间的注意力。自闭儿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多动坐不住,不过他们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我们常常会花很多时间重复在同一个教学内容上,但是孩子一直学不会,可忽然有一次,孩子看了一眼就学会了,之后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所以如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利用他一秒钟的眼神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自闭儿的学习必须要分成很多小步骤进行。他们的思维比较直接,无法一下子学会较复杂的技能,这个时候,老师必须把一件复杂的任务分成多个小步骤,他们才可能学会。
如果在一个普通学校的教室里有一个自闭儿,即便这个孩子在学习和行为上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作为教导者的老师,还是需要给这个孩子一些“特殊”照顾,如把他的座位安排得比较靠前,方便老师随时指点。上课的时候,老师通常会说“小朋友,把语文书拿出来,我们今天学习第一课”这样的话,如果班上有自闭儿或学习存在障碍的孩子,老师可能就需要说得更详尽一些,如“把书包打开”“拿出语文书,放到课桌上”“把书翻到第一页”“我们看第一课”……甚至还要用手辅助孩子拿出书本,指出今天学习的内容。其实,这种教导并不是自闭儿才有的需求,一些发展落后的孩子可能也需要老师耐心帮忙。
最后,就是我们要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长,当学习的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才会看到孩子质的变化。等待自闭儿的成长,对于我们来说,是一辈子的功课。
自闭儿的路能走多远?我说不好,但我觉得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很多事,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
很多时候,家长们看到自闭儿不理人、不看人,没有学习能力,就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就像前些天,有一个孩子的爸爸对我说:“陈老师,我的孩子实在没有任何能力,他无法接受任何教育,所以我要把他带回去治疗,等他有一点点能力的时候,我再带他回来,你帮我教育他吧。”我不知道这个爸爸要多久才能回头,但是我知道,因为这个爸爸的无知,孩子宝贵的成长机会与受教育的权利就这样被耽搁了。他并非不爱孩子,只是他不明白,自闭儿和其他孩子一样,需要从小接受教育,自闭儿同样有受教育的权利。
和普通孩子来比,我们的孩子需要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教育计划。自闭儿的教育希望并不是在“治愈”,而是需要我们更多地帮助他们去克服障碍,让孩子能一点一滴地成长起来,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明白更多的道理。
有一天,齐齐跑到办公室里告诉我说:“涛涛把旺旺仙贝扔进马桶里了。这是不是自闭症?”随后又问我:“妈妈,我是不是有自闭症?”我告诉他:“以前可能有,但现在你已经不是了。”虽然我心里知道自闭是不治的,齐齐仍然还带着明显的自闭痕迹,但是现在他的理解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开始探索自闭对自己和其他孩子所造成的困扰,相信他已经有一定的力量来和我一起对抗这一病症了。
本章提示与建议
1.自闭症的孩子,首先是孩子,是一个人!我们不要轻易认为他们一辈子无法造就了,他们只是和普通人有些“不一样”而已。我们要对孩子充满信心,坚持让孩子接受康复训练与特殊教育,相信孩子一定能够进步。
2.自闭儿的步伐虽然如此之慢,但作为家长要学会等待,相信“不是有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会有希望”,在和孩子一起成长进步的过程中,等待孩子发生质的变化。
3.对自闭儿的特殊教育要以普通儿童的成长作为参考,而不能仅是针对病症。在参照普通儿童成长的过程之中,把教学内容分成小步骤、用自闭儿能理解的方式去教学、为孩子布置合适的环境等,都是帮助自闭儿学习的好方法。
[1] 伊瓦尔·洛瓦斯(Ivar Lovaas):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教授,应用行为分析法创立者。20世纪60年代,针对自闭症儿童最突出的行为障碍问题,根据行为理论发展演变,创建了一套完整、科学的行为训练操作体系——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
[2] 感觉统合:简称感统,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即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并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包括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对于感觉统合和学习之间的必然关系,目前尚无法解释清楚。很多专家指出,感觉统合的效果在于家长要多带孩子出去运动,对自闭儿和学习障碍儿童并没有实质性的疗效。
[3] 刘弘白:美国圣名学院特殊教育硕士,美国林肯大学教育博士,刘氏儿童发展中心创办人。年少时曾受学习障碍困扰,大学毕业后担任中学教师,其间发现许多儿童有学习障碍,却没有适当的方法加以改善,遂于1975年赴美国专攻学习障碍,学成后设立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创设以“视、听、动”为核心的特殊教育方法,帮助有学习障碍和自闭症的儿童提高学习能力。
[4] 让·皮亚杰(Jean Piaget):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知论创始人。他先是一位生物学家,之后成为发生认知论的哲学家,更是一位以研究儿童心理学著称的发展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生理论成为这个学科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