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妈妈、爸爸,请扮演好你们的角色

第2节 妈妈、爸爸,请扮演好你们的角色

走进中心的家长休息室,我们通常会发现白发的老人比年轻的父母要多,偶尔还有几个是保姆或孩子的“七大姑八大姨”。自闭儿的康复专业性强、密集度高、时间久,自然也要花费许多金钱,迫于压力,父母双方都忙于赚钱的不在少数。退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便成了照顾小孩的主力军。

当然,如果说老人仅仅是帮着小辈们承担一点家务,接送一下孩子,这非常好。一方面,自闭儿小的时候多数比较好动、不听指令,在行动上比普通孩子要差一些,老人的参与,可以帮助父母减轻不小压力;另一方面,老人和父母一起照顾孩子,更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完整与温暖,而“隔代亲”也可以让孩子体验到不同于父母的照顾方式。

但是,如果把教育孩子的担子也压在老人身上,则是一个错误的做法:年轻的父母借口工作忙,只偶尔来学校或者机构露个面;孩子的教育训练基本上由老人决定,有的老人还在家中充当训练师。更有甚者,学校和机构的老师从来没有看到过孩子的父母。

这也不能算是自闭儿家庭独有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隔代教养不在少数。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显然精力已经不足,观念也跟不上时代,由他们来教养孩子,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年轻的父母们在老人对孩子越俎代庖的教养之下,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会出现问题,不像是父母,而更像是哥哥、姐姐。完全在祖辈包办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成年之后,在和自己父母的感情以及人格形成上通常都会有一些不良的印迹,所以,参与、决定孩子的教育,和孩子有效沟通、交流是父母的责任,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

对于自闭儿家庭而言,由于孩子的特殊性,产生的问题比普通家庭更为复杂。自闭儿好动、不配合、有行为问题,老人们对教养孙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就更为严重,而家长们为孩子设定的目标和教养方式、选择的医院、机构、学校以及家长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对自闭儿的预后来说,每一步都非常重要。有时候一个错误的决定会耽误孩子很多时间,而一个正确的选择可能让孩子进步飞快。父母不应该把这种重大的决策交由老人来决定,从而逃避自己为人父母的责任。

有的家长则抱着另一种心态:“我只要努力赚钱,然后给孩子选择最好的机构、最好的老师、最好的保姆,就尽到自己的责任了。如果孩子以后还不好,我就给他留一笔钱,其他我就没有办法了。”不要以为你自闭症的孩子没有感受,他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参与、家庭的温暖。这是有科学根据的。

美国圣文森特学院罗杰斯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原美国匹兹堡大学儿童发展研究所)的李均雷博士是我的朋友,长期从事儿童“发展性互动”的临床研究。他在讲课时,曾提到过这样一个实验[2]:有两组脑瘫的孩子,一组进行物理疗法康复,另一组则只进行互动和游戏。这个实验原本是要证明康复更为有效,但结果却令人意外。与每天只接受训练的孩子相比,那些和成人感情交流比较多的孩子进步更快、更好!可见情感交流对于人的重要性。这个实验虽然是用脑瘫儿童做例子,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是哪一类的孩子,互动和交流都是至关重要的。

自闭儿本身就存在沟通上的问题,作为孩子的父母,就更应该对他关爱有加,积极参与他的康复和特殊教育,而不能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或以金钱来代替对孩子的陪伴。

当然,这只是个别现象。大多数父母还是会积极参与对孩子的干预,选择合适的机构,学习各种特教方法,一有空就教孩子或陪孩子一起做游戏,把精力都放在带领孩子走出自闭这件事上。这时,又会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由于要照顾有自闭症的孩子,很多父母中的一方会选择辞职在家,专门照看孩子,负责孩子的特殊教育与训练。

一方面是孩子缓慢的进程,另一方面是父母对孩子期望、焦急的心态。一天24小时,时时刻刻面对孩子,在倍感受挫的情况下,很多全职妈妈或爸爸会出现抑郁、焦躁、丧失信心等问题。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如果父母不能心平气和,不良情绪就会传达给孩子,那干预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很多家长都有打骂孩子的经历,其实我也有。记得那个时候,为了让齐齐学会比较长和短,我用了一种非常机械刻板的方式。就是本书前面提到的用牙刷做练习道具,不断重复“这把牙刷长,那把牙刷短”。这样的训练并没有让他真正理解长和短的概念,我每一次问他的时候,他总是张大眼睛,无辜地望着我,回答不出来。几遍下来,我就会忍无可忍,在他的小屁股上狠狠地打几下。事后,我又自责起来,不应该打孩子,因为他是真的没有明白呀。虽然每次我都下定决心痛改前非,但有时候还是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自闭症的孩子真是磨炼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呀!后来,我慢慢地发现,并不因为我一味地灌输,孩子就可以很快学会,他自身也需要一个理解的过程,而且每一个孩子所需要的时间也不一样,作为教导者,要注重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急也没有用。我发火的时候,往往正是我最为焦虑,身体和心理都没有得到很好休息的时候。

我逐渐学会了调剂自己。一方面,我不断安慰自己,表扬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肯定孩子的进步;另一方面,我开始为自己寻找一些乐子。做一个新发型,买一件漂亮的衣服,或者把孩子托给家里人,自己和三五好友下个馆子,胡吹海聊一番,这些都是我释放情绪的方式。差不多每隔两年,我都会和先生单独出去度个“蜜月”,抛开烦恼,放松心情。我们从来没有把齐齐当成是一个非正常的孩子,也没有把我们自己当成是非正常的父母。这是我和我先生之间不言而喻的默契。放松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精力,更好地投入战斗。

