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的局限
大众的局限
为什么豆瓣上主流励志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评分竟可以与经典电影如《教父》系列等比肩 ?
許先哲
这是大众评分的限制。
《黑暗骑士》公映时,IMDb 也发生过这样的事。评分一路飙到《教父》之上,一度占据了 top250 第二位。《黑暗骑士》确实好,但不至于。可是这并不妨碍多数人看完《黑暗骑士》不假思索地给满分。
后来《黑暗骑士》热潮褪去,冷静下来的观众们和责任帝们还是把分数调低了,就稳定在当前状况。
但只要是依赖大众的评分,不管算法再好,这种事情还是会一再发生。有一天我在影院看了部佳片,非常振奋,回家整理时随手给满分,结果碰巧大家都跟我做出一样的事,这时候,谁会去管影片实际的艺术地位呢?谁会管他「应得的评价」呢?
欣赏作品是主观性的,但是评价作品完成度确实有客观标杆。
普通观众对电影的观感是各色各样的,对待电影没有那么严肃,对电影的理解也都不一样,进入影院的目的也不一样,你很难要求一个不爱电影的人在看电影时不要分神接电话或交头接耳。对他们来说,戏就是戏。太沉重还接受不了。
这时候讨喜的电影就会普遍得到认可。看着好玩,看完舒畅的娱乐片是最能满足多数人对电影这个媒介的定位和期望的。
所以大众评分本身就缺乏公信力。大众没有义务给电影客观评价。
但是凭萝卜青菜各有所好,由此拒绝作品性的比较,是很乏力的借口。照这个理论,这个世界不需要奥斯卡,也不需要各种电影节,更不需要影评人,因为每个人都是影评人了。MTV 最受欢迎电影这一个奖项就够了。
不要侮辱那些对电影虔诚的人们。
电影媒体从业者们以及影迷们对一部电影的评价,往往都是比较接近的。也就是说一部作品,确实可以评判优劣。
通过大量阅片和对影史知识的构建,形成审美观,来判别完成度和作品地位,给观众指引参考,就是影评人应该做的工作。
作品大约是什么程度,有什么可取之处和不足,在类型片中具有什么地位,有什么突破,它应该得到什么样的评价,这些都是很严肃的事情,影评人和电影记者就是靠这个吃饭的,他们的客观度决定他们的权威性。他们的权威性会影响电影业的发展。要是一个影评人给《教父》满分,转身再给《三个傻瓜》满分,那他就不用再干这个行业了。因为他缺乏最基本的公信力。
当然很多电影不讨喜,有强烈的风格,影评人之间好恶偏差强烈,这样的电影有它自己的争议和话题性,另当别论。因为《三个傻瓜》不是这个类型。票房也根本不是电影完成度的依据,票房高的烂片数不胜数,票房低的不幸佳片更是多如牛毛。没有任何影评人会因为票房高而提高对一部作品的评价。
很多时候,一部质量达到一定程度的作品,评论家和大众的口碑都会产生一些偏差。这个偏差,差不多是观众给 90 分,评论家给 70 分。这大约 20 分的偏差,就是影评人留给经典电影的地位,由此区分佳片跟经典。
当然也有观众 60 分影评人 70 分的情况。
举个例子,斯蒂芬·金和弗兰克·达拉本特这对黄金组合打造的《迷雾》,在韩国公映时骂声一片,好恶非常明显,平均大众评分极其低下,50 分不到。他们上一个作品是《肖申克的救赎》和《绿里奇迹》。照理说,质量是有品牌保障的,而且电影也确实很不俗,也不是水土不服,因为韩国影评人一致好评。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因为《迷雾》的结尾没有让观众开心,原本期待英雄突破难关一家团聚皆大欢喜的观众,因为出乎意料的结尾而产生强烈的被背叛感。原本上电影院期望一场波澜起伏皆大欢喜的观众们,就大呼上当,纷纷恶评。事实上,正因为电影质量较高,观众才会完全投入感情,并因为结尾而情绪崩溃。但是观众不在乎电影质量和深刻与否,只关注自己的情绪没有得到释放反倒更加堵心,所以电影没有得到它应有的评价。
事实上《三个傻瓜》也是差不多的困境,比如我跟 IMDb 评分口味差不多,大多数片子我在心里打多少分,上 IMDb 一看就是那个分段。我冲着《三个傻瓜》的高分,提高了心理预期,期待一场灵魂的震撼,因为 8 分段的电影就应该这样,结果它没有达到我的期待。
如果说结尾是主角做一个快乐的乡村老师,若无其事地取笑书呆子的无谓竞争心,不管你成不成功这个世界依然美好,因为追求不分高下,不要按世俗标准评价梦想,这样立意就会超脱很多。
皮克斯来拍这个故事应该也应该是差不多的处理:没钱无所谓,不管天才还是庸才,有爱就够了,平凡中找到真谛,阶级大和解,Happy Ending。
但这样一来,可能很多观众就不买账了。观众希望自己代入感情的主角得到一切,希望解恨。
所以,它这么做了。
这就是《三个傻瓜》讨巧的地方,大众高分的秘诀,也是让吾辈反感的地方。
反观媒体评价总汇吧。
《三个傻瓜》烂番茄的新鲜度是 100%,参与人数 6 人,其中 Top critic 两个人。新鲜度是影评人对这个片的正面评价比例,而不是评分。影评人不管给 70 分还是 100 分,都是计算为正面评价,不会反映到新鲜度的比例上。所以,6 个人的评价谈不上公信力,不足 10 人评价的 100% 电影多的是。
《教父》烂番茄新鲜度 100%,而且是新鲜度保障认证,也等于是公信认证,要得到这个认证必须有最少 40 个影评人,其中包含五位 Top Critic 的参与。
《三个傻瓜》的 Metacritic 评分是 67 分,这是很公平的评价。技术上它正好是这个段位的。而且多是以「令人惊喜的歌舞片」来评价,非常中肯,而不是什么「震撼人心的理想主义」。
因为这个片子在北美没有大规模上映,所以影评人评价很少,但媒体的权威性是有保障的。
《教父》的媒体评价是 100 分。
不谈口味差异,我跟提问者一样,都希望作品得到公正的评价。不同类型片之间是不可以比,但每个电影都会根据完成度,被评价归类到自己应该属于的分段梯队,这也是评分的意义。
要是一部快餐小说大众评分高过公认的名著,你也会是这样的感觉。