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没有什么特效药

第1节 没有什么特效药

因为有着切身感受,我想没有一个专业人员会像我这样了解自闭儿父母的心事。从最初的疑惑、震惊到后来的无奈接受、积极治疗,及至最后的接纳,这条路走得好辛苦!

正是因为这样,我才不希望家长还在最初的日子里纠结和彷徨,而错失最佳干预时机。家长的迫切心情我完全理解,然而孩子并非试验品,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我们要用谨慎、科学的态度和理念去审视自闭儿“五花八门”的康复方法。

“自闭症”这三个字首先会让人感觉“这是病,需要治”。当然,我们不可否认医学界对于自闭症的贡献,从最初发现自闭症,到现在的各类疗法以及脑神经、基因等的研究,医学始终走在前列。

然而,医学最大的问题是对于自闭症的病因尚无确切依据,所以很多治疗只限于推测和猜想,而我们却不能把孩子的时间花在这些推测和猜想上。从早期的禁食疗法、排毒疗法到中医针灸、脑部营养药物的使用,再到现在流行的脑部干细胞移植,林林总总,却多缺乏针对自闭症的根本性治疗,仅限于减少神经紊乱、增加脑部营养、促进脑部细胞发育、增加分解酶、排出重金属等方面,这些都不是发生自闭症的根本原因,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寄希望于这种疗法。

当然,家长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使用部分医疗手段去辅助治疗,我并不反对,但这中间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在不伤害孩子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前提下进行。像排出重金属,对孩子的肝、肾排毒系统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战;脑部干细胞移植手术并不是专门针对自闭症[1],且手术本身有很大风险;中医针灸更是无稽之谈,浑身扎针会让孩子们恐惧不堪,留下很深的心理阴影。这些都是家长们要慎之又慎的。

很多家长第一次来咨询的时候,距离发现孩子有自闭症已经半年甚至一年左右了。每当我问到为什么不及时让孩子进行康复训练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们在进行医学治疗”。不同的治疗方法,有的甚至让家长在短短半年内花费数万元。到后来发现效果不明显时,再去搜索其他的方法,辗转许久,才意识到要进行训练,这样往往耽误了孩子接受训练的最佳时间。

一般来说,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不一样时,都会去医院进行检查。这也是造成“治疗”自闭症误区的原因之一。并非所有的医疗手段都不可行,正如我之前所说的,但是不能仅仅依靠医药的帮助,而且对于不同的疗法,家长要有所辨别。

许多家长在来我办公室的时候,会带上一大摞诊断书以及不同医院的评估结果。据我观察,这些家长对医生极其不信任,原因有二:其一,各家医院、各位专家对于孩子的情况诊断缺乏一致性,有的说是自闭症,有的说不是,有的说一定是,有的说可能是,这让家长很是迷惑;其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家长们交了费用做了一大堆的测试之后,医生们无法拿出有效办法来改善孩子们所面临的问题,这让家长们尤为恼火。

由此可见,尽早让孩子接受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择。这也仅是开始。自闭症的康复之路很长,不能用年来计算,而是要用一生来守护。

当然在进行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的过程之中,家长也面临一些选择。首先,要选择有科学依据或被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我们周围充斥着太多的信息,真伪难辨。就像某一段时期特别流行的“海豚疗法”,让很多家长趋之若鹜,但是,并没有哪个孩子因为听了海豚音而康复了。这种疗法也遭到了高校专家们的否定。另外,也有一些宣称专治自闭症的医院或秘方,其实完全没有依据,吹得天花乱坠,不仅让家长们损失了大量金钱,更耽误了孩子的宝贵时间。所以,家长们在为孩子选择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的方法时,要看这个方法是否科学、系统,专业成分有多少,有多少年的实践证明。如果是去机构上课,还要弄清楚这家机构的专业背景、师资力量等情况。

其次,要根据孩子当时的情况来选择。并不是每种方法都适合自己的孩子,或者只适合某一个阶段的孩子。这就需要家长们对各种方法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仔细比较之后再做出选择,这样才具有可行性。我常常会碰到一些家长带着孩子“赶场子”,一会儿采用ABA法,一会儿进行语言训练,一会儿玩沙盘,一会儿提高视听动……一天跑两三家机构的大有人在,晚上回去还有家教在等着孩子。在他们看来,“总会对孩子有点好处的”。孩子被动地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就真的有效果吗?而且各种方法的理念都不同,有的还相互冲突(比如行为学派和认知学派),在同一个孩子身上实验,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而且还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活学活用。这是我的一点建议。

有些家长听说某一机构特别有名,为了能让孩子到那里接受训练,于是背井离乡,去另一个城市待上三个月,甚至半年、一年。也许这家机构的效果确实很好,但是为了去训练,带着一家人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花钱不算,打乱所有的生活秩序,有时还要夫妻分居两地。值得吗?最关键的是,自闭症的康复并不能仅靠这三个月、半年、一年的训练,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机构回来后,孩子又该何去何从呢?