我并不建议所有的自闭儿家庭必须由父母一方辞职在家照顾孩子。每一个家庭的情况都各不相同,要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等各方面因素,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式去生活,去引导孩子进步。

有一位自身很优秀的妈妈,基本上属于“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一类的,后来发现孩子有了这样的问题,心情非常郁闷。她毫不迟疑地带孩子来训练,而且每天下班回家,总是严格按照自己安排的计划给孩子再上一个小时的课,一坚持就是几年。这应该算是非常负责任的妈妈了吧!那个孩子的情况其实不算很差,但他的进步总是没有我预想的那么快。这孩子有一个问题很突出,就是对什么事都显得不耐烦,总是紧皱眉头,似乎什么事情都引不起他的兴趣。很显然,这是因为家长逼得太紧之故,反复不断地重复训练,让孩子感到非常疲惫。

后来,通过其他一些途径,我又了解到了另外一些情况。虽然妈妈一直抓紧对孩子的训练,但是这些高强度的训练只是基于妈妈迫切地希望孩子能“恢复正常”,否则对于一个精英母亲来说,这是一件多么丢面子的事情呀!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这位精英母亲几乎从来不带自己的孩子外出,去餐厅或公园,这些事情全部由外婆来代替。除了每天一小时的训练之外,妈妈很少和孩子在一起交流、互动或是玩耍。甚至在她休假的时候,她也没有告诉家里人,包括孩子的外婆。她每天早上还是像平时那样按点出门,到咖啡馆里看书、复习,准备参加新的职业考试;下午按点回家,然后给孩子上课

这位妈妈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她渴望通过训练迅速提高孩子所有的能力,希望孩子马上变“正常”,所以不断给孩子和自己施压;另一方面,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的她,无法面对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事实,想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去逃避。

如何真正接纳自己的孩子,不仅是这位妈妈所面临的问题,更是许多特殊儿童家长们同样需要面对的。内心的逃避并不能改变任何事实,孩子在一天天地长大,现在不面对,总有需要面对的一天!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短暂的,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孩子,我们会比别的父母付出更多。如果我们始终生活在不愉快之中,如何有力量去帮助自己的孩子呢?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与其郁郁寡欢一生,不如勇敢、豁达地面对,微笑着对待每一个挫折,不断磨炼自己,用内心的强大去战胜命运的不公!相信总会有阳光普照的那一天!

从教养孩子的角度而言,家长对于自闭儿的教育,并不是要按照机构或学校的方式去给孩子上课。记住!父母的角色永远不能够和老师重叠,否则对于自闭儿来说,你一会儿是父母,一会儿变成老师,会让他搞不清楚状况,而父母在两个角色之间不断转换,最终只会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

父母并不是不可以教自己的孩子,但父母的教和老师的教要有区分。机构和学校教的是能力、学科知识,父母们则要偏重于教会孩子生活。

对自闭儿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当然是生活自理的技能。很多时候,生活即是训练,父母要从基本技能开始,教会孩子自己喝奶,用勺子、筷子吃饭,自己上厕所,然后慢慢地学会自己刷牙、洗脸、穿脱衣服、洗澡。更大一些的时候,就要教会孩子整理自己的书包和物品,会看钟表,会上街买东西,人多的时候要知道排队等待。能力再好一点,就可以带他出去玩,教会他在餐厅吃饭的规矩,让孩子懂得看演出的时候要保持安静,节目结束要鼓掌以示尊重,教会孩子自己乘公交车……这些才是爸爸、妈妈要教孩子学会的最重要的能力,也是孩子一辈子最需要的技能。

再好的老师、再好的机构,也不可能永远陪伴孩子,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却是最最重要的。因为自闭儿的与众不同,所以他始终需要有一个人在背后推着他前行,信任他,不断鼓励他。那个人往往就是孩子的妈妈!

本章提示与建议

1.自闭儿的康复没有什么特效药。对于那些所谓的“特别疗法”,家长们一定要谨慎。采用医学治疗方法时,要在不伤害孩子身体的前提下进行尝试。特殊教育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需要长期坚持。

2.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尽可能寻找本地资源来帮助自己的孩子。

3.父母要尽量参与孩子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而不要把责任推给老人。孩子的进步需要父母永远的支持!

4.在教育孩子的同时,父母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精神面貌,为自己留下一点空间,积极乐观地去帮助自己的孩子成长。


[1] 作者注:迄今为止,除干细胞治疗血液病,全国还没有任何一家医疗机构的干细胞治疗得到受理和审批。干细胞治疗自闭症目前属于违法行为。

[2] 发表于1988年3月31日《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这是美国及世界上最为权威的医学刊物。48个痉挛型双瘫的婴儿(12~18个月大,残疾重到中度)随机分成两组,A组进行12个月的物理疗法康复(Physical Therapy),B组先进行6个月的婴儿引导(Infant Stimulation),然后再进行6个月的物理疗法康复。6个月后,A组儿童12%能走动,B组35%能走动;各项动作均分(正常的孩子是100),A组是49.1,B组是58.1。12个月后,A组儿童36%能走,B组儿童73%能走;运动均分,A组47.9,B组63.3。另外,B组儿童智商也超过A组。婴儿引导包括了100个不同的认知、感官、语言与动作的互动活动,其动作活动不包括坐直、保持平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