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行为问题有几多

第1节 行为问题有几多

来我这里咨询的家长们,最爱提孩子行为上的问题。的确,行为问题极大地困扰了孩子和父母的生活。我们先来看一看孩子到底会出现哪些行为问题呢?

不管是自闭儿还是普通孩子,成长过程之中难免会有不当的行为或特殊的爱好。自闭儿所谓的“怪异”行为,其实普通孩子有时也会出现,有的甚至会延续到成年。比如说,睡觉的时候需要抱一条毛毯、洗漱用品必须摆放在固定的位置、在饭厅吃饭时必须固定某个位置……这些行为虽然有强迫症的嫌疑,但并不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另外,只要这些行为比较隐蔽,而且容易满足,对孩子和他人没有伤害,家长们就不必刻意去纠正,也不要把这些当成是自闭特质。

不过,对于那种明显“怪异”的特殊爱好和刻板行为,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面对那些思维比较刻板、不能容忍改变的孩子,老师通常会采用“脱敏”的方法,如经常变换上课的位置、调整上课的时间。刚开始,很多孩子可能会不适应,但慢慢地,他们逐渐能够接受一些变化。有些老师还会把他们刻板的行为作为一种变相的奖励,如有的孩子喜欢排列物品,在孩子完成一项功课后,老师就会把排列物品当成“奖品”送给孩子,让孩子在愉快的情绪之中满足小小的愿望。

君君小朋友的爱好就比较奇特——喜欢收藏报纸。只要有报纸的地方,他都能“嗅”到,哪怕报纸放在包里,他也一样能找出来。每天下课的时候,他都会到我办公室来,检查办公室里有没有报纸。我非常佩服他的妈妈。因为就算是陌生人,她也会很坦然地告诉别人孩子的情况,取得他人的理解。虽然君君的爱好有点麻烦,但还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另一种行为问题则和成长有关。例如孩子们小时候都喜欢玩车的轮子,转圆的东西,像齐齐小时候就喜欢自己打圈圈。我这里并非特指自闭儿,有很多普通孩子也会出现这种行为。普通孩子可能只持续很短的时间,也许一两个月或一两个星期,甚至更短,只有几天这种行为就逐渐消失,或者被另外一种行为所代替,但自闭儿却要持续很长的时间。原因是自闭儿的整个发育过程比普通孩子要晚,智慧地成长更不必说。他们对于游戏的方式仅停留在很年幼的阶段。更重要的是,先天沟通障碍导致他们缺乏学习如何进行游戏的管道,所以有一些看似是自闭儿的行为问题,其实反映的是孩子们“不知道怎么玩”的现象。

ABC量表是用来测试自闭程度的诊断工具,分值越高,就说明孩子的自闭程度越严重。其中不乏对行为问题的判断。我们会发现,随着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康复训练的进行以及孩子的自我成长,每次去测试的时候,分数都在逐渐降低。难道是自闭的症状改变了,抑或是当时误诊了?比如,其中有一条判断依据是“不分‘你我他’”,很多人都把这条当成自闭的特质,其实,这和孩子的认知、理解水平分不开。当孩子能够理解代词间的相互转换后,此类问题便自然消失。这并非是病症有所改变,而是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

明白了这一点后,接下来,我想重点讲一讲什么是“不应该”产生的行为问题。

每天中午在中心吃饭时,我都会看到某个妈妈或外婆,一手端碗,一手拿着装满了饭菜的勺子,追着孩子说:“快,宝宝,吃一口,吃完饭,我带你去吃冰淇淋。”

还有一位爷爷,每次来上课的时候,都会抱着孩子放在椅子上,然后帮孩子脱衣服、脱皮鞋,换上运动装和运动鞋,孩子什么都不用自己动手做,任由爷爷处置,好几年都不变。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了,就对他说:“爷爷,你让孩子自己学习穿鞋、穿衣服吧。”爷爷是这样回答的:“陈老师,我们就是来训练的,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呀,回去还有家庭教师在等着呢。”

还有家长和我抱怨孩子不听话。我看到的是,每天来上课的时候,孩子一定要拿着肯德基的鸡翅和饮料才肯进教室,否则就不干,最后发展到如果妈妈不能满足他的愿望,他就会抓妈妈的头发。

这些难道不是家长们在助长孩子的行为问题吗?虽然我们的孩子和普通孩子不一样,但教育原则其实是一样的。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必须以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为前提,而不是一味地溺爱。

在自闭儿的康复问题上,家长必须注重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他们建立规则、规矩意识,毕竟生活对于这些孩子是最重要的。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爷爷,只注重孩子的认知训练,不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即便能力增长了,但如果不能变成生活中的技能,也是毫无用处的。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已经这样了,希望在物质上给予补偿,凡事都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就更助长了孩子骄纵的个性。就算是自闭儿,这一点他可是绝对不糊涂,慢慢地,他就“爬”到家长头上了。对于那个一定要买肯德基才肯进教室的孩子,如果从一开始家长就不过分满足他的愿望,估计他也不会变得像现在这样难以管教,所以,自闭儿同样需要家长帮助他们立规矩、讲原则。

当然还是会有一些自闭儿确实存在真正的行为问题,比如只要一有空就在那里晃手指头,或总是斜着眼睛看直角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行为,可能和自闭儿与众不同的感知觉有关。除了时常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永远处于“有事可做”的状态之外,似乎没有别的太多好办法。

最令人头痛的是那种具有攻击和自伤行为的孩子。我记得雅雅刚来中心的时候,是被妈妈绑着双手送来的,她浑身上下全是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而且她还会自己咬自己嘴里的肉,弄得满嘴是血。刚开始对她训练的时候,老师很头痛,就怕她伤害自己。

我觉得绑着孩子始终不是一个办法,就让老师不要再用绳子绑她了。于是老师开始时就只是牵着她的手,带她在运动教室里走走,安抚她的情绪。一旦发现她有自伤的迹象,就拉着她的两只手,尽量不让她抓自己。如果她情绪好一些,就带她去荡荡秋千。过了几个星期,雅雅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能够和老师做一些简单的配合。后来,我们一起想了个办法,就是让她手里各抓一个小的按摩球,这样她就不容易伤害到自己了。

浩浩的情况则更为复杂。他发脾气的时候不仅会用头撞地板,还会撞或掐老师。虽然带浩浩的是人高马大的男老师,但浩浩充沛的精力也总是搞得他筋疲力尽,手上也被浩浩掐得伤痕累累。后来,老师发现浩浩很喜欢别人按摩他的背部和颈部,于是以后每当浩浩发脾气的时候,老师就帮他做按摩,这样浩浩的情绪就会缓和一些。

当我们把这些行为问题一一加以归纳分析后,就可以着手寻找解决的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