我之前认识一位家长,他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也不算是很差。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训练,举家前往外地的一家知名机构,一年之后,他们又回到原来居住的城市。孩子到了入学年龄时,被一所普通学校拒绝。从此以后,孩子的父亲就再也不信任任何的机构,也不相信所有的干预方法,认为孩子没有希望了,不会好了。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啊!

当然,中国教育资源的地区不均是一个客观事实,而自闭症的特殊教育资源更是稀缺。我还是建议家长们要尽量使用当地资源,因为自闭症孩子的成长真的不是一两年的事情,必须要考虑得更为长远,而且就目前的发展来看,国内的自闭症康复与特殊教育正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这是一个好的方向。

家长们对于特殊教育与康复训练的心态也往往不同。我接下来举的这个例子虽然是一个极端且不常见,但这样的家长也并非个案。

那天下午,我正要带几个孩子去华东师范大学自闭症研究中心做一项实验,来了一位带着孩子的爸爸,孩子两岁零九个月,没有语言,医院诊断是自闭症。我很不好意思地和他打招呼,想请中心另外的老师接待他们。他问我,能不能和我单独谈五分钟。我心想也许是慕名而来的家长,况且我也不差这五分钟。然而,他说出的话却让我有些惊讶:“你一个月要多少钱,可以让我的孩子好?”这位父亲的谈吐、气质也算是比较好的,说出这样近乎“无知”的话来,着实让我吃惊。

我并无意去指责家长,但是,谁能够保证让自闭儿“好”呢?不管是我,还是任何一位医生、教授或老师,也不敢这样拍胸脯吧?如果敢保证让自闭症痊愈的人,我想基本上也就是个骗子了。何况特殊教育是需要日积月累,慢慢看到孩子改变的,并没有立竿见影的功效!自闭儿的问题,岂又是能靠钱去解决的呢?

更值得探讨的是,什么叫做“好”呢:是能生活自理呢,还是能上普通学校?考试成绩要60分还是100分?或者是找一份工作,娶妻生子?……这个“好”的标准到底在哪里?

每一位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抱有无限期望,希望他们能完成自己的梦想。我们平常所说的成功,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不是非得考上北大、清华,还是赚钱要像比尔·盖茨一样多?就算拥有全世界的财富,就真的算是成功吗?人生除了成功之外,幸福、快乐和有价值就不重要了吗?

作为自闭儿的父母,也许不会像普通父母那样要求孩子,但是,父母的爱,仅仅是停留在要求他像普通人一样吗?又或仅是能在一所普通的学校里上课,哪怕孩子并不快乐?

在我的印象当中,那些成年以后相对能够自理的自闭症或阿斯伯格征的孩子,无外乎都有一个特点:在幼年期曾接受过大量的康复训练或特殊教育,而且这种训练和干预是长期的,即使在成年之后,孩子的身边也总会有坚持不懈关心他成长、帮助他一起面对的父母或老师。

美国畜牧学博士天宝·格兰汀(Temple Grandin)就是一个著名的成功案例。她是一位典型的阿斯伯格征患者,正是因为她的母亲不断地推动她在普通学校坚持求学之路,后来又遇到了很多看到她的潜能、勇敢地超越当时社会对自闭症的片面了解、帮助她发展特长的老师和同事,才造就了天宝的成功。(编者注:天宝的事迹可参看电影《自闭历程》。)

当然,每一个孩子的状况是不同的。我们现在所能看到或读到的“成功”的成年自闭症患者,多数都是高功能的自闭症或阿斯伯格征人士。相对于这个群体来说,这些孩子本身的能力就强,智商也高,获得成功的几率自然比其他自闭儿更大一些,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孩子的信心和关注,不妨碍我们帮助孩子成长。

在我所认识的家长之中,不乏这样的例子。虽然孩子的能力并不算太强,但是因为妈妈的坚持,因为妈妈的爱,因为妈妈对孩子的包容……因为妈妈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那个孩子生活得非常自在。也许是在一所普通学校,也许是在特殊学校,也许是在家里学习,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孩子是快乐的,而家长也是满心欢喜地看着孩子一点一滴地进步。作为自闭儿的父母,必须具备全然的耐心、坚强的意志,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进步。

就像我之前所提到的宇宇,他的妈妈是一位美丽而充满高贵气质的女性。七年多来,她几乎每天都会接送宇宇上课,对于宇宇的每一点进步,她都如获至宝。除此之外,她坚持送宇宇去普通学校上学,努力和学校老师沟通。她感谢每一位帮助过她孩子的人,并且对宇宇始终抱有信心。这让很多人为之感动,愿意一起帮助她和她的孩子。

作为一个能力不算太强的自闭儿,宇宇神情安然、脾气温顺,在家里听外婆、妈妈和爸爸的话,也喜欢上学,喜欢和老师、小朋友在一起做功课、做运动。面对单纯、容易满足的宇宇,老师和孩子们也都很喜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